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金岭南丹霞冶炼厂副总工程师张伟:坚持“传帮带”,做好技术带头人

作者:南方杂志

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稳步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显著提升,“卡脖子”难题逐步破解,矿区生态修复已显成效……在中金岭南,每一项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广大科技创新工作者的艰辛付出。

每天辗转于生产车间和实验室,与仪器装备以及瓶瓶罐罐打交道;在泥中淘“金”,跟提炼纯度锱铢必较。这样的日常,张伟坚持了十七年。

中金岭南丹霞冶炼厂副总工程师张伟:坚持“传帮带”,做好技术带头人

中金岭南丹霞冶炼厂副总工程师兼冶金实验室副主任张伟

科技创新“排头兵”

近日,在中金岭南2024年科技创新工作会上,张伟作为中金岭南的科技创新优秀工作者作了经验交流发言。“80后”的他,现任中金岭南丹霞冶炼厂副总工程师兼冶金实验室副主任,英姿勃发,精神气十足,却已是满头白发。

2007年7月,张伟从贵州大学毕业,来到丹霞冶炼厂参加工作,从基层技术员这一岗位开启了他的金属冶炼生涯。

十七年来,张伟以生产技术瓶颈为重点课题,先后到净化车间和综合回收车间任职,致力于湿法炼锌及镓锗综合回收工作。

中金岭南丹霞冶炼厂副总工程师张伟:坚持“传帮带”,做好技术带头人

中金岭南丹霞冶炼厂全景图

镓锗作为新兴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含量很少,萃取是个大挑战。“我们在工业化应用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瓶颈。作为技术负责人,攻克难题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没有退路,只有拼尽全力去把事情做好,不断去学习,不断查资料、蹲现场、做实验,才能总结出一系列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方法。”张伟说道。

在项目投产初期,张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据介绍,该项目在生产中原料成分发生了变化,萃取后的镓、锗与杂质离子分离不彻底,导致锗产品产量低,镓回收生产流程始终无法打通,“许多未曾遇到的难题接踵而至,而且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接受记者采访时,张伟回忆道,“这个项目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我是项目的现场负责人,当时压力特别大,我的头发就是在那一年基本白了,但是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2016年,丹霞冶炼厂综合回收车间成立。面对初期出现的种种技术难题和人才储备问题,张伟主动请缨创建了“张伟创新工作室”。近年来,创新工作室紧紧围绕锌冶炼过程中伴生资源镓、锗、铜等有价金属综合回收项目,针对流程存在的短板和生产运营的瓶颈及难点问题,深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在工艺流程优化、节能降耗、安全环保、成本削减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中金岭南丹霞冶炼厂副总工程师张伟:坚持“传帮带”,做好技术带头人

中金岭南丹霞冶炼厂镓锗萃取系统

从基层技术员到副总工程师,一路走来,张伟带领团队反复试验,蓄力攻关,攻克了一项项前沿技术难题,取得了一个个技术突破,实现了镓锗的高效、高产回收,成功破解了从硫酸体系中高效萃取镓锗的密码,弥补了行业的技术空白,助力中金岭南成为国内第一家创新应用硫酸体系实现镓锗铟铜金属全萃取回收的锌冶炼企业。

2021年,创新工作室因业绩突出,被评为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23年,创新工作室镓锗综合回收四项成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

在张伟的工作轨迹里,坚持是最强劲的脉动。作为科研技术领头人,他曾获得“全国湿法冶金优秀青年杰出青年奖”“全国有色金属优秀总工行业贡献奖”“韶关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2023年9月,荣膺广东省第七届“南粤工匠”。

“执着于心、勤勉于行;专注一事,精益求精。”这16个字,是张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也是他对工匠精神的诠释。

倾囊相授“传帮带”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决定性因素。加强青年科研人才培养关乎全局、利在长远。

如何培养青年科研人才,建设“卡脖子”技术攻关人才队伍?

“面对面”授经验、“手把手”教业务、“心贴心”带作风。作为团队技术攻坚的带头人、从未停止创新的“行业标杆”,张伟依托工程技术中心以及“张伟创新工作室”两平台,先后组织开展了“职工大讲堂”“高师带徒”等一系列创新职工培训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传帮带”的模式向团队成员传授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

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工作室聚焦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短板瓶颈,开展了群众性技术革新课题,全面激发一线职工学习和创新创效热情,打造了一支持续创新的学习型技术团队,为企业发展持续添“智”提“质”。

“我毕业后从事科研开发工作,一直以来扎根一线、奋斗在一线、成长在一线。”张伟以身作则、事必躬亲,带领创新工作室的成员常常活跃在生产一线,使企业在技术攻关和产品创新等方面逐渐步入发展快车道,使创新成果加快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充沛的创新动能。

据介绍,近年来,张伟团队多人被先后评定为高级工程师,进行科研攻关30余项,获得多项全国性荣誉。

青年人才如何成长为能勇挑大梁的专业技术人员?结合自己长期投身科研工作的经历,张伟坦言“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青年人才应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快速成长。”他建议,青年最具创新潜力,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基层实践,勇于承担课题,敢闯“无人区”,多向同行的专家请教,不断提高理论知识跟业务水平。

“我会继续把‘师带徒’的传统延续下去,为公司培养更多高素质科研人才。大家一起解决实际问题,助力公司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这是我认为需要花更多精力去做的事。”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李晓霞

【通讯员】邱熙然

【本文责编】刘树强 莫群

【频道编辑】李晓霞 李卓华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蒋玉 刘树强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