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市值蒸發超千億,藥明系海外“渡劫”

市值蒸發超千億,藥明系海外“渡劫”

市值蒸發超千億,藥明系海外“渡劫”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鈴 2024年3月以來,中國醫藥外包(CXO)行業龍頭企業藥明康德(603259.SH/02359.HK)、藥明生物(02269.HK),一直深陷美國《生物安全法案》(以下簡稱《法案》)風波中。

3月18日,藥明康德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革在其微信公衆号上表态:《法案》草案仍有待進一步審議及變更,将繼續與相關方進行交流,探讨可能的解決方案。藥明康德從未受過任何制裁,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國家安全風險。

前述《法案》草案在2024年1月25日形成,其提議:從國家生物安全的角度考慮,建議禁止與藥明康德在内的生物技術供應商簽訂合同,以確定外國生物技術公司無法獲得美國納稅人的資金。

3月19日,藥明康德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2024年将持續新能力和新産能建設,繼續推進泰興、美國及新加坡等多項設施的設計和建設,更好地滿足全球合作夥伴需求。

藥明生物也有類似動作。3月19日,藥明生物宣布其位于新加坡的一體化CRDMO(藥物發現、開發和生産外包服務)中心正式進入建設階段。3月27日,藥明生物又在業績會上宣布,将繼續在德國、美國和新加坡擴建商業化生産産能。

在業績會上,藥明生物首席執行官陳智勝被問及北美市場客戶的穩定性、新增訂單情況。陳智勝說,目前公司業務正常,沒有和他們合作過的企業,可能會因為一些大環境的不确定性有所擔憂。但是和他們合作過的企業,“都非常了解我們的服務能力和品質”。

在全球醫藥市場,藥明系是舉足輕重的存在,藥明康德、藥明生物正是藥明系的核心企業。過去兩個月,由于《法案》帶來的重大威脅,藥明康德、藥明生物股票在兩個月内多次跌停,市值蒸發合計超千億元。

一位接近藥明康德的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對于《法案》的走向和影響,藥明系的許多普通員工感到茫然,他們無法做決策,也無法決定事件走向,“不知道該怎麼辦”。

“股價跌成這個樣子,新聞裡也有各種各樣的讨論,不乏負面聲音,我們都能看到,心情上我覺得都會有一些顧慮或影響。”3月27日,在民生證券舉辦的一場小型交流會上,藥明康德投資者關系總監湯蕊佳說。

海外渡劫

3月6日,《法案》草案在美參議院國土安全委員會以11:1的票數通過,市場對藥明系的擔憂進一步加劇。

3月22日,《法案》發起人之一、美國對華鷹派衆議員、美中戰略競争委員會主席邁克·加拉格爾在社交媒體上宣布,他将于4月19日辭去衆議院議員職務。業内認為,作為《法案》的核心人物,他的離職将給《法案》的後續進展帶來變數。

“加拉格爾的離職增加了《法案》的不确定性。”漢坤律師事務所律師顧澤泱告訴經濟觀察報。

在2022年加入漢坤律師事務所之前,顧泱曾在美國科文頓·柏靈律師事務所工作近八年,這家律所曾幫助多家中國企業應對中美經貿摩擦和保護海外知識産權。衆多跨國藥企(MultiNationalCompany,以下簡稱“MNC”)也是顧泱的客戶。

一位在MNC工作的高管告訴顧泱,其實很多MNC都不希望看到《法案》成為現實。不過他們擔憂,美國政府不顧藥企的商業化訴求,逼迫藥企“站隊”,把供應鍊從中國轉移至其他國家。

一家CXO公司的首席科學家陳炜對經濟觀察報分析,《法案》是有成為現實的可能的,美國兩黨都願意通過這個法案,對中國生物醫藥的鉗制是他們的共識,“掐斷”藥明系是他們的期望。

此前,《法案》草案已在3月6日以壓倒性票數通過。一周後,全球最大的生物技術貿易協會BIO宣稱将支援《法案》,并除去藥明康德的會員資格,藥明康德亦宣布主動終止其在BIO的會員資格。

此前,BIO是少數公開支援藥明康德的組織,其理由是若切斷美國企業與藥明康德的聯系,會使美國生物技術産業受到嚴重傷害。業内認為,BIO的态度轉變增加了《法案》落地的可能性。

3月19日,在業績電話會上,針對此前主動申請終止BIO會員資格一事,藥明康德回應稱,公司3月12日主動緻信退出BIO,是為了能讓BIO更專注地從行業角度跟政策制定者進行有效溝通,提升對行業的了解,同時提高公衆對醫藥産業的意識。

