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從冰箱裡拿出來的,怎麼可能是壞的?!”
張女士今年27歲,獨自在北京拼搏,因為掙錢不易,對于食材都是能用就用,哪怕是在冰箱放了許久的也不舍得丢。
再加上因為工作經常要出差,常常回到家後吃的都是之前冰箱冷藏的剩菜剩飯。
前段時間,張女士感覺自己上腹疼痛,腹脹反胃,以為是吃飯不規律導緻的,買了點藥就沒在意。直到最近,開始惡心嘔吐,而且越來越嚴重,才來到醫院。
一番檢查後,在她的胃部竟然發現了個2cm×3cm的惡性良性腫瘤,活檢後确診為胃癌。醫生了解情況後,歎息道,這很可能和張女士長期食用冰箱久放的食物有關。
01
冰箱久置3種食物,
或成癌症“幫兇”
我們都有往冰箱裡放食物的習慣,想着這樣就能大大提高食物的保存期限,但這并不是意味着食物不會“變壞”!
冰箱裡最常見的就是葉菜類。葉菜類本身含有一定量的硝酸鹽,如果在冰箱裡放得過久就容易産生亞硝酸鹽,到時在體内轉化為亞硝胺,增加癌症風險。
尤其是葉菜裡的菠菜,在炒熟放冷藏16小時後,其内裡的亞硝酸鹽含量也可能會超過國家标準,是以建議日常炒菠菜要一次性吃完。
國家進階食品檢驗師王思露表示,綠葉蔬菜一般不建議長時間存放在冰箱内,最好在3天内吃完。
其他的蔬菜也建議在1周内吃完,長時間存放還會讓蔬菜的營養價值大打折扣,并不推薦。
除了葉菜類,冰箱裡放久了得主食、堅果類食物也很危險。這些食物發黴的幾率較高,長時間放置在冰箱内很容易滋生黃曲黴素。
而黃曲黴素是個超強的緻癌物,其毒性是氰化鉀的10倍、砒霜的68倍,是劇毒物、強緻癌物。進入體内後會引起體内DNA嘌呤殘基結合,造成DNA損傷,容易引起DNA結構和功能改變,讓身體癌變。
02
身體出現5種奇怪變化,
可能是胃癌警報
《胃癌診療指南(2022版)》中的資料顯示,大陸每年新發胃癌67.9萬例,其中有8成的患者确診時已經是中晚期,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中日友好醫院體檢中心副主任馬骁更是表示,早期胃癌所出現的症狀不典型,很多人在出現症狀後會誤認為是胃炎、胃潰瘍等良性疾病,沒有及時進行幹預,造成病情延誤。
那胃病和胃癌到底怎麼區分呢?重慶大學附屬惡性良性腫瘤醫院胃腸惡性良性腫瘤中心醫師張壽儒、張光倩提醒,當胃病向胃癌轉變時,或有5個征兆。
1.疼痛性質改變
胃炎、胃潰瘍等良性胃病出現疼痛都是有規律性的,如胃潰瘍會在飯後1小時左右出現疼痛感,如若這種規律性發生了改變,則要警惕可能是惡變了。
2.體重驟降
胃癌會導緻患者對營養的吸收能力大打折扣,在短期内體重會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且身體還有食欲減退、腹瀉以及乏力等症狀。
3.上腹出現腫塊
心窩處出現質地堅硬、擠壓疼痛的包塊,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很可能是胃癌引起。
4.燒心泛酸
燒心一般處于胸骨下方的位置,感覺跟火一般燃燒;反酸則是感覺胃内的酸性物質反流到口腔内,有明顯的不适感。
5.大便發黑
身體出現無緣由的黑便,且持續時間較長,很可能是胃潰瘍發生癌變所緻,要及時就醫檢查。
03
遠離胃癌,這4件事要做好
今年1月《柳葉刀-區域健康》釋出了關于大陸胃癌情況的調研,結果顯示,從2020年到2050年,胃癌發病率将持續下降,而這得益于良好生活的習慣的養成。
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下面4件事,胃癌将離得遠遠的。
1.少吃腌制食品
《中國人群胃癌風險管理公衆指南(2023版)》内指出,過量攝入高鹽食物會導緻胃粘膜損傷、萎縮,進而增加基因突變的可能性。
2.不酗酒
酒精會給胃腸道帶來不良刺激,容易引起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出現,進而引起胃粘膜損傷、出血。
研究發現,酒精的攝入與胃癌的發生存在明顯相關性,且随着飲酒量的增加,胃癌風險也會進一步上升。
3.避免幽門螺杆菌感染
幽門螺杆菌感染與胃癌發生有密切關系,發生感染後身體不一定會有明顯表現,但背地裡,病菌會在胃内不斷刺激胃粘膜,導緻其發生癌變的風險增加。
幽門螺杆菌主要是通過糞-口、口-口傳播,日常要注意分餐制,保證個人衛生,盡可能預防感染。
4.控制好體重
北京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表示,肥胖的人罹患胃癌的風險也會增加。
因為肥胖人群有較大的風險患上胃食管反流,罹患該症會讓胃的近端反複被胃酸刺激,這種情況下癌變的風險也會提高。
從胃病但胃癌是個漫長的過程,隻要注意身體發出的信号,遠離不良習慣,完全是可以及時避免和發現的。
來源:39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