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近代中國的軍工建設,軍迷們大多知道曆史悠久的漢陽兵工廠和上海兵工廠,還有生産火炮最多的沈陽兵工廠。這幾家兵工廠生産的武器已經系列化,并且品質上乘,雖然跟進口武器比還有一定距離,但以舊中國的工業基礎來說已經很不錯了。至于當時國内的其它兵工廠則顯得相對薄弱些,要麼工廠規模小,要麼武器品質次一些,或者存在時間太短暫。今天跟大家介紹的是當時生産輕武器非常有特色的一家兵工廠,其生産的輕武器性能很優秀,并且有着自己的特色。這就是大沽兵工廠,下面跟大家具體介紹一下。
捷克式輕機槍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大沽兵工廠。大沽兵工廠前身是大沽造船所,由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于1880年開始興建,當時主要承擔了修理艦船、海口炮台設施建造等任務。後來轉向軍火生産,仿造過一批後膛快炮,據說品質還不錯。辛亥革命後大沽船塢劃歸北洋政府的海軍部管轄,改名為“海軍大沽造船所”,在1915~1925年間曾經建造過多艘小型艦艇。上世紀20~30年代大沽兵工廠則主要仿制輕武器,如輕重機槍、沖鋒槍、駁殼槍、步槍等,因為品質好,當時民諺有雲:“南有漢陽造,北有大沽造。”
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大沽兵工廠生産過的代表性武器裝備,在當時國内技術水準高,生産數量大,并且很受歡迎。首先是大名鼎鼎的捷克式輕機槍,捷克式輕機槍自出問世後憑借着其優良的性能深受各國軍隊歡迎,當時的中國也不例外,許多地方勢力從國外大批采購裝備部隊。由于捷克式輕機槍的采購價格很高,引進技術仿制進而降低裝備成本是必然,大沽兵工廠是當時國内第一個成功仿制出該型機槍的軍工,通過逆向工程的方法,因為直接買圖紙捷克不賣。
伯格曼沖鋒槍
具體時間是民國16年,也就是1927年,大沽兵工廠首先仿制出捷克式輕機槍。仿制成功後開始大規模生産裝備部隊,張作霖的東北軍裝備的捷克式輕機槍數量有一半是大沽造,宋哲元的29軍也裝備了相當數量的大沽造捷克式輕機槍,每個步兵連配備9挺之多。
接着介紹的是仿德國MP18/28伯格曼沖鋒槍,在當時沖鋒槍并不是被稱之為沖鋒槍,而是叫作手提機槍。1920年代的中國,由于軍閥内戰而被軍火禁運,是以伯格曼沖鋒槍多從走私管道引進。是以提高裝備量隻有仿制,大沽兵工廠于1928年仿制成功,并且在仿制的同時有創新,将裝彈口改至下方。這樣做的原因是彈匣插入口在側面的話,射擊時會因為彈匣重心的變化而導緻槍械重心一直變化,如果射手不一直進行修正,則會嚴重影響精度。同時為了增強持續火力,采用40發彈匣。
毛瑟C96手槍
此外大沽造伯格曼沖鋒槍采用7.63毫米口徑,以便和在中國大量裝備的毛瑟C96手槍——也就是駁殼槍/盒子炮的子彈通用。當時中國軍隊的精銳部隊,如警衛連每人配備一支盒子炮和一支伯格曼沖鋒槍,近戰火力特别強大,關鍵時刻可用作突擊力量。當時很多地方兵工廠都能仿制伯格曼沖鋒槍,但是論品質當首推大沽造。
大沽兵工廠仿制的盒子炮也很出色,早在1918年就成功仿制出毛瑟C96手槍,并且有手槍型和卡賓槍型兩大種。手槍型又有多個版本:短槍管型,标準槍管型,長槍管型。短槍管型号,其槍管長度隻有99毫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的德國不允許生産槍管長度超過100毫米的手槍,是以隻能将将原毛瑟C96手槍的槍管由140毫米改短至99毫米,對外稱作警用手槍。在當時的中國民間,這三種盒子炮又被稱為“三把盒子”、“二把盒子”和“頭把盒子”。“三把盒子”就是99毫米短槍管型,“二把盒子”對應140毫米标準槍管型,“頭把盒子”則是180毫米長槍管型。
馬匣子
卡賓槍型就是俗稱的“馬匣子”。差別之一就是槍管長度,标準型号的C96手槍槍管長140毫米,而“馬匣子”的槍管長度達到300毫米以上。“馬匣子在槍管下方與彈倉的結合部加裝了前護木,為端槍射擊提供穩固的支點,出于抵肩射擊的需要,同時也安裝了槍托。與手槍型通過接駁木制槍套作為槍托的做法不同,卡賓槍型的槍托是實實在在的槍托,采用可拆卸設計,通過卡榫機構連接配接在槍身後部。關于盒子炮其實還有很多曆史故事,這裡就不展開了。
以上列的這三種武器:捷克式輕機槍、伯格曼沖鋒槍、盒子炮,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都是大量裝備的武器之一,我們在很多反映民國時期的軍事題材影視劇中也經常能看到。大沽兵工廠對這三種輕武器的成功仿制、及大量生産裝備部隊并獲得好評,可謂是深深影響着中國近代軍事裝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