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她是越劇名家,但為何甘願一輩子做王文娟的“貼身丫頭”?

作者:羊羊觀娛

在越劇藝術名人堂中,孟莉英這個名字可能不會被很多人所熟知,但提到越劇電影《紅樓夢》中的“紫鵑”,相信很多老戲迷一定有印象。

她是越劇名家,但為何甘願一輩子做王文娟的“貼身丫頭”?

永恒的“紫鵑”

孟莉英正是紫鵑的扮演者,影片中的紫鵑既是林黛玉的貼身丫鬟,又如同親姐妹般與之共度喜怒哀樂,

《紅樓夢》原著小說對紫鵑着墨并不多,但編劇徐進卻對紫鵑情有獨鐘,賦予紫鵑一角新的内涵,通過黛玉進府、試玉、黛玉焚稿、離逝、寶玉哭靈等重場戲,将紫鵑孤傲脫俗、樸實深情的品性藝術地展現出來。

更讓人稱道的是,她與王文娟飾演的林黛玉之間的情感互動絲絲入扣,兩者的表演在“焚稿”、“焚帕”等重頭戲中達到了珠聯璧合的高度,使得主婢之間的深厚情誼和姐妹般的關愛之情深深打動每一位觀衆,成為了永恒經典的角色形象。

專注于“丫頭”的藝術道路

孟莉英的嗓音條件和扮相均屬上乘,本有足夠的實力擔綱主演,然而,她卻選擇了另一條與衆不同的藝術道路——專注塑造配角,尤其是一系列深入人心的“丫頭”角色。

她巧妙地融合了“傅派”和“袁派”的唱腔特點,自創了一種具有個人特色的唱腔表達方式,常以誇張的滑音渲染情感氛圍,使其飾演的角色各具風貌,鮮有雷同。正是這種獨特藝術追求,讓她赢得了“丫頭王”的美譽,成為越劇界不可替代的一片綠葉。

她是越劇名家,但為何甘願一輩子做王文娟的“貼身丫頭”?

不做“紅花”,甘當“綠葉”的原因

孟莉英的甘當綠葉的藝術理念與其成長經曆密不可分。出生于上海一個普通的市民家庭,從小受到越劇的耳濡目染,特别是龍門大戲院附近的濃厚藝術氛圍讓她早早地醉心于越劇表演。

1951年,年僅17歲的孟莉英毅然投身越劇事業,先是在杭州越劇民藝劇社拜師學藝,後經由著名越劇範派小生丁賽君的提攜,進入上海越劇界,加入上海越劇院二團的一名花旦兼青衣演員。

她是越劇名家,但為何甘願一輩子做王文娟的“貼身丫頭”?

上越二團是以著名越劇花旦王文娟和小生徐玉蘭領銜的院團,孟莉英自忖自己的嗓音條件雖然不錯,但唱腔表演與王文娟、徐玉蘭等老師輩的著名演員還不能比肩。

她知道自己的“斤量”尚不足以擔當起一個院團的“票房保證”。紅花總需要綠葉托,把自己的戲演好、演精彩,一樣可以在人才濟濟的上海越劇院擁有一席之地。

紅花與綠葉,姐妹情更深

在與王文娟老師的深度合作中,孟莉英的演技得到了升華。在排練《紅樓夢》時,孟莉英起初面對王文娟這位前輩藝人有些拘謹,但在王文娟的引導和鼓勵下,她逐漸找到了紫鵑角色的靈魂所在。

王文娟以平等的态度與孟莉英探讨藝術,二人在台上台下的深厚情誼,讓紫鵑與林黛玉的關系更加真實可感,這也成為了她們藝術生涯中難以忘懷的一段佳話。

在表演《寶玉哭靈·問紫鵑》這一高潮情節時,孟莉英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唱腔和表演挑戰。她通過與作曲顧振遐及徐玉蘭緊密合作,克服困難,成功地将紫鵑的悲痛之情推向極緻,這段經典的唱腔不僅沒有破壞劇情的節奏,反而增添了濃郁的悲劇色彩和深遠的韻味,使之成為傳世之作。

她是越劇名家,但為何甘願一輩子做王文娟的“貼身丫頭”?

綠葉映紅花,成就亦輝煌

孟莉英深知藝術的多樣性與和諧之美,盡心盡力把綠葉的角色演繹好。盡管她曾在《梅花魂》、《朝陽溝》、《珍珠塔》等劇中擔綱主角,但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仍是她的“丫頭戲”。

孟莉英曾經說過,此生能夠在王文娟這樣的“越劇大家”身邊演“貼身丫頭”不僅不屈材,反而是她一生的榮幸。這也就是她為何一輩子甘願做王文娟的“貼身丫頭”的主因。

她認為無論是“紅花”還是“綠葉”,都是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隻有兩者互相映襯,才能成就一台真正的好戲。孟莉英把自己定義為舞台上的“葉子”,

她是越劇名家,但為何甘願一輩子做王文娟的“貼身丫頭”?

孟莉英的藝術生涯,是對藝術的不懈追求與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她用一生的時間去塑造每一個“丫頭”角色,賦予它們鮮活的生命力和情感深度。即便在生命的暮年,她依然堅守在藝術探索的路上,以實際行動诠釋了“綠葉”的價值和意義。

2023年3月,孟莉英老師離開了我們,但她的藝術精神和在越劇舞台上永遠閃亮的“綠葉”形象,将永遠镌刻在觀衆的記憶深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