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山雲霧出好茶——鹹安大幕鄉茶産業高品質發展調研記

作者:鹹甯新聞網

最美人間四月天,鹹安區大幕鄉白雲山滿目蔥茏,片片茶園疊翠飄香。

雨後的白雲山,霧氣氤氲流動,山峰時隐時現,若即若離,似真似幻。而這樣獨特的氣候條件,也孕育出一個獨特的綠茶産區。

近年來,鹹安區大幕鄉立足資源禀賦,圍繞生态茶園建設、茶旅融合、科技賦能多向發力,加速推進茶産業邁入高品質發展“快車道”。

一筆“綠色存款”

4月14日一大早,位于白雲山最深處的“雲秀高峰”茶葉基地,從海拔480米的晨霧中“蘇醒”,一道道忙碌的身影分布在各個山頭,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69歲的茶農從冬喜幹起活來格外麻利,左手拉條,右手提拈,一芽一葉,歸入簍中。

訪客的到來,讓她止不住多唠了幾句:“這裡空氣清新、氣候宜人,老闆人很好,給我們20多号人包吃包住十幾天,下山後,腰包就鼓起來喽!”

從冬喜口中的“老闆”是雲秀高峰茶旅文化産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陳震。2015年,陳震懷着滿腔熱情來到白雲山上建茶園,既熬過了各種極端天氣的考驗,也得到了政府“政策包”的支援,從山包上50畝的小茶園起步,一直幹到了如今500餘畝的規模。

每逢采茶季,陳震就帶隊下山,提前深入各村“請工”。拿當下的“谷雨茶”為例,前來采茶的熟練茶農,日收入最多可達180元。

去年,“雲秀高峰”公司産茶3000餘斤,大多批發到孝感、江浙一帶,在陳震“實體店+固定客源”的營銷方式下,總營收可達70萬元,其中“頭鍋”明前茶能賣到1600元/公斤。

“高山雲霧出好茶,好茶并不愁銷,主要還是人手不夠。”陳震告訴記者,茶葉不摘,就等同于“樹葉”,一文不值,茶葉賣得越好就産得越多,采得越多就長得越好。

“茶園長好了,白雲山茶葉就告别了‘望天收’。這是一筆為期30年的‘綠色定期存款’,足以形成産業興、百姓富的良性循環。”大幕鄉黨委書記劉志敏說。

為了完善良好産業生态,大幕鄉2024年拿出了新方案:鼓勵企業用市場化手段引進勞務主體,組建專業化采收隊伍。支援建設茶文化研學基地,開展技能教育訓練,打造多元化茶旅融合模式。

望着正在建設中的研學基地,陳震臉上寫滿笑容:“面積變産量、産量變産值、産值成效益指日可待。”

一份不懈堅持

對于“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大幕鄉而言,種茶既是産業發展所需,更是因地制宜之舉。

其實早在幾十年前,大幕鄉曾有過茶産業發展的“高光時刻”,全鄉茶葉種植面積逾萬畝,幾乎村村有茶園。後來,因受到市場環境影響,茶園面積日漸萎縮,最低谷時不足千畝。

國營白雲山林場是少數堅持下來的茶葉生産主體之一。

“在我1996年來到白雲山時,林場就已經開始種茶。”林場場長陳培根回憶道。

時至今日,國營白雲山林場茶園面積也逐漸擴充至500餘畝,主打湖北省著名商标——“白雲杉峰”眉茶,走平價口糧茶路線,以其出色的成本效益為市場所認可。

随着經濟社會發展,群衆生活水準提高,在人們品味求新、保健意識增強、文化品位提升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無糖茶飲成為時尚潮流,市場空間越發廣闊。一片茶葉,也已經從“古董”變成了消費市場的“新寵”。

“完全不愁賣。”陳培根介紹,去年,白雲山林場茶産量約3噸,營收達到200餘萬元,帶動周邊60餘戶茶農增收緻富。

今年,林場采用“新方案”,引入勞務主體,開展公司化采收,留出更多差價空間,進一步帶動茶農的積極性,也讓自身更專注于加工環節,實作了多方共赢。

“茶産業憑借其高附加值、強經濟帶動力等特征,成長為大幕鄉最重要的産業之一,尤其是在白雲山一帶,已經出現産業集聚的勢頭。”大幕鄉黨委副書記唐陽說。

去年下半年,大幕鄉開始大力推廣“鹹安桂茶”區域公共品牌,以标準化建設為引領,持續做優茶品質、拓展茶市場、唱響茶品牌。截至目前,全鄉茶園面積超過5000畝,較過去翻了好幾番,茶企數量增至6家,其中4家規模可觀,具備全産業鍊生産服務的綜合能力。

一張響亮名片

來到幕峰有機茶基地,基地負責人饒輝福與大幕鄉黨委副書記吳智翀一見面,就展開了技術研讨。

饒輝福從1978年參加工作起,一輩子都在鑽研茶葉種植技藝,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茶教授”。吳智翀來到大幕鄉的13年間,10年都在與茶打交道,俨然半個“茶專家”。

從兩人的對話中,記者得知“高山雲霧出好茶”的根本原因。

白雲山位于鹹安區東南,屬幕阜山脈,海拔近700米,常年雲霧缭繞。陽光經過雲霧過濾,形成漫射光,有利于茶葉中含氮化合物的增加,也保持了嫩度。森林保護得當,形成了完整的生物鍊,避免病蟲害。氣溫、降水與土壤優勢,使茶葉香氣更加濃郁和悠長。

而對幕峰有機茶基地而言,出好茶,可不僅限于“葉”,更在于“苗”。作為國家級茶葉産業技術體系鄂東南綜合試驗站示範基地,這裡的300畝茶園中,有近一半是用于種苗繁育。

有雄厚的技術實力作支撐,外地茶苗引進來後,進行本土化繁育,就能銷往各家産業基地。不論“雲秀高峰”還是“國營白雲山林場”,都是饒輝福的客戶。

“中茶108、浙農117、安吉白茶,這邊還有我曾經參與繁育的鄂茶2号、3号……總計80個品種,應有盡有。”談起基地各類名優品種,饒輝福如數家珍,“茶苗主要通過扡插方式培植,白雲山的自然條件對育苗更加友好,是天然的‘育苗床’。”

去年一年,幕峰有機茶基地共售出茶苗100萬餘株,這裡還是目前全市唯一一家茶苗生産主體,其掌握的優質“茶葉晶片”,就是一張響亮的名片,不僅實作了從終端到源頭的産業鍊全覆寫,更推動大幕鄉茶産業走上了差異化發展之路。

回望幽靜閑适的白雲山,記者看到了茂林修竹、高峰對峙、徑幽泉清,也看到了綠水青山正在成為“金山銀山”。

鹹甯日報記者 吳文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