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照着《詠鵝》仿寫了《詠雞》,老農僅用18個字,斬獲國家級文學獎

作者:卓越

《詠鵝》這首五言詩,開篇卻用了三個“鵝”,在點明題意的同時,又能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五言詩,通篇僅用18個字,但絲毫不影響其成為傳世的經典之作。誰能想得到,這僅僅是駱賓王7歲時寫的詩。

誰知道,駱賓王這位大詩人出道即巅峰,縱觀其整個生涯,都沒有哪首詩的知名度超過《詠鵝》。

這首詩之是以經典,在于其簡單明了的節奏之下,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将大白鵝在水中遊動的狀态淋漓盡緻地表達了出來。

也正因為是駱賓王7歲那年所作的詩,是以多年來一直被當成兒童的啟蒙讀物。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們幾乎每個人在小時候都背過這首經典的古詩。

既然駱賓王能夠靠着一首《詠鵝》成為一位千古有名的大詩人,我們為何不可以自己也創作一首,運氣好的話,一舉成名未嘗不可。

隻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有這個想法的人想必不在少數,真正為此跨出一步的人,數量可就少之又少了。

湖南省湘陰縣一位叫危勇的老大爺便是這些嘗試者之一,他從小就喜歡詩詞歌賦,雖然家庭條件相當差,供不起他上學,但是他内心喜歡詩詞歌賦的這顆心卻從未曾停止過。

照着《詠鵝》仿寫了《詠雞》,老農僅用18個字,斬獲國家級文學獎

人就怕這樣,隻要是想幹的事,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做。他雖然教育程度不高,不認識的字,除了請教别人之外,自己還可以通過查閱字典等解決。

一來二去,一般的字也難不倒危勇了。有了文字的支撐,危勇老大爺就有了寫詩的資本,經常性地嘗試着寫上一兩首。

時間久了之後,危老爺子竟然可以出口成詩了,随便指一個東西,他便可以随口作一首詩,至于押韻不押韻放在一邊,讀起來倒是相當順溜,而且朗朗上口。

對于經典詩《詠鵝》,自然也逃不過老爺子的“手掌心”。

一日,老爺子看到院子裡面朝天報曉的雄雞,便有了靈感,仿照着《詠鵝》便寫出了一首《詠雞》。

還别說,就這首《詠雞》還真就寫出了超高水準,助推危勇一舉拿下了“農民文學獎”這一國家級的榮譽。

照着《詠鵝》仿寫了《詠雞》,老農僅用18個字,斬獲國家級文學獎
“雞,雞,雞,尖嘴對天啼;三更呼皓月,五鼓喚晨曦。”

雖然這兩首詩都是詠的家禽,而且字數也都是18字,但細細品來,這兩首詩存在着不小的差異。

先來品老漢這首《詠雞》,他用連續三個“雞”先聲奪人,用以突出公雞對天鳴叫勤勞守時。第二句“尖嘴對天啼”描寫的是公雞打鳴報曉的“英姿煥發”的樣子。

随後兩句可以作為全詩的經典之作,用以表現公雞的“功能性”,三更報曉,五更打鳴,在古代沒有鐘表的每個夜晚,為人們準确報時。

那麼,這首詩雖然獲得了“農民文學獎”,但它的水準能夠可以PK《詠鵝》嗎?在下不才,我認為危勇這首詩雖然将大公雞的氣勢展現了出來,但仍舊無法去媲美《詠鵝》。

照着《詠鵝》仿寫了《詠雞》,老農僅用18個字,斬獲國家級文學獎

首先來說,三個“雞,雞,雞”就已經失去了先機,“鵝,鵝,鵝”既可以代指鵝本身,還可以代指鵝的叫聲,當“雞,雞,雞”可以代指公雞本身,但當“雞”來代指公雞的叫聲時,就無法将公雞的氣勢展現出來了,隻有小雞仔才會“叽叽叽”的叫個不停。

原本是要先聲奪人,這樣一來,也就丢失了一多半的氣場。

再看下一句“尖嘴對天啼”對上“曲項向天歌”,描繪的是大公雞對着天打鳴的樣子,其中啼帶有幾分哀,多代指啼哭。

而“歌”則更多了幾分暢快,大白鵝彎着脖子朝天而歌,充滿了蓬勃的氣勢。反觀尖嘴向天啼,這裡的“啼”讓我聯想到了“兩岸猿聲啼不住”,一種悲傷的氣息彌漫開來。

後兩句與《詠鵝》中的“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對比,更是完敗。駱賓王用了顔色對比,“白,綠,紅”三種顔色融合在一起,配合上“綠水”和“清波”,畫面感十足。

照着《詠鵝》仿寫了《詠雞》,老農僅用18個字,斬獲國家級文學獎

即便是沒有見過白鵝浮水的人,讀完這首詩也能想象出來。但《詠雞》的後兩句便有些展現形式不足了。

僅僅是将公雞打鳴這件事寫了出來,但具體公雞是如何的雄姿英發,是如何醞釀力量将這聲雞鳴叫出,根本沒有展現出來。

更沒有所謂的“黃腳,紅冠”的描寫,沒有見過公雞的人,僅僅通過讀這首“詠雞”根本沒辦法将畫面感浮現出來,對比之下,高下立判。

《詠雞》被《詠鵝》甩了八條街,或許這就是職業玩家和業餘玩家的差別了。

照着《詠鵝》仿寫了《詠雞》,老農僅用18個字,斬獲國家級文學獎

雖然這首詩無法媲美《詠鵝》,但是其作為一篇獲獎作品,仍舊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得獎也算是實至名歸。

不少網友心血來潮,又創作了一首《詠鴨》供大家品讀:

鴨,鴨,鴨,

扁嘴叫嘎嘎。

岸上吃五谷,

水下捕魚蝦。

這就不解析了,氣場比《詠雞》都差出去老多,更别提《詠鵝》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