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香榧入藥

作者:家庭中醫藥雜志

香榧果是一種有着悠久曆史的藥用幹果。不過,若追溯它在《神農本草經》中的地位,就特别有故事。

香榧入藥

在清代孫星衍、孫馮翼輯本的《神農本草經》中,它是365味藥中的老末——被列為下品藥,還是最後一味,歸類為“未詳”。那時它不叫香榧,名“彼子”。有注為“從木”,是以“柀子”也應當是它的名。而且《爾雅》注說“彼一名棑”,則彼子也就是“棑子”“榧子”了。

《神農本草經》是根據藥物是否有毒來分類上、中、下三品藥物的,這味好吃的幹果怎麼說也該列為上品藥才是,為什麼非列它在下品藥之中呢?難道因為它有殺蟲的功效,就被視為“毒藥”,古人隻敢用它來治病殺蟲,而不敢享用這沒人吃過的“螃蟹”嗎?

彼子“舊在《唐本》退中”,這是孫星衍的注文,是說唐時的文獻将它列在中品藥。除了分為上、中、下三品,《神農本草經》孫星衍輯本中還按藥味的自然屬性歸類藥物,為玉石、草、木、人、獸、禽、蟲魚、果、米谷、菜其中的一種。彼子屬于“未詳”,這樣的歸類僅此一種,是以溯源到《神農本草經》中,香榧的早期藥用還頗有點迷霧重重呢。

在《名醫别錄》中,陶弘景又稱它“罴子”,可那時的情況最為不妙。因為“陶弘景雲:方家從來無用此者。古今諸醫及藥家子不複識。又一名罴子。不知其形何類也。”按照陶弘景的說法,他那時候這一味“彼子”恐怕隻能歸于“有名無用類”了。不過,“《名醫》曰:生永昌。”東漢始設的那個永昌郡,地在今雲南省西部、緬甸北部一帶,正應當是南方分布有榧子的地方。說明陶弘景還是知道其産地的,從上面的文獻可推測,他隻是聽說而沒見過榧子的實物。

北宋時的掌禹錫絕對識得這味藥,他說的植物特征極為合拍。“掌禹錫雲:樹似杉子,子如槟榔。”

香榧果是藥食兩用的,無怪乎被收錄入唐朝孟诜《食療本草》中,說它:“治寸白蟲:榧子日食七顆,滿七日。”在元朝吳瑞《日用本草》中香榧還有赤果、玉榧之名。

香榧供藥用有止咳潤肺、消除疳積、驅蟲滑腸等功效。适用于多種便秘、疝氣、痔瘡、消化不良、食積、咳痰症狀。《本草綱目》中記載,榧實“常食,治五痔,去三蟲蠱毒,鬼瘧惡毒。食之,療寸白蟲。”李時珍沿用了《名醫别錄》榧實之名,列在果部三十一卷。

榧子可以用于多種腸道寄生蟲病,如小兒蛔蟲、蛲蟲、鈎蟲等,其殺蟲能力與中藥使君子相當。蘇轼詩中“驅攘三彭仇,已我心腹疾”之句,也說它驅蟲殺蟲而治心腹疼痛。道教用“三彭”來指在人體内作祟的三種害蟲,也叫“三屍”或“三蟲”。成語“三彭之仇”,就将三種人體寄生蟲說成是人類的仇敵。香榧殺蟲而不傷脾胃,且能潤腸,利于蟲體排出,是以是一種較有效而安全的驅蟲藥。

香榧入藥
香榧入藥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香榧入藥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摘錄。圖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作者:丁兆平

本文編輯: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