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蘇北|古鎮及大院的記憶(連載七)

作者:大院子女

文/王蘇北

雙江古鎮的正街有1000多米長,路面都是青石闆鋪的,東邊有一條通往垭口的街巷,是小坡道中間還有幾段台階,兩邊有民房、商鋪、藥店、糧食加工廠等;正街的中間也有一條街巷通往河邊,是下坡路也有一段台階,這條小街我走的要多一些,街巷上有民房、買菜、買豆腐、買魚類的店鋪,印象深的是中間有個鐵匠鋪,開工時隻見爐火通紅,鐵匠師傅胸前都戴着用皮革制作的大圍裙,鐵件在爐火裡被燒得紅軟,這時把鐵件夾出放在鐵墩上,兩個師傅用鐵錘輪翻錘打鐵件,燒、打幾次後一個鐵件就成形了。

古鎮上的民房空間都很狹窄,屋内不寬采光也不好,我曾進去過一熟人家的住房,看到在屋裡的高處搭起了一個小樓格有個簡易梯子,上面可以睡2個人的地方,但高度很低,這也是為解決住房條件緊的辦法。出了小街巷就到小河邊,這是個交叉路口,左邊能去永綏祠,繞道可到家屬院,右邊能去農貿集市和一營住地,前面是條小河,河上有座小橋通往對邊的營房和民房區,在挢頭的坡上生長着一棵大榕樹,不知樹齡有多少年了但如今依然生長很茂盛。

王蘇北|古鎮及大院的記憶(連載七)

通往河邊的小街(拍于2023年)

正街西頭是楊家大院,院的正門開在西街這邊,但大門當時都是封閉的,進出楊家大院走西邊的小門,從西往東走有一個小釀酒廠,用老式方法釀酒,産生的酒糟就涼哂在路邊,路過時能聞到酒曲的香味,這可是喂豬的好飼料。正街中間有國小校、照相館、圖書店、理發店、生産資料門市部和幾個食堂(現叫食店)等商鋪。

雙江垭口處在交通要道上,雖然在古鎮街外但很繁華,這裡還有兩個食堂、茶館、商店,茶館裡還有說書的表演,在去往正街的叉路口有一家商鋪還代人寫書信的服務,小桌上放有筆墨、信紙、信封;垭口是長途客車上下客的站點,客、貨車司機經常在這吃飯,食堂的負責人和司機都特别熟,有人想讓客、貨車司機幫捎點東西或帶個人上車找食堂的負責人都能辦到。

一次跟着母親去買糧和花生,花生是“八一”節和春節才供應,帶皮花生要去榨油廠提貨,進了榨油廠機器轟鳴,師傅們正加工食用油,在等提花生時看到廠房一邊有人拌硬碟餅子吃說很香,我也跟着拌了一塊吃真是很香,後來才知道這是花生榨完油後剩下的渣餅子是以香。

王蘇北|古鎮及大院的記憶(連載七)

楊家大院正門(拍于2023年)

古鎮每逢趕場時很早人們都從各路口湧入鎮上,正街上車水馬龍很熱鬧,雙江區當時管5個公社,生産隊和農民有些物資、生産資料、生活日用品都得到區上來采購,農民利用趕場的機會到鎮上賣一些自家的農産品,但國家統購統銷的農副産品不能賣,如豬肉、花生、糧食、粉條等,再買一些日用品帶回家;人們在大街上看看轉轉,有的還串串親戚,家庭條件好的辦完事後中午到食店吃頓飯也叫“打牙祭”,幾個好友聚在食店裡要點肉菜、花生米等小菜,每人打點散白酒,吃着喝着聊聊天,酒足飯飽後下午都各自背着東西步行往家趕路了。

雖然當年的糧食和生肉都是城市居民按人每月定量供應,但是飲食店還是供給一部分計劃外肉類,農民沒有糧票就自帶大米或麥子可在食店換主食吃;男人都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天天幹農活都很累,平時在家裡餐桌上的油水很少,日常生活中節約一些糧和錢,趁趕場時能解解饞;鎮上的食堂都是國營的,當地人都叫“第一食店”“第二食店”等,當年能在食堂上班算是好工作了。

王蘇北|古鎮及大院的記憶(連載七)

河邊上的大榕樹(拍于2023年)

王蘇北|古鎮及大院的記憶(連載七)

作者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