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年後近視度數就不會增長了嗎?

作者:怪博士李雷

有人說成年之後,眼球就會定型,近視的度數也就不會增長了。這是真的嗎?答案是否定的,近視并不是青少年專屬,成年人依然會出現近視,而且比例不低。

成年後近視度數就不會增長了嗎?

為什麼,今天來和大家聊聊!

01,近視并不是未成年人的專屬

成年人依然會近視!比如2007年,一篇來自葡萄牙的針對成年人近視研究結果表明,在3年的研究期内,即使是成年後,依然有5%的人出現了新的近視情況[1]

成年後近視度數就不會增長了嗎?

2022年,一篇追蹤時間更長的曆時8年的成年人近視研究發表在《JAMA Ophthalmology》上。該研究發現,在成年人群中,經曆8年後,有14%原本不近視的成年人,在8年後被檢測發現出現了近視,更是有0.7%的人發展為高度近視[2]。

成年後近視度數就不會增長了嗎?

而對于原本近視的人來說,這一點就更不用說了,總計37.8%的人群在8年内近視情況持續增加。

此外,其他一些研究同樣也支援了這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近視并不是未成年人的專屬,哪怕是成年了,也一樣會近視!

02,成年人的近視是怎麼回事?

可能有人會好奇,這成年人近視是怎麼回事?難道是這群人讀書太多了?答案還真不是,是以,這裡要說一個經常被誤解的事情:讀書導緻近視。

估計在大多數人眼裡,讀書堪稱近視的第一因素,畢竟在我們觀察中,近視主要出現在學生群體,而且如果和老師交流或者細心觀察,還容易發現随着讀書時間越長,近視比例越高,這種堅定的證據會讓很多人覺得讀書就是近視的首要因素。

然而,事實上,讀書和近視的關系,大概就和吃冰棍容易溺水這樣的邏輯差不多,都是隻看到了相關性,忽視了其背後的根本原因:不健康用眼。比如,很多家長同樣也會抱怨孩子玩手機之類的,他們就會說,玩手機會導緻近視。

其實這樣的說法,多少也接近真相了,那就是:用眼睛看什麼不重要,怎麼使用眼睛才是近視的關鍵。

比如,一項多大規模人群研究對不同用眼方式進行了調查,多達213 857 人納入了該研究,既包括了用眼方式如寫作業、看電視和看電腦,也包括了用眼時長的變化[3]。

成年後近視度數就不會增長了嗎?

結果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寫作業、看電視還是看電腦,都會出現近視,當然,這篇研究較早,智能機還不是特别普及,我估計要是擱在今天,這個調查就是手機、平闆之類的了。而這幾種方式均會導緻高比例的近視,都是顯著的。

但是,如果論差異,可能時長就會成為特别關鍵的因素,比如寫作業3小時,視力不良比例比寫半小時以下的高了近四分之一(83.56% vs 67.35%)。類似的情形存在于看電腦螢幕。

由此可見,其實使用什麼方式的螢幕或者作業并不是主要因素,不健康用眼才是核心因素。正因為如此,對于成年人來說,導緻近視的因素絕不是他們讀書更多,這一點也得到了研究的支援,那就是,成年人近視和受教育程度并不直接關聯[2]。

成年後近視度數就不會增長了嗎?

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成人還會近視呢?

03,為什麼成人還會近視呢?

答案依然和前面一樣,不健康用眼。

一方面,現在是螢幕時代。可以說,螢幕已經成為了我們目前最主要最常見的裝置之一了,無論是工作時候的電腦螢幕,還是日常休閑娛樂的手機、平闆等,甚至不少時候,工作安排和會議都是在手機上完成,以至于對于我們來說,沒有螢幕幾乎都難以完成很多工作,尤其是成年人,我們使用螢幕的時間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成年人這方面的自律可能還相對較弱。相比于中國小時代的教師、家長提醒,成年人更加自由,也更能支配自己的選擇,于是不少人反而更放縱,比如長時間刷手機、玩遊戲等等,甚至好幾個小時都盯着,這一點從不少人對于手機續航要求極高就可以看得出。當然,也有迫不得已的情況,比如在電腦前工作,很多人不得不一呆就是好幾個小時。

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成年人無法避免近視或者近視加重。但是,有句話不得不說:相比于未成年人,成年人對于近視的關注理應更高。

一方面,成年人需要承擔起養家糊口的基本責任,這一點和未成年人不一樣,小孩子隻需要學習就行,而維持整個家庭運作主要依靠成年人,如果近視沒有及時應對,那麼可能就會影響到工作。

另一方面,近視對于安全尤其是交通安全尤為重要。隻有成年人才可以駕駛機動車,而機動車對道路安全的影響是首要的,一旦近視往往就會影響駕駛安全,在如今道路事故已近成為了常見的導緻意外和死亡的因素,這種情況下,近視不做矯正駕駛機動車,其實留下的安全隐患也不小。正因為如此,成年人更應該重視近視問題。

04,如何才能解決成人近視問題呢?

那麼如何才能解決成人近視問題呢?最簡單的政策自然是佩戴鏡片矯正了。其實原理很簡單,就是用一片凹透鏡,來調整光線進入眼睛的路徑,讓最終影像正确地落在視網膜上。

成年後近視度數就不會增長了嗎?

