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書法頂流!他是乾隆的兒子,錯失皇位,卻因書法名留青史

作者:北京紀事
清朝書法頂流!他是乾隆的兒子,錯失皇位,卻因書法名留青史

原标題:石刻上的成親王永瑆瑰麗人生

方塊漢字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的一個重要貢獻,以漢字為基礎的書法藝術在東亞儒家文化圈有着長期而廣泛的影響。書法也是傳統中國士人的一項基本技能,有清一代,湧現了不少書法大家,而成親王愛新覺羅·永瑆作為皇室帝胄,無疑是身份最為尊貴的書法大家之一。永瑆在書法藝術方面造詣很深,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國内留下了他的大量書法作品和法帖刻石。

清朝書法頂流!他是乾隆的兒子,錯失皇位,卻因書法名留青史

愛新覺羅·永瑆畫像

永瑆是乾隆帝第十一子,嘉慶帝的皇兄,道光帝的皇伯,三十七歲受封和碩成親王,因其為人低調謙卑,擅長書法,獨步當時,深受三代帝王的推崇。乾嘉易代之際,他較多地參與了當時的一些重大曆史事件,受命在一些重要時刻和重大工程上留下了很多墨寶,他的這些作品既是重大曆史事件的見證,也是留給後人彌足珍貴的藝術瑰寶。

書法家兒子為皇帝父親書寫陵墓碑刻

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作為皇家最重要的禮制建築之一,代表了當時最高的營造技藝,通正常模巨大,營造等級極高。裕陵是清代入關後的第四位帝王清高宗弘曆即乾隆皇帝的陵寝,它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裡處的馬蘭峪,建築規模宏大,布局完整,材料優良,工藝精湛。

裕陵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修建主體工程用了九年時間。

乾隆執政時期,經過康、雍兩朝的長期積累,社會長期穩定,人口快速增長,國庫充盈,帝國有财力、人力和意願大建陵墓,是以建于乾隆極盛時期的裕陵是清代帝王陵墓中的集大成者。裕陵由聖德神功碑亭、五孔橋、石像生、牌樓門、神道碑亭、隆恩門、配殿、隆恩殿、方城、明樓、寶頂以及地宮等主體建築組成,建築工藝、營造藝術在清代諸陵中堪稱翹楚,精雕細琢中透出雍容大氣。

清朝書法頂流!他是乾隆的兒子,錯失皇位,卻因書法名留青史

裕陵丨圖源網絡

嘉慶四年(1799年)十一月,仁宗即嘉慶帝頒發興建裕陵大碑樓的谕旨,兩年後興工動土。裕陵聖德神功碑樓仿景陵聖德神功碑樓式樣,亭内是高6.64米的兩通石碑,分别用滿漢镌刻碑文,東碑刻滿文,西碑刻漢字。

碑文由仁宗嘉慶帝撰寫,對其父乾隆帝大加頌揚,稱他“兼堯舜禹湯文武孔子之勳德,帝王以來未有若斯之盛者也”,又稱他“四德無違,十全有奭,文谟武烈,丕顯丕承”,把乾隆帝說成了十全十美的曆史完人。值得一提的是,碑文漢字由成親王永瑆書寫,書體典型,筆緻流麗,洋洋灑灑4300餘字,至今儲存完好,字迹清晰,蘊含着豐富的曆史文化資訊。

曆史上很多帝王都不惜大興土木修建陵寝,極盡奢華,他們都希望載有自己“英名”和事迹的神功聖德碑傳之後世、萬古長存。每座陵的聖德碑都由他的後世繼承者建造,石碑上篆刻的内容就是概述先帝的生平功績。在講究以孝治天下的封建時代,帝國對陵寝碑刻都非常重視,一定延請當世公認的書法大家動筆撰寫。永瑆與翁方綱、劉墉、鐵保并稱為清中期四大書家,是清中期皇室書法的集大成者。禮親王·昭梿《嘯亭雜錄》謂:“永瑆名重一時,士大夫得片紙隻字,重若珍寶。論者謂國朝自王若霖(澍)下,一人而已。”乾隆帝的裕陵神功聖德碑由兒子嘉慶帝撰寫,成親王永瑆書寫漢字,既符合孝道,也所用得人。

