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親手擒蔣的孫銘九,抗日時緣何當了漢奸?晚年張學良:我好想問他

作者:陶陶讀曆史

“西安事變”是中國曆史上具有轉折性意義的意外事件,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将軍通力合作,于1936年12月12日淩晨抓住了蔣介石,使中國曆史在那一天轉了個大彎。西安事變後,張學良主動陪蔣赴甯,結果一下飛機就被扣留。

張學良被囚後,等待20萬東北軍的将是來自于蔣介石的清算。其中,被張學良委以重任的“抗日三劍客”——孫銘九、應德田和苗劍秋最為危險,因為他們都是西安事變最直接的參與者和執行者。

親手擒蔣的孫銘九,抗日時緣何當了漢奸?晚年張學良:我好想問他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亡,20萬東北軍被迫退入關内做了“客軍”。故土淪喪,上至張學良,下至東北軍普通官兵都希望有朝一日能打回故鄉。

為此,張學良戒了毒,也不再像以前那樣花天酒地。他一掃往日的頹唐,變得精神飽滿,和以前判若兩人。

在熱河抗戰中,東北軍在日寇面前一敗塗地,張學良認識到如今的東北軍暮氣太重,不堪大用。是以張學良認為想要驅逐日寇、富國強兵,就必須讓東北軍充滿朝氣。從此以後,張學良很注重發掘和吸收有抗日志向的青年。

在這種形勢下,東北軍少壯派應運而生,其核心人物被稱為“抗日三劍客”,即是張學良的秘書應德田、苗劍秋以及孫銘九。

應德田與孫銘九、苗劍秋“一見即能傾心吐膽”,他們擁有“共同的激昂的抗日思想”“和積極整頓東北軍的心願”。 他們對内要求整軍,對外要求張學良聯共抗日,最終目的是為了複土還鄉。但三人的特點也不盡相同。苗劍秋概括了他們各自的角色: “我有主張,應德田有頭腦,他制訂計劃,孫銘九是個實幹的人。”

親手擒蔣的孫銘九,抗日時緣何當了漢奸?晚年張學良:我好想問他

孫銘九的定位則是: “我隻是一個軍人,文化不高,沒有水準,不能替他出謀劃策、分憂解難。苗劍秋也有水準,但講話走火得厲害,不像應德田那樣深謀遠慮。”可見,三人中應德田是領袖,孫銘九負責執行,苗劍秋負責宣傳。

以這三人為核心,張學良又建立了抗日同志會。相比于以前的東北軍元從、元老,張學良對“抗日三劍客”經常委以重任。而在西安事變中,“抗日三劍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2月11日晚8點,張學良、楊虎城設宴将蔣系的幾十名軍政要員灌醉。随後張學良親自将蔣介石送回了位于華清池的官邸。

當晚10點,張學良驅車回到自己的公館,然後叫來了當時擔任衛隊營營長的孫銘九:

“孫營長,我現在指令你,馬上率兵去華清池執行任務,千萬謹慎、小心,千萬别把他(蔣介石)打死了,萬不得已時,打斷他一條腿!可千萬别讓他跑了,千萬不能讓他死了。”

作為少壯派軍官,孫銘九對于采取不抵抗指令的蔣介石記恨已久,早就等不及要捉拿他了。孫銘九領命後,火速回家寫了一份遺囑:“萬一我回不來了,請應德田把我弟弟送到蘇聯去!”随後他帶領百餘名弟兄殺向華清池,捉拿蔣介石。

親手擒蔣的孫銘九,抗日時緣何當了漢奸?晚年張學良:我好想問他

孫銘九一行殺到華清池後,立即與蔣介石的衛隊交起了火。孫銘九後來回憶,蔣介石的衛隊可真不是吃素的。配發武器除了輕機槍外,都是20響的連發,火力非常猛。但是孫銘九有備而來,火力更加集中,蔣介石侍衛死的死,傷的傷,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

從後來的傷亡統計來看,這絕對是一場極端殘酷的戰鬥。其中光是死亡的,就有中央委員邵元沖、憲兵二團團長楊國珍中将、憲兵三團團長楊震亞中将、侍從室第三組組長蔣孝先少将、邊業銀行西安分行經理王景樾、邊業銀行軍代表張乃強上校、侍從秘書肖乃華中校、侍衛官蔣瑞昌少校、憲兵團附蔣墊少校、警衛隊長毛裕禮中尉等衛兵17人,以及西安城憲兵、軍警一百餘人。

死者之中,很多都是蔣介石的族人,可以說孫銘九和蔣介石已經結下了不解的仇恨。

殺盡了蔣介石的侍衛後,孫銘九一行立即殺往蔣介石的住處,卻發現這位委員長蹤迹全無。孫銘九一模被褥,發現還是溫的,肯定沒跑遠。孫銘九一面向張學良、楊虎城報告,一面吩咐部下:

“生要見人,死要見屍!委員長就算鑽進地縫裡,也要給我摳出來!今天找不到委員長,我就完了!

