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慶福
編輯/嘉嘉
來源/司庫财經
近日,司庫财經了解到:因三年合作期限已滿,蒙牛将不在與國内益生菌企業科拓生物續簽合作。“蒙牛的訂單量占到科拓生物複配增稠劑産品份額的70%以上”,一位風投機構的投後經理向司庫财經表示,這意味着科拓生物将丢失第一大客戶蒙牛。
國内頭部益生菌企業被國内頭部乳業集團踢出供應商行列,也透露出中國乳業産業鍊中的問題:在益生菌、牧草、種牛等關鍵産業環節中,不論是蒙牛、伊利這樣的乳業巨頭,還是科拓生物這樣的上遊供應商,都沒有做好“國産平替”的準備,中國乳業的底層關鍵技術依然被國外“卡脖子”。
【1】打破“卡脖子”,乳業巨頭聲勢浩大
在中國乳業的所有表述中,都将益生菌對乳業的重要性等同于發動機對于飛機、晶片對于手機、種子對于農業——沒有自主研發的益生菌菌株,就不能為國人提供更有營養的乳制品,中國乳業産業鍊就會被國外“卡脖子”。
“一旦益生菌被禁止向中國出口,我們連一杯酸奶都生産不了”,該名投後經理表示,益生菌在酸奶、嬰幼兒配方奶粉、飲料等品類上有着廣泛的應用,“國内市場需求很大,但我們的根基不穩,核心技術不在我們手中。”
尤其是在“大食物觀”、“國家糧食安全”的理念提出後,中國乳企處于供應鍊安全、降低成本的考慮,都宣布加大益生菌研究。
蒙牛踢開供應商科拓生物,中國乳業“卡脖子”難解 (來源:網際網路)
從媒體報道和各大乳業公司的宣傳中,不難看出包括中國乳業在菌株篩選、培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打破國外技術“卡脖子”難題:
蒙牛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優益C中國專利益生菌PC-01,在耐受性、活性、功效、多樣性上不輸于甚至超越進口菌株;同時目前蒙牛稱其擁有1.2萬株菌種資源庫,圍繞PC-01與優益C産品布局了超30件的專利壁壘;
伊利也在益生菌上布局多時,如耗時十年時間打造涵蓋益生菌研發應用産業鍊上下遊的平台全佳益,目前自主研發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産權的三款專利益生菌株“BL-99、K56、ET-22”,并廣泛應用旗下産品當中。
光明乳業目前庫存菌株超過5400株,還與江南大學合作,實作發明專利金獎菌株“植物乳杆菌CCFM8610”成果轉化;
新希望與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合作研發鼠李糖杆菌 GRX10,并推出高端酸奶“活潤”;
從蒙牛、伊利、光明等乳企的對外宣傳中,不難看出,國産益生菌不僅在研發上取得了成功,更是應用在旗下酸奶、乳酸菌飲料當中,中國乳業似乎已經将“奶瓶子牢牢地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裡。”
【2】乳業依舊被“卡”,突破“卡脖子”是自嗨
與國内各大乳業集團不斷宣傳“益生菌菌株培養成功”相對應的是,在市場占有率等資料方面,國産益生菌依舊處于邊緣位置,外資把持着中國益生菌産業的咽喉。
相關資料顯示:如今中國益生菌市場依舊被美國杜邦、丹麥科漢森兩家外資廠商把控,占到國内益生菌市場的85%,中國益生菌廠商市占率不足10%,而應用在嬰幼兒配方奶粉中的嬰幼兒益生菌100%需進口,外資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和定價權。
“雖然國内報答說益生菌研發取得怎樣的突破,解決卡脖子難題,但真正的市場卻是,國外廠商的市場占比沒有變”,一位長期跟蹤乳業的媒體人士向司庫财經透露稱,說解決卡脖子難題更多是自娛自嗨,同品類、同品質的國産益生菌要比進口益生菌價格低20%才能有市場。
