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運噴霧”“心靈樹洞”……花小錢買開心值不值?

作者:飛格電話大賽

“好運噴霧”“心靈樹洞”“愛因斯坦的腦子”……你聽過這些商品嗎?近來,五花八門的虛拟情緒商品風靡各大電商平台,銷量一路走高。

分手後下單一份“失戀陪伴”,将會收獲陌生人的悉心開導;備考時購買“雲監督”服務,便有監督員時刻盯緊你的學習進度;無聊時入手一隻“虛拟蚊子”,店家就開始對你發起“嗡嗡嗡”攻勢……

不同于尋常網購,虛拟情緒商品無需發貨,消費者收到的可能是一條祝福、一個表情、一段陪伴,抑或隻是一份願景。雖然看似無厘頭,但一些年輕人樂此不疲,那些無處安放的情緒仿佛找到了管道,評論區不少消費者回報“物超所值”“下次還來”。

虛拟情緒商品何以有銷路?為情緒買單,究竟值不值?

“好運噴霧”“心靈樹洞”……花小錢買開心值不值?

圖源:卡樂圖檔 攝影/甯穎

1.“愛因斯坦的腦子”管用嗎?

“‘愛因斯坦的腦子’,拍下後自動長到你的大腦上,買過的都說好用……”2023年,“愛因斯坦的腦子”入選淘寶年度十大商品,成為曆年來首個跻身此列的虛拟商品。

媒體搜尋發現,現有百餘家店鋪正在售賣“愛因斯坦的腦子”,售價從幾角到幾元不等,銷量最高的一家賣出超8萬單。任選一家下單之後,記者收到了一段700多字的祝福:願智慧之光照亮你前行的道路,願你的創造力和洞察力如繁星般閃爍……

“好運噴霧”“心靈樹洞”……花小錢買開心值不值?

截圖自某電商平台

激烈競争之下,不少商家玩出新花樣,上線了“社交腦”“面試腦”“學霸腦”等細分産品,還有店鋪推出了“更适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孔子的腦子”“魯迅的腦子”。

比商品本身更有創意的,是消費者的留言。

有人可能會疑惑到底買到了什麼?有消費者留言:“腦細胞”“一股神力”“讨個彩頭”;還有人問“管用嗎”,回複道:“生活能自理了”“聯考考了一萬多分”“正在研究超導體”,俨然一場自娛自樂。

根據媒體調查,按照情緒需求,平台上的虛拟情緒商品大緻可以分為四類。一是祈福型,例如“好運噴霧”“愛因斯坦的大腦”;二是娛樂型,例如“野生霸王龍”“虛拟蚊子”;三是療愈型,例如“罵醒戀愛腦”“心靈樹洞”;四是陪伴型,例如“叫醒哄睡”“雲監工”。

社會心理學專家對此分析,目前,情緒價值成為年輕人買單背後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年輕人追求情緒價值的最大化,商家大膽創新情緒資源挖掘,在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合力推動之下,“情緒經濟”正不斷解鎖出消費新場景。

2.提供心靈慰藉和情感出口

“電子祈福很流行,這是我們‘00後’的時尚。”一場求職面試結束後,焦急等待之餘,王溪入手了一份“好運噴霧”,并留下自己的願望,讓商家幫忙“施法”。“其實就是買個心安,看着客服發來的吉祥話,忐忑和焦慮就能減輕一些,如果我能通過,一定到評論區還願。”王溪表示。

“好運噴霧”“心靈樹洞”……花小錢買開心值不值?

截圖自某電商平台

“進度怎麼樣了”“今晚能完成嗎”“不要看手機”……最近,正在為5月的CFA(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苦讀的喬澤,花300多元購買了一個月的“雲監督”服務。每晚7時,他和監督員準時相約,對方通過視訊監督他自習3個小時,并按照制定好的學習計劃檢查完成情況。

“白天要上班,晚上難以集中注意力,有人拽一把會好一些。”對喬澤來說,監督員更像一個不會不耐煩的朋友,“陷入自我懷疑時會開導我,疲憊時會鼓勵我,開小差時會‘罵醒’我,備考的時光單調又寂寞,有了陪伴更容易堅持下去”。

同樣花錢買“情緒”的,還有剛剛開始“北漂”的關晨。陌生的城市,嚴厲的上司,每當在新環境中受挫,她都會下單“心靈樹洞”,對着客服傾吐一番。“不想讓家人擔心,身邊也沒有境遇相同的朋友,我的負面情緒需要一個‘垃圾桶’。”電話另一端的聲音總是溫柔可親,發洩般地大哭一場後,關晨又有了再出發的勇氣。

“情緒消費是需求,社會心态是起點。”專家表示,現如今生活節奏加快,價值選擇更趨多元,青年難免會在各種價值碰撞中産生困惑和焦慮,虛拟情緒商品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心理慰藉和情感出口。

此外,随着消費“從有到優”的更新,青年一代對物質的要求相對飽和,對情感的訴求越來越高,更加關注商品提供的情緒體驗。作為“數字原住民”,他們利用數字技術尋求情感個性化體驗服務,這也是表達自我、彰顯個性、尋求文化身份認同的一種方式。

3.商品可虛拟,規則不能缺

“心靈樹洞”洩露消費者隐私,“失戀陪伴”變相提供不良服務……作為一種新業态,“情緒消費”在激發市場活力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漏洞。

專家表示,一些虛拟情感類商品打法律和道德的“擦邊球”,不僅違反社會公序良俗,而且給青年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帶來負面影響。亟待出台相關法律法規,建立更有效的投訴和預警機制,讓情緒消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減少市場風險和消費糾紛。

有律師表示,監管部門應盡快明确虛拟情緒商品的準入标準、單個産品價格上限等;電商平台要加強對虛拟情緒商品的上架稽核,對商品展示、交易内容、售後服務等作出規範;商家要加強自律,不做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宣傳,應提醒消費者所購商品的特殊性,保障消費者知情權。

業内人士認為,虛拟情緒商品的走俏,反映出年輕人在主動尋求情感支援,這提示我們要完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加強對青年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導,建設更全面、更真實的人際支援系統,幫助他們建立更加自信平和、從容樂觀的生活态度。

“虛拟商品隻能短暫地滿足個體被陪伴、被關懷、被安慰的情感需要,很難實作高品質的情感撫慰,唯有基于人際陪伴的,可觸摸、可感覺、被溫暖的親密關系才能幫我們走出情緒泥沼。”專家建議,青年群體要把握情緒消費的邊界,增強消費風險防範意識和資訊安全底線思維,同時避免沉迷于虛假情感而不能自拔,陷入數字化情感漩渦而影響理性生活。

(透視社綜合勞工日報、九派新聞報道)

編輯:劉淞菱

校對:李旭穎

稽核:龔紫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