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遊玩日記#
從研發支出上來看,北方華創和中微的研發投入的絕對值遠不及全球龍頭廠商,但從占比來看,中微半導體的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重最高,但高研發的背後,存在的問題是,研發資本化比例非常高,假如扣除資本化支出後,淨利潤可就虧了。
當然,對于技術要求極高的領域,資本化處理也能了解。
研發費用資本化,這個地方我們此前多次提及,也是中美會計準則中的一個重要差異,考慮到研發費用資本化的界定标準存在一定的主觀因素,是以,此處如果大家做實地調研,需要關注。
好,研發投入了這麼多,那麼,中微半導體和國際巨頭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少呢?
晶片制造最核心的名額就是制程,即精細度(機關:nm)。兩台機器差别有多大,通過其刻蝕最大制程對比就一目了然:
北方華創NMC612D——其最大晶片制程為28nm,該裝置已進入中芯國際生産線;
中微半導體的Primo nanova——涵蓋14nm、7nm、到5nm尺寸的刻蝕應用,其中7nm已進入台積電生産線。而5nm的精細度已經與國際巨頭目前裝置水準一緻。
研究了這麼多,看起來,中微半導體與國際巨頭的差距似乎沒多少,但事實上,技術的差距并沒有這麼樂觀。
這樣的精細程度,并不是應用于所有的材料。
目前,幹法刻蝕根據被刻蝕的材料類型來分類,分為三種:金屬刻蝕、媒體刻蝕和矽刻蝕。
媒體刻蝕,是在絕緣材料上将半導體器件中導電部分分隔開;
金屬刻蝕,主要用于連接配接形成內建電路各個金屬部件;
矽刻蝕,主要用于去除不需要的矽材料。
注意,矽刻蝕的難度最高,其為底層電路結構的雕刻,是刻蝕工藝中最重要的部分,矽材料刻蝕是對半導體的刻蝕,其工藝直接定義半導體晶片的制程(精細度)。
是以,我們重點來看矽蝕刻,矽蝕刻的技術難度如何,我們用矽材料對刻蝕的選擇比(Highly selective etch)這個名額來看。
舉個例子,一個晶圓上有多層材料堆疊構成,隻刻蝕上面一層材料(材料1),而同時保證下層材料(材料2)不被刻蝕。材料一與材料2的刻蝕速度的比率稱為“選擇比”,選擇比越高,技術工藝要求越高。
金屬刻蝕選擇比最低,在4:1到20:1之間,其次是媒體刻蝕,在20:1到50:1之間,而對于矽刻蝕,由于多晶矽栅、淺槽隔離等尺寸極小,故精度要求極高,選擇比要達到 150:1 左右。
預知後續,且聽下回分解
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