洪亮吉大案後 诒晉齋中刻寫法帖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駕崩。為了穩固帝位,嘉慶帝緊急作了一系列重大人事任命,“命成親王永瑆、前任大學士署刑部尚書董诰、兵部尚書慶桂在軍機處行走”。嘉慶帝起用董诰、王傑以及宗室王公淳穎、永瑆等人,快刀斬亂麻,出其不意在國喪期間抓捕并誅殺了和珅。籍沒和珅家産時,嘉慶帝還将其園第賜給永瑆以示恩寵。

在目睹了乾隆末年權臣當道、言路堵塞的高壓統治,嘉慶帝對乾隆末年的時弊痛心疾首,執政伊始,決定“诏求直言,廣開言路”。受新皇虛心納谏、勵精圖治姿态的鼓舞,時任上書房行走并與大學士朱圭一起編修《高宗實錄》的洪亮吉熱血澎湃,上書直陳時弊,言辭激烈懇切,對剛剛親政的嘉慶皇帝進行勸誡。

清朝書法頂流!他是乾隆的兒子,錯失皇位,卻因書法名留青史

洪亮吉

清朝書法頂流!他是乾隆的兒子,錯失皇位,卻因書法名留青史

洪亮吉書法

洪亮吉指出乾隆晚年以來“雖效法祖宗的勤奮而未盡法”“用人行政應改變”“賞罰仍不嚴明”等腐敗官場習氣,矛頭直指皇帝本人。被觸了逆鱗的嘉慶皇帝勃然變色,盛怒之下将洪亮吉降職并發配到伊犁谪戍,次年傳谕伊犁将軍将其放回原籍。這次洪亮吉上書事件,不僅洪亮吉本人被治罪遭貶斥,當時擔任軍機大臣的成親王永瑆也受到牽連被懲處。嘉慶四年十月上谕:“自設軍機處無諸王行走,因軍務較繁暫令永瑆入直,究與國家定制未符,罷軍機處行走。”據《清史稿》記載:“(嘉慶四年)八月,編修洪亮吉上書永瑆譏切朝政,永瑆上聞,上治亮吉罪。”這就是著名的“洪亮吉大案”。

洪亮吉當時的上書奏稿有兩份,一份是寫給時任軍機大臣成親王本人的,另一份是請他代為進呈給嘉慶帝的。我們推測,嘉慶皇帝治罪洪亮吉的根本緣由可能并非言辭不當,而是他在向皇帝上書的同時,又向成親王私自呈送書劄,犯了不辨主次的僭越之罪。滿清入關前,多采用八旗貝勒共治,皇太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皇權,但後來又出現多爾衮專權的局面。順治、康熙作了一系列努力,至雍正、乾隆時期,皇權一家獨大的局面已經十分穩固。雍正帝為了應對西北用兵的需要設定軍機處,後來取代了内閣和六部成為真正的權力中樞。

清代宗室不入軍機處是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乾嘉疊代的特殊時期永瑆被賦予實權并任軍機大臣,這是雍正之後親王中沒有的政治待遇。當政局逐漸穩定,嘉慶帝有懲于前朝藩王權重的曆史教訓,開始尋找借口削奪親王權力。自古無情最是帝王家,而永瑆皇兄兼軍機大臣的顯貴身份,為防患于未然,即使廟号仁宗、為人厚道的嘉慶帝也對此頗為忌憚。而此時恰巧發生了洪亮吉上書事,嘉慶帝借題發揮,順勢褫奪了永瑆執政大臣的權力。至此,永瑆短暫的政治生涯宣告結束,以後基本上不再參與朝政,僅根據聖意從事科舉監考等事宜。

賦閑在家的永瑆把主要時間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上,從此醉心書齋,書法技藝日漸精進。嘉慶九年(1804年),奉旨将五卷《诒晉齋書》摹勒上石。《嘉慶九年上谕》記載:“朕兄成親王,自幼精專書法,深得古人用筆之意,博涉諸家,兼工各體,數十年臨池無間,近日朝臣文學之工書者,罕出其右。”《诒晉齋書》共五卷,首卷為禦制文四種,後四卷以臨古為主,共十九種。此刻長沙陳伯玉、元和袁治刻,因摹勒出自名手,永理重亦摹古功深,頗為可觀,嘉慶帝特賜名《诒晉齋帖》,頒賞給臣工。

