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包袱”變“财富”!錦屏縣偶裡鄉閑置資産為村集體經濟“造血”

作者:天眼新聞

“之前這裡是村裡的一處廢棄倉庫,用來堆放雜物。前段時間清理出來後請師傅打了四個大竈,現在已經進入偶裡米酒的試釀階段。”

近日,在黔東南州錦屏縣偶裡鄉寨霞村酒廠,隻見寨霞農業綜合開發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龍雲輝一邊與駐村幹部擡大米,一邊樂呵呵地介紹道。

“包袱”變“财富”!錦屏縣偶裡鄉閑置資産為村集體經濟“造血”

酒廠内,一排新砌的四個大竈整齊排列,盡管占地面積不大,但旁邊的電動蒸飯櫃正噗呲噗呲地往外冒熱氣,釀酒師傅則在一旁清洗釀酒的木甑、酒壇等器具,忙碌的場景蔚為壯觀。

偶裡米酒純正濃烈,其味香醇,在黔東南州附近縣市享有盛名,但是釀造過程極為複雜,技藝要求高,一直以來難以形成規模産業,主要以群衆自家釀造和零散銷售為主。

對此,該合作社以“打造品牌,走進市場”為目标,鉚足幹勁,将偶裡米酒食品化、市場化,用活廢棄倉庫,為村集體經濟注入“新鮮血液”。

同時,把牢産業發展關鍵,多産齊發,并盤活閑置的保鮮冷庫及蔬菜分揀處理工廠中的房間,将山泉水大米、魔芋、油菜、山茶油等産業作物安全存放,加快推動農村第一産業發展,護航村集體産業和村民增收。

“包袱”變“财富”!錦屏縣偶裡鄉閑置資産為村集體經濟“造血”

在寨霞村黃牛養殖示範基地,隻見配置有自動化青飼料打包機、青貯鍘揉機、無塵飼料機等機組一應俱全,合作社員工正悉心地包谷稈、搬運草料、照料牛群等。

“用活廢棄豬場,原址重建發展黃牛養殖産業,閑置資産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的同時,也能帶動村民就業增收,一舉多得。”據寨霞村第一書記楊勝權介紹,該基地曾是一座廢棄養豬場,通過合作社投入資金改造擴建後,并已完成了第一批30頭黃牛存欄的養殖,待全部完善後,可容納300頭黃牛存欄。

“包袱”變“财富”。寨霞村黨支部還積極發揮帶動作用,組織村幹、駐村幹部和網格員入戶排查和宣傳閑置農田土地流轉相關政策,并與合作社攜手盤活閑置資源資産,使撂荒、得到恢複和有效使用。

“今年,合作社與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協定100餘畝。”據龍雲輝介紹,2023年,該村合作社以每畝600元的價格向村民流轉土地80餘畝用于種植大米、油菜,共産糧9.6萬餘斤、菜油2000餘斤,為群衆創收4.8萬元、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

“包袱”變“财富”!錦屏縣偶裡鄉閑置資産為村集體經濟“造血”

“廢倉”釀米酒、“閑庫”存作物、“棄場”養黃牛、“荒田”産糧油......如今,霞寨村産業風生水起。

這是偶裡鄉深化改革、主動作為,紮實推動村集體經濟和群衆收入實作“雙增收”的有力見證。

近年來,偶裡鄉通過“黨建+”方式,建立“合作社+農戶+幫扶+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下好“清家底”“明用途”“活資産”“增經濟”四步棋,通過産業發展一批、集體經濟使用一批,千方百計用閑置資産為村集體經濟“造血”。

“為提升鄉村産業發展質效,我們全力做到清點一批,盤活一批,将制約發展的‘資産包袱’轉化為鄉村振興的‘資源财富’。”偶裡鄉人民政府副鄉長徐德松表示,接下來,偶裡鄉将持續聚焦資産“最大化使用”,采用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三權”分離,緊盯發展主線,紮實推動“資産變資本、資産變資源、閑置變利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沈安永

通訊員 龍景桃

編輯 蔣鴻琪

二審 石含開

三審 熊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