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層次越高的人,越“冷漠”?

作者:讀者

素交更能展現出友誼的骨髓。一個“素”字,把純潔真樸的交情的本體形容盡緻。素是一切顔色的基礎,同時也是一切顔色的調和,像白日包含着七色。真正的交情,看起來素淡,卻自有超越生死的厚誼。假使交往不淡而膩,那就是戀愛或者柏拉圖式的友情了。

—— 《讀者》2015年第3期《路過你人生的朋友》

人際關系無疑是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們生來渴望連接配接和互動,但這種渴望有時會讓我們忘記自己的需求和邊界。

我們可能會犧牲掉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情感,迎合别人,以求得到認可和愛。

然而,當我們在人際關系中與别人發生了太多的深度連結時,很有可能會卷入到一場“社交災難”。

是以,在人際關系中,保持健康的邊界至關重要。

在與别人交往時,做到以下三點,我們才可以更快樂、更滿足地生活,并建立持久的,有意義的人際關系。

層次越高的人,越“冷漠”?

來源:視覺中國

層次越高的人,越“冷漠”?

親密中不失有間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最理想的人際關系是什麼樣的?”

有這樣一個回答很有意思:

“最理想的人際關系就像人和貓的關系,它跟你做伴但不幹擾你,你又要尊重它的空間和獨立性,不要過分騷擾它,大家的界限還是存在的。”

我很認同他的說法。

太親近,容易因為小事互相埋怨;太疏遠,又會失去相處的樂趣。

早年間看《讀者》,記下一則錢锺書先生的交友觀,他推崇“素交”:

“素交更能展現出友誼的骨髓。一個‘素’字,把純潔真樸的交情的本體形容盡緻。素是一切顔色的基礎,同時也是一切顔色的調和,像白日包含着七色。

“真正的交情,看起來素淡,卻自有超越生死的厚誼。假使交往不淡而膩,那就是戀愛或者柏拉圖式的友情了。”

層次越高的人,越“冷漠”?

攝影:芝逸

他和國畫大師黃永玉便是如此。他們兩家相距不過200米,但在做鄰居的20年裡,彼此拜訪的次數卻兩隻手都數得過來。

即便家裡做了什麼新菜式想給對方送去,也一定事先打個電話,問詢是否友善。

黃永玉說:“我不是不想去,隻是自愛,隻是珍惜他們的時間,錢家夫婦是真的忙着寫東西,人應該諒解和理會的。”

但這樣看上去冷淡的相處方式卻絲毫不影響兩家的交情,彼此有個麻煩事都會第一時間出來幫忙。

作家蕭紅就是一個不太冷淡的人,她剛逃難到上海的時候,魯迅正生着病,但她還經常找師傅魯迅傾訴。

不提前約,也不注意時間,許廣平作為蕭紅的師母很是照顧她,但她後來在文章裡埋怨蕭紅道:

“蕭紅先生無法擺脫她的傷感,每每整天地耽擱在我們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為了減輕魯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勞,不得不由我獨自和她在客室談話。因對魯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顧,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

不僅許廣平如此,一向待人和善、不拘小節的魯迅也有點煩蕭紅了,對她說:“你的抱怨是不是太多了,你去日本靜靜心吧。”

言辭之間,怎麼都有一種送客的味道。

而許廣平在文章裡,描寫到這一段的時候,她的原話是:“她終于離開去日本了。”

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保持清晰邊界感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教養。

古語雲:“頻來親也疏,久住令人賤。”

生活當中,無論兩個的關系有多好,過分親近,就會心生一種疏離感。

就好像一個人前期寄居人家屋檐,早晚會讓人覺得輕賤,令人嫌棄。

是以,人與一切最好的狀态,就是保持距離,保持邊界感。

沒有邊界感的人,注定會過着混亂不清的生活,最終陷入一地雞毛的狀态中。

唯有保持邊界感,生活,人生,才能走向美好。

層次越高的人,越“冷漠”?

熱情中不失清冷

我以前有個同僚蔡姐,心眼不壞,為人也挺熱情,但就是一說話就給别人添堵。

有一位同僚的父母自駕西藏遊,午餐時大家聊起來,蔡姐不合時宜地蹦出一句:“讓你父母注意點高原反應,很多人去了就回不來了。”

那位同僚的臉色立刻變了,說:“别說這種不吉利的話,我父母一行很多人,不會有什麼危險的。”

蔡姐這時候還沒察覺到自己言語失當,依舊在旁邊喋喋不休。

還有一次,公司裡一個小姑娘正在為家裡人催婚苦惱,蔡姐拽着人家小姑娘說了一番“為她好”的話:

“現在的小姑娘一個個嬌滴滴的,嫩得可以掐出水來。你再不抓緊點,以後找個離婚的男人,可能直接給人家當後媽了。”

蔡姐發表完她的肺腑之言後,小姑娘明顯被她的話吓了一跳,找借口走掉了,大家在旁邊也都一臉無奈。

蔡姐是故意戳同僚的痛處嗎?其實并不是。

不過她對同僚的好言相勸并沒有起到關心、安慰的作用,反而讓對方心生厭煩,關系越來越疏遠。

層次越高的人,越“冷漠”?

來源:視覺中國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晦暗與皎潔。

與人交往,審時度勢的沉默,遠勝于不合時宜的熱情。

蔡康永說:“其實我鼓勵大家,做一個比較冷淡的人。”

他的話其實有兩層含義:

一層,朋友間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閡;

另一層,熱衷于交際會浪費大量的精力去應付人性,哪還有時間和精力給自己賦能。

其實适度的冷漠,是在經曆了一些事情,看清了一些人性,有了一些力量之後,更加成熟睿智的處世之道。

保持适當的分寸感,不是冷漠疏遠,而是一份難得的人間清醒。

太過熱情會灼傷彼此,有溫度,不過度,才能讓彼此有進退自如的舒适感。

層次越高的人,越“冷漠”?

珍惜中不失了解

在《孔子家語》中,記載着孔子的一則趣事:

孔子雨天想外出,當時還沒有雨傘,隻有士族用的昂貴的蓋,和平民用的蓑衣。

孔子沒有蓋,有人建議他找徒弟子夏借。

孔子聽後說:“不行啊,子夏這個人比較小氣。我向他借,他如果不給我,别人會覺得他不尊重師長;他若借我,肯定又會心疼。”

是啊,哪怕你們關系再好,對方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迫人家去做;對方不想幫的忙,也不要硬逼人家幫。

隻有學會了尊重别人,别人才會尊重你;隻有學會去了解别人,别人才會了解你;也隻有彼此互相珍惜,才能讓關系更舒服和長久。

世界這麼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我們不能用自己的立場去評判他人的對錯,更不能強迫他人按照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去生活。

如果做不到完全了解,就請試着去尊重,去包容。

允許别人做别人,允許自己做自己。

保護自己的最佳方式,就是從不高估自己在别人心裡的分量。

《無聲告白》裡說: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别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别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而關于你人生的選擇,你能做的就是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

減去過度的熱情與無謂的社交,給彼此留出舒适的空間。

唯有删減就繁,适當冷漠,尊重了解,才是最好的相處之道。

與君共勉。

層次越高的人,越“冷漠”?

作者:淺墨歲餘,願所遇皆熱愛,以歡喜之心,慢度不可知會的際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