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金嶺南丹霞冶煉廠副總工程師張偉:堅持“傳幫帶”,做好技術帶頭人

作者:南方雜志

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穩步推進,礦産資源綜合回收率顯著提升,“卡脖子”難題逐漸破解,礦區生态修複已顯成效……在中金嶺南,每一項關鍵技術攻關和重大成果的取得,都離不開廣大科技創新工作者的艱辛付出。

每天輾轉于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和實驗室,與儀器裝備以及瓶瓶罐罐打交道;在泥中淘“金”,跟提煉純度锱铢必較。這樣的日常,張偉堅持了十七年。

中金嶺南丹霞冶煉廠副總工程師張偉:堅持“傳幫帶”,做好技術帶頭人

中金嶺南丹霞冶煉廠副總工程師兼冶金實驗室副主任張偉

科技創新“排頭兵”

近日,在中金嶺南2024年科技創新工作會上,張偉作為中金嶺南的科技創新優秀工作者作了經驗交流發言。“80後”的他,現任中金嶺南丹霞冶煉廠副總工程師兼冶金實驗室副主任,英姿勃發,精神氣十足,卻已是滿頭白發。

2007年7月,張偉從貴州大學畢業,來到丹霞冶煉廠參加工作,從基層技術員這一崗位開啟了他的金屬冶煉生涯。

十七年來,張偉以生産技術瓶頸為重點課題,先後到淨化工廠中的房間和綜合回收工廠中的房間任職,緻力于濕法煉鋅及镓鍺綜合回收工作。

中金嶺南丹霞冶煉廠副總工程師張偉:堅持“傳幫帶”,做好技術帶頭人

中金嶺南丹霞冶煉廠全景圖

镓鍺作為新興的戰略性礦産資源含量很少,萃取是個大挑戰。“我們在工業化應用的過程中遇到過各種瓶頸。作為技術負責人,攻克難題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沒有退路,隻有拼盡全力去把事情做好,不斷去學習,不斷查資料、蹲現場、做實驗,才能總結出一系列解決生産實際問題的方法。”張偉說道。

在項目投産初期,張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據介紹,該項目在生産中原料成分發生了變化,萃取後的镓、鍺與雜質離子分離不徹底,導緻鍺産品産量低,镓回收生産流程始終無法打通,“許多未曾遇到的難題接踵而至,而且都沒有可借鑒的經驗。”接受記者采訪時,張偉回憶道,“這個項目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我是項目的現場負責人,當時壓力特别大,我的頭發就是在那一年基本白了,但是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2016年,丹霞冶煉廠綜合回收工廠中的房間成立。面對初期出現的種種技術難題和人才儲備問題,張偉主動請纓建立了“張偉創新工作室”。近年來,創新工作室緊緊圍繞鋅冶煉過程中伴生資源镓、鍺、銅等有價金屬綜合回收項目,針對流程存在的短闆和生産營運的瓶頸及難點問題,深入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在工藝流程優化、節能降耗、安全環保、成本削減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中金嶺南丹霞冶煉廠副總工程師張偉:堅持“傳幫帶”,做好技術帶頭人

中金嶺南丹霞冶煉廠镓鍺萃取系統

從基層技術員到副總工程師,一路走來,張偉帶領團隊反複試驗,蓄力攻關,攻克了一項項前沿技術難題,取得了一個個技術突破,實作了镓鍺的高效、高産回收,成功破解了從硫酸體系中高效萃取镓鍺的密碼,彌補了行業的技術空白,助力中金嶺南成為國内第一家創新應用硫酸體系實作镓鍺铟銅金屬全萃取回收的鋅冶煉企業。

2021年,創新工作室因業績突出,被評為廣東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2023年,創新工作室镓鍺綜合回收四項成果獲國家知識産權局發明專利授權。

在張偉的工作軌迹裡,堅持是最強勁的脈動。作為科研技術領頭人,他曾獲得“全國濕法冶金優秀青年傑出青年獎”“全國有色金屬優秀總工行業貢獻獎”“韶關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榮譽。2023年9月,榮膺廣東省第七屆“南粵工匠”。

“執着于心、勤勉于行;專注一事,精益求精。”這16個字,是張偉對工匠精神的了解,也是他對工匠精神的诠釋。

傾囊相授“傳幫帶”

推進産業科技創新,人才是決定性因素。加強青年科研人才培養關乎全局、利在長遠。

如何培養青年科研人才,建設“卡脖子”技術攻關人才隊伍?

“面對面”授經驗、“手把手”教業務、“心貼心”帶作風。作為團隊技術攻堅的帶頭人、從未停止創新的“行業标杆”,張偉依托工程技術中心以及“張偉創新工作室”兩平台,先後組織開展了“職工大講堂”“高師帶徒”等一系列創新職工教育訓練活動,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以“傳幫帶”的模式向團隊成員傳授好的工作經驗和做法。

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工作室聚焦生産過程中存在的短闆瓶頸,開展了群衆性技術革新課題,全面激發一線職工學習和創新創效熱情,打造了一支援續創新的學習型技術團隊,為企業發展持續添“智”提“質”。

“我畢業後從事科研開發工作,一直以來紮根一線、奮鬥在一線、成長在一線。”張偉以身作則、事必躬親,帶領創新工作室的成員常常活躍在生産一線,使企業在技術攻關和産品創新等方面逐漸步入發展快車道,使創新成果加快從“實驗室”走向“生産線”,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新質生産力,為企業高品質發展注入更為充沛的創新動能。

據介紹,近年來,張偉團隊多人被先後評定為進階工程師,進行科研攻關30餘項,獲得多項全國性榮譽。

青年人才如何成長為能勇挑大梁的專業技術人員?結合自己長期投身科研工作的經曆,張偉坦言“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青年人才應該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快速成長。”他建議,青年最具創新潛力,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深入基層實踐,勇于承擔課題,敢闖“無人區”,多向同行的專家請教,不斷提高理論知識跟業務水準。

“我會繼續把‘師帶徒’的傳統延續下去,為公司培養更多高素質科研人才。大家一起解決實際問題,助力公司推動高品質發展、培育新質生産力。這是我認為需要花更多精力去做的事。”

《南方》雜志全媒體記者、南方+記者|李曉霞

【通訊員】邱熙然

【本文責編】劉樹強 莫群

【頻道編輯】李曉霞 李卓華

【文字校對】華成民

【值班主編】蔣玉 劉樹強

【文章來源】南方雜志黨建頻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