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周藝術人物|博伊曼斯的“允諾”,她們的“莎翁夢境”

作者:澎湃新聞

比利時藝術家米凱爾·博伊曼斯的個展“允諾”4月9日在上海PRADA榮宅開幕。博伊曼斯是同輩中最負盛名的畫家之一,他在精練的繪畫語言和描繪對象之間營造一種模棱兩可的張力,以刻畫人類的生存狀态。

在美國,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日前宣布任命金·科納蒂為首席策展人。在上海,三位女性藝術家花々、屠娟、卡卡,在大滬聯合藝術空間展現了畫布上的“莎翁夢境”。不久前,81歲的中國台灣攝影家、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張照堂辭世。

上海|比利時藝術家博伊曼斯

個展“允諾”在榮宅舉行

一周藝術人物|博伊曼斯的“允諾”,她們的“莎翁夢境”

博伊曼斯肖像,攝影師:Alex Salinas

4月9日,藝術家米凱爾·博伊曼斯(MICHAËL BORREMANS,1963年生于比利時)個展“允諾”在上海PRADA榮宅開幕。博伊曼斯是同輩中最負盛名的畫家之一,他在精練的繪畫語言和描繪對象之間營造一種模棱兩可的張力,以刻畫人類的生存狀态。在他的畫作中,人物和日常物品被孤立于各自的世界,沉浸在荒誕、不可名狀或夢幻般的氛圍中。人們從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對目前社會政治事件或藝術史的微妙或直接的影射。

一周藝術人物|博伊曼斯的“允諾”,她們的“莎翁夢境”

博伊曼斯,《A2》,2004,布面油畫,40 x 35厘米,由藝術家本人和David Zwirner提供

一周藝術人物|博伊曼斯的“允諾”,她們的“莎翁夢境”

博伊曼斯,《Five Cones》,2020,木闆油畫,21 x 29.3厘米 © Michaël Borremans,由藝術家本人和David Zwirner提供。攝影師:Peter Cox

“允諾” 展出了博伊曼斯23幅繪畫作品和一部影像作品,分别陳列在榮宅建築的兩個主樓層中。建築本身家庭式的曆史空間增強了博伊曼斯作品所傳達的不合時宜之感。進入門廳,公衆将置身舒适而私密的空間,其中擺放着定制家具,展示着藝術家的美學理念。在建築的一層空間通過一系清單現怪異之物的繪畫作品直面藝術家的創作,同時展出的還有短片《The Storm》(2006年)。短片畫面呈現三個靜止不動的人物,唯一變化的元素是光線及其角度,帶來關于姿态和符号的有力視覺叙事。榮宅二層空間的展品描繪身處模糊不清、充滿心理暗示氛圍中的無名人物。穿梭在不同的展廳空間,觀衆可以體驗藝術家作品中曆史與當代的多重聯系,以及與這座二十世紀早期别墅獨特環境的對照。

正如藝術史學家和策展人Jeffrey Grove所寫的那樣:“博伊曼斯巧妙地引出了這些曆史類比,但沒有陷入緻敬或模仿的陳詞濫調,而是為他的繪畫注入了批判性的當代意識。”他的作品始終彌漫着一種緊張和焦慮的感覺,在所描繪場景那看似熟悉和親密的表面之下,往往潛藏着一種迫在眉睫的恐怖感。展覽将持續至6月9日。(黃松)

紐約|金·科納蒂

被任命為惠特尼美術館首席策展人

一周藝術人物|博伊曼斯的“允諾”,她們的“莎翁夢境”

金·科納蒂

據藝術論壇中文網報道,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日前宣布任命金·科納蒂(Kim Conaty)為首席策展人,4月8日起生效。自2017年起,科納蒂一直在該機構擔任繪畫和版畫策展人。去年秋天,前首席策展人斯科特·羅斯科普夫(Scott Rothkopf)接替了離職的亞當·溫伯格(Adam Weinberg)擔任館長,科納蒂填補了他留下的職位空缺。在新的崗位上,科納蒂将負責博物館的永久收藏和購藏,以及展覽和修複工作。

在向《紐約時報》談及科納蒂的任命時,羅斯科普夫坦率地表示:“在任命金的時候,重要的是考慮到她在人際關系方面的敏銳性和智識上的複雜性,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這個時代。對于像惠特尼這樣一個緻力于當代藝術和理念的博物館來說,這些都是關鍵的特質。”

在惠特尼工作期間,科納蒂曾策劃了廣受贊譽的展覽“愛德華·霍珀的紐約”(Edward Hopper’s New York,2022),露絲·阿薩瓦(Ruth Asawa)和瑪麗·科斯(Mary Corse)的大型個展,以及群展“平凡無奇:日常靜物版畫”(Nothing Is So Humble: Prints from Everyday Objects)。她還參與上司了博物館藏品戰略計劃的制定工作。在來到惠特尼之前,科納蒂曾擔任布蘭迪斯大學羅斯美術館(Rose Art Museum at Brandeis University)策展人,此前還擔任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繪畫和版畫助理策展人。此外,她還擔任過2008年惠特尼雙年展的協調人,并曾在該機構擔任實習策展人和研究員。她擁有威廉姆斯學院碩士學位和紐約大學藝術學院的博士學位。(畹町)