親手擒蔣的孫銘九,抗日時緣何當了漢奸?晚年張學良:我好想問他

天蒙蒙亮時,東北軍抓到一個名叫蔣孝鎮的小兵,一審問,此人是蔣介石的族侄。孫銘九劈頭蓋臉地問:“委員長藏哪了?不說我斃了你!”

蔣孝鎮年紀小,吓得舌頭打結,支支吾吾地說:“是我幫助委員長翻牆逃跑的,剛剛背上半山腰就被你們捉了。”随後他指了指東北側的小山:

“委員長就藏在那裡!”

孫銘九一揮手,手下士兵呼啦啦地将小山圍了起來。經過一番搜查,渾身顫抖的蔣介石從藏身地被揪了出來。

有傳言說,孫銘九見了蔣介石,磕頭如搗蔥。多年後孫銘九澄清:

“胡說八道,都是污蔑!當時讓老蔣下山他卻不動彈,我記得要死,跪下一條腿轉過身子,要背他下山,這怎麼叫磕頭作揖!而且無論幹什麼事也不能給他老蔣下跪磕頭,我孫銘九是愛國青年,一腔熱血,大是大非面前不馬虎!”

蔣介石被捉後,以“抗日三劍客”為首的少壯派軍官皆主張殺了蔣介石:“因蔣十多年的反革命,禍國殃民,萬惡滔天,無不恨入骨髓。”

親手擒蔣的孫銘九,抗日時緣何當了漢奸?晚年張學良:我好想問他

然而對于蔣介石,張學良卻另有打算。在周恩來的斡旋下,西安事變最終和平解決。12 月 24 日晨,“張召集盧廣績、黎天才、應德田等人開會,讨論放蔣問題( 但未提出送蔣的話) 。

當聽說張學良要親自送蔣介石去南京時,應德田等人都非常吃驚,說這是縱虎歸山。除非中央軍退出潼關,否則就不能放蔣。

但是最終,張學良還是一一說服了少壯派軍官。不久後,張學良攙扶着蔣介石上了飛機。周恩來聞言趕緊前往機場阻止,但追之不及。就這樣,張學良被蔣介石扣押,半生都不得自由。

張學良走後,東北軍群龍無首,元老派和少壯派立即産生了分歧。以王以哲為首的元老派認為應該繼續推進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12月25日晚,張學良緻電西安,要求于學忠、王以哲把陳誠等4大要員給放了。

應德田認為: “扣留在這裡的蔣方軍政人員和飛機是副司令回來的可靠保證。”王以哲則表示: “副司令有電報訓示,我們怎能不辦呢?”“委員長已經走了,我們再留這些人毫無意義,送人情送到家嘛,這是副司令的精神”。

親手擒蔣的孫銘九,抗日時緣何當了漢奸?晚年張學良:我好想問他

由此可見,張學良走後,東北軍的決定權仍由元老派掌控,但是少壯派與他們的嫌隙和分歧越來越大。對于少壯派來說,他們是西安事變最直接的參與者。如果繼續妥協下去,少壯派的下場恐怕要比元老派要慘得多。

與此同時,張學良滞留南京不歸,也讓應德田、孫銘九等人心急如焚,是以他們多次向王以哲提出,要求打出潼關,救出張學良。然而王以哲卻認為,如果兵出潼關,無異于發動新的内戰,最終隻會為日寇所趁,請問西安事變的意義又在哪呢?

