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快寫人物|艾麗絲·門羅:短篇女王

作者:現代快報
快寫人物|艾麗絲·門羅:短篇女王

當地時間5月13日晚,加拿大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絲·門羅(Alice Munro)在安大略省逝世,享年92歲。

2013年,82歲的門羅摘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被評審委員會稱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這是諾貝爾文學獎第一次花落加拿大,也是曆史上首次由短篇小說家摘得諾獎。獲獎後,她接受采訪時說,“我真心希望這能讓人們将短篇小說視為一門重要的藝術,而不是在寫出長篇小說之前可以玩玩的東西。”

快寫人物|艾麗絲·門羅:短篇女王

艾麗絲·門羅(圖源:門羅個人社媒賬号)

小鎮中編故事的人

1931年7月10日,門羅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溫格姆,這個小鎮後來成了她衆多短篇小說的故事發生地。

在《岩石堡風景》中,門羅講述了她的祖先從蘇格蘭移民到安大略省定居的故事,也寫出了她父母的相識、相愛和奮鬥。而她自己也在那裡成長,就算搬家後,她還通過寫作不斷想象回到那裡。

她曾在采訪中說:“我陶醉于這片特殊的土地,在磚房、倒塌的谷倉、拖車公園、笨重的老教堂中找到了家的感覺……”

門羅成長的農村封閉保守,女孩子做家務,織毛活,相夫教子,很少有人上大學,當作家更是匪夷所思。但她很喜歡自編自說 。“我總是在編故事。去學校的路上,我要走很長一段路,我總是在走路時構思。”門羅在諾貝爾文學獎主旨演講中提到。

11歲開始,門羅便嘗試寫詩,高中時期,則開始模仿《呼嘯山莊》這樣的名著去寫故事。

門羅最怕别人對自己說:“你以為你是誰?”這句話後來也成了她第四本書的題目,該書由一組故事組成,講述的是女主角羅斯不甘平庸,在沉悶閉塞的環境裡從少女奮鬥到中年。

可是生活并不如意,沒有能讓門羅無憂無慮地幻想自己的故事。

12歲那年,門羅的母親病情加重,父親的生意也開始走下坡路。“缺錢和母親生病同時來臨是很糟糕的,但是青春期的我很有自我保護意識,我不想被悲劇玷污,也不想生活在悲劇中。”

随着母親病情的發展,門羅在家庭中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她接手了家務活——打掃衛生、做飯、照顧弟弟妹妹——并越來越多地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或思考問題。

家庭主婦的雙面人生

寶貴的大學時光,是門羅創作最肆意的兩年。

西安大略大學的獎學金及時到來,門羅得以進入該校的新聞學專業,并在第二年轉到英語專業。“那是我人生的一段小假期,是段美好的時光。我從十來歲就開始承擔家務事了。是以,大學時光是我這輩子唯一不用做家務的日子。”門羅在一次專訪中坦言。

但獎學金的錢隻夠維持兩年,大學第二年結束後,門羅就立即結了婚,開啟了自己長達幾十年的家庭主婦生活。20歲的她遇見了22歲的第一任丈夫詹姆斯·門羅,兩人一起搬到了溫哥華,很快也就有了第一個孩子。

而在這期間,門羅從未停止寫作。“懷孕時我更是像瘋了一樣寫作,因為覺得有了孩子,我就再也不能寫作了。”不過後來的事實證明,門羅完全有能力平衡家庭和寫作,并一直寫到了八十多歲。

過了幾年,門羅又迎來了二女兒簡妮。她的日常生活被孩子的喧鬧、母親們的聚會、主婦們的閑聊八卦所填充。

在熱鬧忙碌的表面之下,門羅是孤獨寂寞的。她不敢跟别人說自己除了是妻子、母親之外,還是個作家。

但門羅一直沒有放棄寫作,她知道寫作是把她從平庸與瑣屑中拯救出來的唯一途徑。

快寫人物|艾麗絲·門羅:短篇女王

2013年6月23日,門羅家中的辦公桌(圖源:紐約時報)