通常矯正近視的鏡片類型,架構眼鏡和隐形眼鏡,眼鏡本身配戴友善,且容易更換,是以是主流的選擇。

成年後近視度數就不會增長了嗎?

當然也可以用隐形眼鏡,相比于架構眼鏡由于是附着在眼球表面,是以基本不影響外貌外觀,也成為了不少人的選擇。此外還存在角膜塑形鏡(OK 鏡),因為屬于醫療器械,目前有嚴格的使用限制,必須要遵循醫囑。

以上都是暫時性解決近視的政策,而要想根本性解決近視,那麼就得采取手術的辦法了。我們之是以近視,本質上在于眼軸的變化導緻原本落在視網膜上的成像跑到了視網膜前方,于是就近視了。

成年後近視度數就不會增長了嗎?

正因為如此,對于近視的矯正也是針對這方面結構來進行,雖然理論上存在角膜和晶狀體兩種可能性,但是由于晶狀體本身相對柔性,且還承擔了調節力的作用,一旦置換就會失去我們眼睛無極變焦調節力。

是以,近視矯正手術隻能針對剛性的角膜進行切割,這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角膜屈光手術。

05,為什麼普遍采用角膜屈光手術?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答案就在于過去對于角膜的認知不足。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我們對于角膜的認知傾向于一種簡單的剛性結構,是以在操作時也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進行。

然而,實際上角膜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且本身細節上也是非常不規則的。事實上,角膜更像是地形圖一樣,細節上高低不平,且因人而異,再加上每個人的屈光度數、散光度數及角膜不規則情況,于是每個人都有了獨特的角膜資訊。

這種情況下,如果采用傳統的一刀切,那麼就會導緻有的人矯正效果好,有的人矯正效果就要差一些。正因為如此,對于角膜的矯正也是需要伴随着屈光技術的改進【4,5】。

成年後近視度數就不會增長了嗎?

從最早1.0時代的基礎治療,考慮到兩隻眼睛并布完全一緻和同步的情況,引入了2.0版本的波前引導來應對眼球波前相差。而随着對角膜認知的加深,角膜地形圖引導的3.0方式矯正手術出現,可以更好的針對不同人的角膜情形進行定制式治療,也更有針對性【6,7】。

而如今,随着光學技術和算法的提升,目前近視手術進入全眼定制式治療時代。【6.7】這種技術更加個性化,而且也更加完善,因為它直接為每個人的眼睛定制了一個真實的眼球3D模型【6.7】。

這是如何實作呢?答案是:首先是對眼睛進行全眼資料采集,這種技術不僅可以采集角膜資料,還可以通過光線穿過我們的角膜、前房、晶狀體和眼軸路徑,進而對我們的眼睛和光路進行完整的探索,最後給出一個真實的眼睛3D模型【6.7】。

成年後近視度數就不會增長了嗎?

有了這個基本模型,那麼接下來就可以定制式的給出一個個性化的最佳角膜切削輪廓【6.7】。

接下來就是将相應的資料導入到準分子雷射裝置,然後裝置根據大資料和全新算法給出的最佳角膜切削參數進行切削。此外,後期的手術過程過程中,準分子雷射還會精準捕獲眼球微動态,確定切削位置【7,8,9】。

這種精細、精準操作下,能夠最大程度的保障手術的精準性和可靠性,努力降低近視手術操作出現問題的機率,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不過話說回來,無論是佩戴矯正鏡片的措施,還是角膜屈光手術根治,都是針對目前的情況。而近視的形成也是一個習慣問題,就比如研究發現,戶外活動較少和近視的關聯度極高,再加上不少人過度用眼加劇了近視。

正因為如此,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習慣,比如不要長時間用眼,增加戶外活動,這樣才能讓視覺維持更好的狀态。

1 Jorge J, Almeida JB, Parafita MA. Refractive, biometric and topographic changes among Portuguese university science students: a 3-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phthalmic Physiol Opt. 2007;27(3):287-294.

2 Lee, Samantha Sze-Yee, Gareth Lingham, Paul G. Sanfilippo, Christopher J. Hammond, Seang-Mei Saw, Jeremy A. Guggenheim, Seyhan Yazar, and David A. Mackey. "Incidence and progression of myopia in early adulthood." JAMA ophthalmology 140, no. 2 (2022): 162-169.

3 陶然, 王政和, 董彬, and 馬軍. "觀看不同螢幕對學生視力不良的影響." 中國學校衛生 40, no. 9 (2019): 1369-1372.

4 Schumacher, Silvia, Michael Mrochen, Jeremy Wernli, Michael Bueeler, and Theo Seiler. "Optimization model for UV-riboflavin corneal cross-linking."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53, no. 2 (2012): 762-769.

5 SIMON, DANIEL, SILVIA SCHUMACHER, and MICHAEL MROCHEN. "Ray Tracing: the Future of Refractive Surgery."

6 Donitzky, Christof, and M. D. Theo Seiler. "Optical ray tracing for the calculation of optimized corneal ablation profiles in refractive treatment planning." Journal of Refractive Surgery 24, no. 4 (2008): S446.

7 InnovEyes™ Sightmap Diagnostic Device User Manual 1089

8 Wavelight FS200 Procedure Manual

9 WaveLight EX500 Product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