天天看點

“詩仙”李白沒眼花,原來真的會“生紫煙”!

近日,多個網友拍攝到奇妙一幕:陽光照射熏香的煙霧,出現夢幻的紫色。這幕“生紫煙”景象是千多年前“詩仙”李白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望廬山瀑布》)的生動展現。《望廬山瀑布》是國小學生必學必背的古詩之一,詩中關于“生紫煙”的原因,由于涉及較深的傳統文化知識和實體知識,老師教學時往往跳過,甚至有老師解釋應該是白煙,李白可能因為欣賞瀑布太久眼花看成紫色的緣故。

“詩仙”李白沒眼花,原來真的會“生紫煙”!

網友實拍“生紫煙”現象(視訊截圖,圖源見水印)

其實,此詩是李白細心觀察後所寫,詩中“生紫煙”景象不但合乎科學事實,還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要解釋這一切,得先從光的傳播說起。

瑞利散射 藍色天空

學過國中實體的人都知道,太陽光通過同種均勻媒體時沿直線傳播,反之傳播方向就會發生改變。由此,太陽光進入成分複雜且不均勻的大氣層後,會跟空氣分子、塵埃、氣溶膠等媒體相撞,進而産生散射。與直射、反射、折射、衍射等一樣,散射也是一種光學現象。

太陽光在大氣層中的散射分為兩種情況:當它遇到直徑比太陽光波長小的空氣分子時,會進行選擇性散射,其散射強度與波長相關,這種散射叫分子散射;當它遇到直徑比波長大的塵埃、氣溶膠(大氣中懸浮的固态或液态微粒的總稱,如霧、煙、霾)等物質時,一定範圍的光波會全部被散射(即無選擇性散射),這種散射叫米氏散射。

“詩仙”李白沒眼花,原來真的會“生紫煙”!

光的散射示意圖(視訊截圖)

分子散射裡,散射強度和光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關系。換言之,光的波長越短,散射越強,反之亦然。這個規律是二十世紀初英國實體學家瑞利發現的,是以分子散射又叫瑞利散射。

瑞利散射可以讓天空呈現出不同的顔色。衆所周知,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單色光混合而成的複色光。其中波長最長的是紅光,通常約650nm(納米);波長最短的是紫光,通常約400nm(納米),藍光次之,通常為450nm(納米)。由于瑞利散射的影響,太陽光經過大氣層時,其中的紅光由于波長較長,散射較少,是以穿透力更強,通常能夠穿透大氣抵達地面;而紫光和藍光由于波長較短,散射較多,穿透力很弱。秋高氣爽或雨過天晴,大氣中的塵埃和氣溶膠較少,陽光在大氣分子強烈的瑞利散射下,藍光和紫光散射到四周甚至布滿天空,而人眼對藍色更加敏感,對紫色感覺次之,是以天空看起來呈蔚藍色。

“詩仙”李白沒眼花,原來真的會“生紫煙”!

太陽光光譜 (圖源:中國科普網)

舉個例子來形象地解釋紅光和藍紫光的瑞利散射。假設身高2.0米的紅光和身高1.5米的藍紫光同時從太空出發,向地球上跑,經過到處都是高約0.5米“石頭”的大氣層時,紅光腿長,可以輕松跳過;藍紫光腿短,隻能改變方向跑。由于“石頭”太多,藍紫光要多次改變方向,最終讓人感覺布滿天空。

“詩仙”李白沒眼花,原來真的會“生紫煙”!

光的散射強度曲線圖(圖源:中國科普網)

值得一提的是,瑞利散射也被運用到交通訓示燈上。用紅光作訓示燈,是因為大霧彌漫的天氣裡,紅光可穿透霧氣,更容易被司機或行人看見,進而減少事故的發生。

詩中原由 據實分析

瑞利散射讓天空看起來很藍,這種現象是否與“日照香爐生紫煙”有關呢?

這得結合《望廬山瀑布》所描述的景象來解釋。

詩中的“香爐”是指廬山西北的香爐峰,因峰頂尖而圓,形似巨大的香爐而得名。清晨時分,在金色陽光的照耀下,香爐峰升起陣陣紫霞,如同煙霧一般,甚是美觀。

由此可得出以下三條結論:一是“紫煙”不是煙,而是紫色的光霞,與網友拍攝的熏香紫煙如出一轍;二是當天天氣很好,少雲少霧,空氣中顆粒狀媒體少,是以發生的是瑞利散射,如果當天有霧或多雲,空氣中有較多較大的顆粒狀媒體,那麼陽光會因米氏散射呈現出白色,詩句也隻能是“日照香爐生白煙”;三是由于香爐峰高聳入雲,地形複雜,氣流易形成渦旋或湍流,陽光照進它們時,不斷産生散射,紫煙效果進一步加強,容易被人觀察到。

“詩仙”李白沒眼花,原來真的會“生紫煙”!

水墨畫《望廬山瀑布》(圖源:中國風動畫網)

有人會問,既然瑞利散射讓香爐峰上呈現波長較短的藍光和紫光,而人眼更易感受到藍光,那李白為何不寫成“日照香爐生藍煙”呢?答案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很可能是李白觀看瀑布時,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香爐峰上氣流分子的直徑和紫光的波長差不多,是以散射光中紫光最強,散射最多,很易被人看到。二是相對天空而言,香爐峰距離觀察者更近,更易看到紫光。網友近距離拍攝到紫色為主的熏香煙霧,也是這個道理。

傳承文化 情感交融

盡管“日照香爐生紫煙”有合理的科學解釋,也有網友攝影佐證,但很多去過廬山和看過廬山瀑布的人都沒見過“生紫煙”的景象。那為什麼李白要把極難看到的景象寫進詩裡呢?

這得從李白的個性及中華傳統文化說起。李白被譽為“詩仙”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是個修道之人,追求像神仙一樣的生活。這種追求展現在諸多詩歌之中。紫色是道家最推崇的祥瑞之色,成語“紫氣東來”就是明證。相傳,春秋時,函谷關令尹尹喜夜觀天象,見有紫氣從東而來,不久,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果然騎着青牛到函谷關。後來,人們便用“紫氣東來”比喻吉祥的征兆,沿用至今;用“紫煙”表示紫色瑞雲之意,比如著名的《遊仙詩》(東晉·郭璞)裡就有“赤松臨上遊,駕鴻乘紫煙”的句子。

“詩仙”李白沒眼花,原來真的會“生紫煙”!

老子“紫氣東來”到函谷關(圖源:國畫網)

追求仙道的李白遙望廬山瀑布,見香爐峰頂煙霧缭繞,恍如仙境,詩興大發。對他而言,不管是藍煙、青煙還是其它煙,既然是仙氣,那用“紫煙”自是恰當,更何況他細心觀察後還真看到紫色的煙霞。

由此可知,“日照香爐生紫煙”巧妙借用自然現象來解釋傳統文化,使這一景象成為科學和文學相結合的典範。這也告訴我們,科學不一定是枯燥的,同樣充滿詩意和美感。

才華橫溢的李白不但沒眼花,反而觀察得很仔細,用心地寫進詩裡。一千多年後,通過網友近距離拍攝紫色熏香煙霧的事實,我們不僅更深入了解“日照香爐生紫煙”的本質,還從中感受到科學與藝術的交融之美。

來源:微信公衆号“中科院實體所”

作者:魏德勇

編輯:伍希城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其它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