在孩子們上學後、午睡時,或是做家務的間隙,門羅都在寫作。門羅和詹姆斯·門羅創辦了門羅書店,後來不需要去書店上班後,門羅就從上午寫作到下午兩點半,然後便開始做家務。

這樣瑣碎的日常,對于門羅來說或許是最合适的創作狀态。“唯一會阻止我寫作的就是把寫作當成一份職業——比如當我被公衆定義為作家、給我一間辦公室讓我寫作的時候。”

成為短篇小說女王

37歲時,門羅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書《快樂影子之舞》。這本生動再現小鎮風情和少男少女感情生活的短篇小說集,一鳴驚人,為她赢回了第一個總督獎——加拿大的最高文學獎,相當于美國的“普利策獎”。

此後,她以每三四年出一本短篇小說集的速度,穩健地創作了14本書。“我幾乎是馬上就開始下一個故事的寫作。”門羅害怕停下來,好像一旦停下就會永遠停止寫作。

她的文筆樸素、精準、傳神,摘取了一連串國際國内的文學大獎,獲得了各種榮譽,甚至在世界文壇上都享有了“我們時代的契诃夫”“加拿大的契诃夫”的美譽。

快寫人物|艾麗絲·門羅:短篇女王

譯林社出版的門羅作品(圖源:譯林社)

最初選擇寫短篇小說,是因為門羅缺少相對完整的寫作時間,她不得不在家庭與寫作之間妥協平衡。

多年後,她在一部小說集自序中說,“我從未選擇寫短篇小說,我曾經希望寫長篇小說。但如果你需要掌管一個家,照顧年幼的孩子,尤其是在一次性尿布和洗衣機發明之前,你很難找到整塊的時間。”

門羅也曾嘗試集中精力寫長篇小說,但她發現這很吃力。1971年,門羅唯一被稱為長篇小說的作品《女孩和女人們的生活》出版,描繪了一個年輕女藝術家的生活。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本書“更像一個短篇系列”。

門羅的多部小說都曾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女孩和女人的生活》被拍成電視劇;短篇故事集《憎恨,友情,求愛,愛情,婚姻》改編成《愛恨一線牽》,并在多倫多電影節首映;《熊從山那邊來》被拍成電影《遠離她》,獲得了奧斯卡獎的提名……

獲得加拿大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2013年10月10日,加拿大全國廣播電視台晚間新聞的頭條是一則文化新聞——艾麗絲·門羅剛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加拿大的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而這也讓門羅真正為萬裡之外的中國讀者所熟知。

快寫人物|艾麗絲·門羅:短篇女王

門羅獲諾貝爾文學獎後的主旨演講(圖源:諾貝爾獎YouTube賬号)

門羅是從女兒早上打來的電話中得知自己獲獎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淩晨四點給她打電話時,這位82歲的老人正在酣睡。這個獎不僅是對她創作生涯的肯定,更是對短篇小說這一文學形式的承認。

如果說長篇是一部電影,那麼短篇就是一幅快照,它不是以情節曲折和人物發展取勝,而是以攝取人生的某個關鍵的瞬間見長。

“以其精緻的講故事方式著稱,清晰與心理現實主義是門羅的寫作特色”,這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對她的評價。

門羅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完成去斯德哥爾摩的長途旅行,她的女兒簡妮替母親領取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當地時間12月7日傍晚,門羅以視訊形式完成了諾貝爾文學獎主旨演講。

“非常感謝這份殊榮,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讓我如此高興。”門羅在主旨演講中說道,笑得像個孩子。

獲得諾貝爾獎後,門羅繼續在加拿大過着平靜的生活。她在獲得諾貝爾獎的幾個月前就宣布退出寫作,并一直信守諾言。2012年出版的《親愛的生活》是她的最後一部作品集。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龍秋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