藥明康德還表示,草案在沒有事先稽核藥明康德的情況下,将公司定為予以關注的生物技術公司,這可能會對公司為和美國政府有業務關系的客戶提供服務産生一定影響。

和藥明康德一樣,過去兩個月,藥明生物多次釋出澄清公告,稱公司并未對美國或其他國家的國家安全構成風險。此外,藥明生物屢次重申:公司獨立營運,并不是藥明康德的子公司。不過,藥明生物的股價亦随《法案》的進展多次大跌,市值在兩個月内蒸發數百億港元。

年報釋出後,陳智勝提到,目前沒有出現合作企業因為大環境原因而有所擔憂的情況。今年一季度,藥明生物的新項目數幾乎是去年同期的三倍。

大洋彼岸的風吹草動,真切地牽引着這兩家中國頂級醫藥外包公司的神經,最重要的緣由是,海外市場,尤其是北美市場,為它們貢獻了大部分市場收入。

3月下旬,藥明康德、藥明生物先後釋出2023年年報。年報顯示,藥明康德來自美國客戶的收入為261.3億元,占總營收的64.8%;藥明生物北美市場實作營收約80.7億元,占總營收的47.4%。

前述《法案》若通過,藥明系與美國企業的合作将受到較大影響,一部分來自美國的業務失去後,其整體營收會受到重挫。

藥明康德表示,從流程上看,衆議院和參議院正審議《法案》的兩個不同版本,如果衆議院和參議院均通過了各自的版本,他們需要先解決彼此之間的分歧,再将最終版本送交美國總統簽署并成為法律。整個過程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更長時間。

“極客”藥明

3月27日,在前述小型交流會上,被問及藥明康德的核心競争力時,湯蕊佳談起了藥明康德的“極客文化”。

極客”是美國俚語Geek的音譯,含有智力超群和努力之意。藥明康德每年都會辦挑戰賽,鼓勵員工“比學趕超”,用更優的方法挑戰極限目标,加速新藥研發程序。湯蕊佳說,比賽中選出各業務闆塊的“極客”,他們接下來一年的獎金和薪資都會有很好的收獲。“公司的核心還是抓客戶、抓核心員工,把客戶維護好,把員工維護好,把業務營運做好。這個過程中,客戶都能感受到我們還是一如既往地為客戶提供很好的服務,這是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湯蕊佳說。

3月19日,藥明康德在業績電話會上提到,伴随着《法案》程序,公司仍将為客戶執行好項目,目前看業務和客戶關系依然牢固,2024年1月至2月新訂單簽訂仍按照正常節奏進行。

事實上,藥明康德、藥明生物早已不是單純的中國公司,從遍布全球的工廠建設,到與一衆MNC的長期深度合作,它們的國際化程度在中國生物醫藥領域一騎絕塵。回溯藥明系的崛起史,人們無法忽視它自始至終的國際化布局。

2022年以來,随着中美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競争加劇,無論是“未經核實名單(UVL)”,還是拜登的“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倡議”,即使實際影響寥寥,也總會引發中國CXO公司的集體大跌。在業内看來,這些政策本質上是類似的,即限制中國生物醫藥的發展。面對海外監管、地緣政治影響,争當“極客”的藥明系一直以來的回應口徑是,自己有成本優勢和産能優勢,是美國生物醫藥公司合作的優選。

3月19日,在業績會臨近尾聲時,藥明康德相關負責人說:“我們相信,一旦美國政府了解到藥明康德在整個行業中的賦能者角色,就會明白我們不應該出現在該名單上。”

藥明系較高的成本效益,其實是業内的共識。3月 19日至 21日,美國知名生物醫藥行業咨詢公司BioCentury發起了一項面向生物技術公司、投資者的調研,調查結果表明,超過90%的受訪者預計,如果切斷中國 CDMO(醫藥合同研發生産機構)的準入,迫使公司尋找替代品,将導緻臨床試驗的放緩,進而耽誤藥物審批進度。

近期,顧泱和MNC客戶的交流常論及《法案》的影響:中國有工程師紅利,且企業善于将創新項目往後推進。從MNC的角度出發,沒有誰不想用藥明康德這類成本效益更高的CRO(醫藥研發外包企業)和CDMO公司。“藥明康德的核心競争力是,它能以有競争力的品質,相對合理的價格,快速推進項目。”顧泱說,這三個優勢都很重要,對MNC來說,時間就是金錢,隻要品質能夠滿足商業及監管的需求即可:“如果說一家CXO公司能在保證傳遞品質和能力的前提下便宜50%,甚至更多,而且還快,MNC有什麼理由不選它?”