上海|花々、屠娟、卡卡

女性藝術家筆下的“莎翁夢境”

“序章:莎士比亞的夢境”女性藝術家三人展,4月6日在上海大滬聯合藝術空間開幕,展出花々、屠娟、卡卡的創作,她們跨越各個年齡段,卻都以自己的藝術語言,融通東西方文化,不斷挑戰自我,繪寫藝術篇章。

一周藝術人物|博伊曼斯的“允諾”,她們的“莎翁夢境”

大滬聯合藝術空間開幕現場,花々(左4)、屠娟(左3)、卡卡(左2)

花花,以其素人畫家的身份,用畫筆繪制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她的作品是現實與幻想的交織,創造出一個既繁忙又甯靜的超現實世界,她稱之為“挪用藝術史”,旨在為觀衆提供無限的想象空間。

一周藝術人物|博伊曼斯的“允諾”,她們的“莎翁夢境”

花花作品

屠娟,上海的陶瓷/玻璃藝術家,憑借對材料的精湛掌握和雕塑基礎,創作出氣勢恢宏的藝術品。她的《山脈系列》通過玻璃捕捉自然景觀的壯麗,而《蟲洞系列》則探索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建構了一個充滿想象力的微觀宇宙。

一周藝術人物|博伊曼斯的“允諾”,她們的“莎翁夢境”

屠娟作品

卡卡作為一位綜合媒介視覺藝術家,通過對紙張材質的深入探索和烙鐵燒紙技術,賦予作品新的生命。她的藝術特色在于對紙張可塑性的挖掘,以及對脆弱性的哲學思考。

一周藝術人物|博伊曼斯的“允諾”,她們的“莎翁夢境”

卡卡作品

策展人朱育宏說,三位藝術家以各自獨特的材質為筆,以内心深處為紙,共同繪制了一幅關于夢想、自然和情感的藝術對話。她們的作品展現了對藝術的無限熱愛和對生活的深刻了解。這場藝術力量的邂逅并非偶然,而是命運的呼喚,在大滬繁花藝術空間中生發。展覽主題“序章”,取自莎士比亞戲劇《暴風雨》,“一切過往,皆為序章”。原文為“what's past is prologue”。對于三位充滿詩意的女性藝術家,今天不僅是序章,更是未來無限可能的開始。

此次展覽的學術主持為芝加哥藝術學院教授蔣奇谷。展覽将持續至4月21日。(畹町)

中國台灣|攝影家張照堂

81歲在台辭世,曾獲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一周藝術人物|博伊曼斯的“允諾”,她們的“莎翁夢境”

張照堂(1943-2024) 圖檔:林振東

中國台灣攝影藝術家張照堂于2024年4月2日辭世,享年81歲。他的創作領域橫跨攝影、電視、電影、紀錄片、實驗電影等視覺藝術,并常年投身編輯、策展與影像教育,曾獲頒台灣文藝獎、金馬獎終身成就獎與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傑出貢獻獎。

張照堂1943年出生于台北闆橋,畢業于台灣大學土木學系。1965年,他與鄭桑溪舉行“現代攝影雙人展”,其視覺風格穎異的作品有别于主流的沙龍傳統而引發注目讨論。其後,他陸續參加“現代詩展”(1966年)、《劇場》季刊于1967年舉辦的實驗短片展,以及“不定型”展(1967年),持續追求前衛的藝術表現。

1968年起,張照堂開始在中視擔任攝影記者,參與制作了衆多脍炙人口的電視紀錄專題片。其中作品《古厝》與《王船祭典》分别獲頒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及金鐘獎最佳攝影與剪接獎。除了紀錄片制作外,張照堂也擔任劇情片的攝影,作品包括1973年的《再見中國》(唐書璇執導),以及1984年的《殺夫》(曾壯祥執導)、《唐朝绮麗男》(邱剛健執導)與《淡水最後列車》(柯一正執導)。

同時,他持續從事靜态攝影創作,并參與編輯出版與展覽策劃。他參與撰寫和編輯的出版物包括《影像的追尋:台灣攝影家寫實風貌》(1988年)、《台灣攝影家群象》叢書(1989年)等。其主要影像作品集包括《歲月風景》(2010年)、《歲月印樣》(2010年)、《歲月照堂》(2013年)與《歲月·定格——張照堂》(2017年)等。

1997年起,張照堂開始任教于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并曾擔任該校音像媒體中心主任、音像藝術學院院長。也曾于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與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等地兼任教職,講授紀錄片與攝影創作等相關課程,也是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的推動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