(來源:網際網路)
益生菌完全無法實作國産平替,而中國益生菌市場依舊不斷增長,資料顯示:2018-2022年,益生菌産量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了14.12%,市場規模從367.78億元增長到了688.16億元。
市場增長迅速,蒙牛、伊利、光明這些乳企不缺乏資金與技術,長期以來國産益生菌為什麼遲遲無法解決“卡脖子”難題?司庫财經了解道,原因在于以下兩點:
一是臨床驗證周期長,作為一種可食用、改善身體機能的微生物,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牽頭釋出了《益生菌食品》團體标準,對益生菌菌株做出四點規範。
①應明确菌株号和分離來源;②需由第三方機構進行鑒定、保藏和安全性評價;③需經過全基因組測序且有相關科學文獻支援;④有進行人體或臨床試驗研究的科學文獻支援其正面評價。
目前國内培育益生菌的企業研發時間較短,蒙牛伊利等企業培育菌株時間總共才十年左右,而杜邦公司為了培育應用在嬰幼兒食品中的“嗜酸乳杆菌NCFM”,耗時高達四十多年,上市前有近4000人的臨床試驗體。
二是産業化要求嚴格,目前中國乳業宣布的益生菌均在實驗室層面,如蒙牛從太空中分離出來的國人号、國人2号,還未走出臨床試驗,與産業化相距甚遠。
“實驗室層面跟産業化完全不是一回事,産業化對生産環境、儲運方式有着嚴格的要求”,一名跟蹤食品行業的投資人向司庫财經表示,目前國内益生菌酸奶采用的菌種和發酵劑幾乎被國外企業壟斷。
【3】乳業被“卡脖子”,沒有實質突破
乳業是“糧頭食尾”的産業,向上遊影響千萬牧民的生計,向下關乎到上億消費者的健康與安全,為此“乳業振興”、打破“卡脖子”成為中國乳企傳播社會責任的主旋律。
但是不論中國各大乳企如何宣傳創新突破,中國乳業已經在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上被“卡脖子”,并且面對國外企業沒有還手之力,除了益生菌菌株外,中國乳業不能自己還展現在:牧草和種牛兩方面。
牧草:苜蓿草蛋白含量約占總幹草品質的17%-20%,是動物喂養的優質粗飼料。但目前國内苜蓿商品草面積達到130萬畝左右,近90%為進口品種。牧草草種嚴重依賴進口的原因在于——營養價值不同。
據司庫财經了解,僅鈣一項,進口牧草的鈣含量超過國内牧草的30%,為了養好牛、多産奶,國内牧場主要從美國、澳洲、西班牙等國進口。
種牛:奶牛要想高産必須要有好牛。據資料顯示:僅在2020年,國内進口奶牛總數道道26萬頭。大規模引進高産奶牛極大提高了産奶量,據資料顯示:2020年國内奶牛平均産奶量為0.83噸,2023年國内奶牛産奶量達到1.2噸。
但同時紐西蘭等進口國,已經拒絕向中國出售種牛以及高産奶牛的凍精卵,為目前中國仍有20%的奶牛需要從國外進口。
(來源:網際網路)
過去幾十年中國乳業快速發展,從過節走親戚的禮節性商品逐漸成為家庭必須的日常消費品。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原料奶總産量4197萬噸,乳制品産量3054.6萬噸,同比分别增長6.7%、3.1%。中國乳業的快速增長也成就了中國乳企,而在2023年全球乳業二十強榜單中,伊利和蒙牛分别位居第五和第八名。
奶制品消費量在增長,乳企營收規模不斷增長,但中國乳業看似龐大穩固的産業鍊,卻處處漏風,從源頭的優質牧草、高産奶牛,到益生菌菌株,國内各大乳企不斷宣傳取得新突破、打破“卡脖子”,但實際上被“卡脖子”的事實沒有任何變化,在草種、奶牛、益生菌的進口數量和市占率上,沒有看到絲毫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