一家主要做臨床試驗階段業務的CRO公司董事長劉一鳴告訴經濟觀察報,相比同行,藥明系最大的優勢是擁有較前沿的技術、較成熟的業務關系。

藥明康德一度被稱為“制藥行業的富士康”,但它們在本質上是非常不同的公司。劉一鳴說,富士康不會一邊接蘋果的外包訂單,一邊自己做手機研發,或投資其他手機企業。藥明系不是單純的CXO企業,它不僅做外包,還投資多家生物醫藥公司,甚至有獨資或控股的企業,這些公司有自己的創新管線。“這一情況也可能引起了美國更強的警覺,”劉一鳴說,“主要做臨床前的CDMO需要客戶提供一些早期技術,這需要建立比較好的信任關系。在西方國家,CXO企業和創新藥企業是有邊界的,但中國沒有形成這種邊界。”

藥明系的劫難給了海外對手擴張的機會。“與它的國際競争對手相比,藥明系的主要優勢就是成本,它是可以被取代的。”3月28日,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創始人告訴經濟觀察報。

劉一鳴說,《法案》本質上是要限制美國的藥廠把優秀技術傳給中國,防止讓中國過快進步,後續這些藥廠和CXO企業是不是好溝通,藥品生産成本是不是會增加,都是次生、衍生的結果。

前述MNC高管告訴顧泱,如果《法案》落地,未來MNC不能與藥明系、康龍化成等中國CXO企業合作了,MNC會經曆一段時間的陣痛,在短期内先選用成本相對高的CXO服務商。從長期來看,為了解決成本問題,MNC可能會選擇從其他低人力成本的國家采購CXO服務。“一旦MNC作出這樣的商業決定,對整個中國CXO行業的發展肯定是不利的,因為它們很難再重新選擇來自中國的合作夥伴。投資決定一旦做出,很難撤回。”顧泱分析。

海外基地

2023年,藥明康德實作營收403.4億元,剔除新冠商業化項目後同比增長25.6%。在業績電話會中,藥明康德提到,圍繞美國風險與未來預期,2024年預計收入達到383億元至405億元,剔除新冠商業化項目後将增長2.7%至8.6%,這是基于目前形勢下的判斷。

對于2024年發展規劃,藥明康德提出持續新能力和新産能建設,推進泰興、美國、新加坡等多項設施的建設。

藥明生物也有類似動作。3月19日,藥明生物宣布其位于新加坡的一體化CRDMO中心正式進入建設階段。一周後,藥明生物在業績會上宣布,将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繼續在德國、美國和新加坡擴建商業化生産産能。

此前,藥明康德、藥明生物在2022年夏天同時宣布在新加坡建設新基地,未來十年各自投資約20億新加坡元(約人民币96億元)用于項目建設。業内認為,藥明系在新加坡布局,能弱化《法案》的影響,平衡監管和地緣政治因素。“到新加坡是一個好政策,一是美國人無法制裁,二是新加坡的華語環境對藥明系比較有利。”陳炜分析。

陳炜認為,其他國家的CXO企業會拿到一部分原屬于藥明系的份額。藥明系可以通過在别的國家做訂單的方式,減輕《法案》的影響。在新加坡之外,中國CXO企業還可以到印度、墨西哥、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去建廠。

陳炜舉例說,墨西哥現在是美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越南也是美國較大的進口來源國,這其中大量的貨物實際上是中國廠商做的。中國企業把工廠轉到這些地域,避開地緣政治的影響,也能接到訂單。“不過,出海的過程中,這些國家的企業也會學習,我們反過來可能被替代。”陳炜注意到,近期有一家印度的CDMO公司宣稱自己可以吸收藥明康德的業務,而且已經開始在美國建廠。

“吃掉對手,這是競争的基本原則。”陳炜認為,如果法案落地,南韓、印度、東南亞、歐洲的CXO企業都會受益,其中,印度企業的收益可能會更大。

多位受訪者告訴經濟觀察報,整個生物醫藥行業都非常關注藥明系在海外的遭遇,這一事件的走向有标志性意義。前些天,一位在另一家頭部CXO公司供職的朋友問顧泱:“藥明系在海外的這次事件,對我們有沒有影響?”“一切都具有不确定性。今天被制裁的是藥明系,明天就有可能是其他任何一家中國的CXO公司。”顧泱分析,《法案》一旦落地,MNC做商業決策時,不太會選擇從藥明系換到其他中國CXO,更可能直接換成非中國企業。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陳炜、劉一鳴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