之後永瑆又相繼刻寫多卷法帖:《壽石齋藏貼》四卷、《诒晉齋巾箱帖》十六卷、《诒晉齋巾箱續帖》四卷、《話雨樓法帖》八卷、《快霁樓法帖》四卷、《诒晉齋法帖》四卷,其中《搶沖齋石刻》的後二卷為永瑆所書。目前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收藏的140方《诒晉齋帖》刻石,成親王永瑆是該館備受矚目的重要鎮館之寶。

清朝書法頂流!他是乾隆的兒子,錯失皇位,卻因書法名留青史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藏《诒晉齋法帖刻石》

阮元是嘉慶、道光年間名臣,在清代書壇上地位顯赫,被尊為一代文宗。他與永瑆惺惺相惜,兩位書法大家不僅一起參與編纂了《四庫全書》,還一同纂修了《石渠寶笈續編》,成為當時的一段佳話和美談。道光三年(1823年)三月,永瑆薨逝,噩耗傳來,當時正在廣州當職的阮元,聞訊十分悲痛。為紀念友人,他在廣州購端州巨硯材,摹刻《诒晉齋華山北》。

跨越千年的東晉陸機《平複帖》

《平複帖》作于晉惠帝太安二年(303年)七月,是西晉著名文字家、書法家陸機寫給虞預的回信,是傳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曆史上第一件流傳有序的法帖墨迹,該帖有“法帖之祖”的美譽,被譽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唐末以來,遞藏有序,北宋時曾入徽宗宣和内府。

清朝書法頂流!他是乾隆的兒子,錯失皇位,卻因書法名留青史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孝聖憲皇後辭世,臨終之際,将原陳設在壽康宮的《平複帖》作為“遺賜”賞給皇孫永瑆。這一年,永瑆年僅二十五歲。永瑆在《紀書》二十五首中也寫道:“《平複》真書北宋傳,元常以後右軍前。慈甯宮殿春秋閟,拜手擎歸丁酉年。丁酉夏,上頒,孝聖憲皇後遺賜臣永瑆得晉《平複帖》墨迹。”英和記載:“成哲親王為孝聖憲皇後所鐘愛,升遐之際,頒遺念得陸機《平複帖》,王寶之。此诒晉齋所由名也。”《平複帖》到了成親王府後,永瑆是以名其書齋“诒晉齋”。給他自己取了一個室名——“诒晉齋”,并曾作七律、七絕各一首,均載《诒晉齋記》中。永瑆另紙題寫“晉陸機平複帖”,钤“永瑆之印”及“诒晉齋”兩枚白文印。從此,永瑆一生的書法、詩文創作都和《平複帖》、诒晉齋聯系在一起。

永瑆将《平複帖》傳給了曾孫載治,後歸恭親王奕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室,溥偉逃往青島,《平複帖》留給了在北京的兩個弟弟。1934年溥儒等因為母治喪,亟需款項,經傅增湘斡旋,将《平複帖》以四萬元的代價,售給張伯駒先生。1956年1月,張伯駒、潘素伉俪将《平複帖》這件稀世珍寶和其他文物一起捐獻給了國家,此帖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館。此事在古今收藏史上都堪稱一段傳奇和美談。

古人常說“字如其人”,但凡事也有例外。或許大家心目中風流倜傥的成親王永瑆,生活中也一定是錦衣玉食、極盡奢華。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永瑆雖為天潢貴胄,但生活相當節儉,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吝啬”。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永瑆與大學士公傅恒之女富察氏于重華宮行成婚禮。富察氏是乾隆第一位皇後孝賢皇後的侄女,出身于名門世家,父親傅恒和兄弟福康安、福長安都是乾隆朝重臣,自然奁資頗豐,而永瑆在大婚當天便将妻子的嫁妝給收了起來,封存府庫,富察氏隻能日啖薄粥。

作者簡介

闫霞,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副研究館員,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首都最美志願者。喜歡挎着相機行走于北京四九城,用鏡頭發現和展示古都的美,用活潑生動的語言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著有《真覺寺金剛寶座塔五絕》《美石美刻》,在《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中華志願者》等報刊雜志分享北京的“雕刻時光”。

清朝書法頂流!他是乾隆的兒子,錯失皇位,卻因書法名留青史

【文章來源:《北京紀事》3月刊】

清朝書法頂流!他是乾隆的兒子,錯失皇位,卻因書法名留青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