1937年2月2日,元老派和少壯派的沖突終于爆發了。當天,在孫銘九、應德田和苗劍秋的指揮下,連長于文俊帶領一群士兵殺入王以哲家中,将還未起床的王以哲殺死。除此之外,總部參謀處長蔣斌、副部長宋學禮等人也一同被殺。史稱“二.二事件”。

王以哲本是東北軍和紅軍聯系的關鍵人物,并且早已加入了中國共産黨。當時西北軍、東北軍和紅軍在西北三位一體,組成了“鐵三角”,而王以哲是其中最關鍵的人物之一。

王以哲死後,東北軍迅速分化,真是親者痛、仇者快。蔣介石在日記裡開心地寫道:

“東北軍内讧,王以哲被殺,天網恢恢,天報惡者之速其如是也!”

在周恩來的安排下,少壯派代表——抗日三劍客的孫銘九、苗劍秋、應德田逃離了西安,沒有受到任何懲處。

親手擒蔣的孫銘九,抗日時緣何當了漢奸?晚年張學良:我好想問他

但在陝北,孫銘九等人的地位相當尴尬。事件發生後,周恩來嚴厲斥責了背後指揮滋事的“抗日三劍客”這些不聽勸說、不顧大局的激進分子的錯誤作為,并迅速帶領中共代表團從業人員,趕往王将軍家中,幫助親屬設定靈堂,慰問吊唁,安排後事。

2月 4日,毛澤東、張聞天、朱德等人電唁王以哲家屬。囚禁于南京的張學良将軍聞此噩耗,悲恸之餘,緻函于學忠道:“真叫弟不知從何說起,淚不知從何處流。”

不久後,“抗日三劍客”殺死王以哲的行為果然造成了巨大的惡果。這個事件加速了東北将領對中央軍的投靠。就這樣,蔣介石輕而易舉地拆分了東北軍,20多萬東北軍人被調往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不複再為一軍。東北軍撤走後,西北三位一體的局面分崩離析,楊虎城也被迫下野出國。

是以周恩來将“抗日三劍客”救出西安,留他們一條命,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待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後,延安便更不能留孫銘九、苗劍秋和應德田三人。三人離開延安後,做了令所有人瞠目結舌的選擇。

抗戰開始後,孫銘九先是躲進了上海租界,随後被汪僞當局請出,當了漢奸。曾擔任過山東僞保安副司令,曾利用自己的人望,招降東北軍。

抗戰勝利後,又投降國民黨,曾策劃刺殺陳雲。不久後,孫銘九在哈爾濱被擒,再次投降。到了2000年,昔日的“抗日青年”,時年92歲的孫銘九在上海離世。據說遠在美國的張學良深深記挂着這個老部下,當有人問他最想見誰時,張學良坦言:“我想見孫銘九,想問問他。”

親手擒蔣的孫銘九,抗日時緣何當了漢奸?晚年張學良:我好想問他

或許張學良有着滿肚子疑問,昔日的抗日青年,為何要投日當漢奸?腦子裡到底怎麼想的。

與孫銘九一樣,應德田也投日當了漢奸,曾任僞河南教育廳廳長。解放後他沒有怎麼被追究,于1980年去世,時年80歲。

1950年,我方在審查應德田投日行為時,他還很不服氣,對于元老派東北軍将領依然餘怒未消,他說:

“……這些人因為沒有做聯共抗日工作,也沒有營救張先生,一點也沒有得罪過蔣介石,因而能跟着蔣介石跟到中國大陸解放的時候,永久是好官,是以他們沒有遭到蔣賊的壓迫危害,沒有沾到敵僞的污水。……孫銘九……如當日不積極做聯共抗日運動,随着那些‘聰明人’、‘好人’、‘好官’,随波逐流,無是無非,跟着蔣賊混到解放時,他也許能象那些‘好人’、‘好官’似的反而受到一些西安事變的好處。”

然而他自己卻沒想一想,就在他當漢奸之時,被他所看不起的廣大東北軍官兵正在與日軍血腥厮殺,他昔日的同僚吳克仁、白鳳翔都相繼殉國。就這樣,他還覺得自己被虧待了。

而苗劍秋呢?其行蹤更加詭異。他離開延安後,化裝成商人,東渡去往日本,此生再未回國。明明在抗日,苗劍秋卻化裝去了敵國,其行為着實匪夷所思。

三個熱血青年,最終的選擇卻與他們的初衷南轅北轍。當我們也可以看出,他們對蔣介石恨之入骨,對我黨我軍恐怕也相當不滿。

“抗日三劍客”在曆史的長河中算不上什麼大人物,但卻直接影響了中華民族的走向。他們捉蔣有功,但投日也有罪。他們是功多還是罪多,還是交由曆史來評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