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半面之識:東漢應奉自幼記憶力驚人,一念之差引發黨锢之禍

作者:香茗史館

半面之識,也作“半面之交”,本是形容過目不忘,記憶力驚人,後用來形容相識時間較短,交情淺薄。成語出自《後漢書·應奉傳》李賢注引謝承《後漢書》,“奉年二十時,嘗詣彭城相袁賀。賀時出行閉門,造車匠于内開扇出半面視奉,奉即委去。後數十年,于路見車匠,識而呼之。”

半面之識:東漢應奉自幼記憶力驚人,一念之差引發黨锢之禍

應奉,字世叔,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人,乃東漢明帝朝太尉應順的曾孫。應奉從小時候起,便表現出了超凡的記憶力,讀書時“五行并下”,記事處人過目不忘。從小到大,凡他經曆過的事,都能記憶猶新。

唐朝李賢在為《漢書》作注時,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應奉二十歲時,經常前去拜訪彭城相袁賀。一日,應奉又前往拜訪,卻恰逢袁賀外出,府第大門緊閉。應奉上前叩門,造車匠将門拉開一條縫隙,露出半張臉來,告訴應奉袁賀不在,應奉隻好離去。數十年後,應奉在路上遇見一人,僅憑當年的半張臉,便認出他是當年的造車匠。

半面之識:東漢應奉自幼記憶力驚人,一念之差引發黨锢之禍

漢桓帝元嘉元年(151年),武陵地區的少數民族爆發叛亂,由于當地官府的苛斂,四千餘武陵蠻在詹山的帶領下公然造反,就連地方縣令都被他們給抓了起來,朝廷調派軍隊前往征讨,結果在武岡山一帶屢遭戰敗,無奈之下隻好下诏求才。

永興元年(153年),經過公卿朝議,四府推薦(即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大将軍府或太傅府),漢桓帝改任應奉為武陵郡守。應奉到任之後,結合當地實際,采取安撫政策,成功使得叛亂的蠻夷或降或散,很快便平息了叛亂。

地方安靜之後,應奉又大興學校,全面清除弊政,将當地治理的井井有條。可惜的是,應奉後來不知因為何事遭到罷免。

半面之識:東漢應奉自幼記憶力驚人,一念之差引發黨锢之禍

漢桓帝延熹年間(約160年),武陵地區的蠻人再度作亂,朝廷派遣荊州車騎将軍馮绲前往平叛。馮绲認為應奉在當地頗有威信,深得蠻人的信任,便上書請求讓應奉随同自己出征。朝廷于是重新起用應奉,任命他為從事中郎,并賜錢十萬。

在馮绲麾下,應奉利用自己對武陵地區的熟悉,為他提供了許多方略,使得軍隊大獲全勝。叛亂平定後,在馮绲的推薦下,應奉因功升任司隸校尉。作為京畿地區的監察官員,由于京師周邊權貴橫行,司隸校尉這個職位實在不好做,應奉在任期間,卻是不避豪權,糾奸罰罪,以嚴厲執法而聞名一時。

延熹八年(165年),因皇後鄧猛女犯下酗酒行兇大罪,漢桓帝下诏廢黜鄧猛女皇後之位,不久後鄧猛女憂郁而死。

半面之識:東漢應奉自幼記憶力驚人,一念之差引發黨锢之禍

鄧猛女死後,漢桓帝本想立寵妃田貴人為皇後,但應奉認為貴人田聖乃宮女出身,不宜立為皇後,于是上書谏阻道,“臣聽說周納狄女,襄王出居于鄭;漢立飛燕,成帝絕嗣無後。皇後之重,王朝興廢所在,宜思《關雎》之所求,遠五禁之所忌。”漢桓帝采納了應奉的建議,于是立豪門出身的窦妙為皇後。

永康元年十二月(168年1月),漢桓帝劉志駕崩,因其無子,窦皇後與兄長窦武迎立漢章帝劉炟玄孫、河間孝王劉開曾孫,年僅十二歲的劉宏為帝,是為漢靈帝。因漢靈帝年幼,窦太後臨朝稱制,封兄長窦武為大将軍,提拔曾幫助她當上皇後的陳蕃為太尉。

半面之識:東漢應奉自幼記憶力驚人,一念之差引發黨锢之禍

當時,窦武、陳蕃和司徒胡廣輔佐朝政,任用名士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士人,而宦官首領曹節、王甫等人則在窦太後面前谄媚侍奉,雙方沖突十分突出。建甯元年(168年)九月,出現太白金星經房宿的異象,窦武等人本想借此除掉曹節、王甫一黨,卻不想消息洩露,宦官們搶先下手發動政變,引發“第二次黨锢之禍”。

在這次政變中,大将軍窦武、太尉陳蕃、侍中劉瑜、屯騎校尉馮述、虎贲中郎将劉淑、尚書魏朗等盡皆身死,李膺等人則被罷官,并禁锢終生。

半面之識:東漢應奉自幼記憶力驚人,一念之差引發黨锢之禍

眼見諸多同僚死于政變,應奉認為這都是由自己反對立田貴人為後所引發,罪責全都在于自己,遂以有病為由,辭去一切職務,傳回故鄉項城隐居。隐居期間,他追愍屈原以自傷,著《感騷》30篇及《漢書後序》,并最終病逝于家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