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分錢沒花,倒賺三個億?上汽回應印度合資公司控制權

一分錢沒花,倒賺三個億?上汽回應印度合資公司控制權

近日,一則上汽失去印度合資公司控股權的新聞瘋傳。大意就是上汽和印度鋼鐵巨頭JSW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用于生産MG電動車。沒想到這八字還沒一撇,公司就直接被印度人給搶了。上汽隻剩下49%的股份,屬于被拿捏的份。

考慮到印度人的口碑,似乎做出這種事“合情合理”。而上汽又是國企的身份,網友們就更加義憤填膺了。

一分錢沒花,倒賺三個億?上汽回應印度合資公司控制權

對此,上汽做了正面回複,核心就是兩點。第一是上汽沒有失去對合資公司的控制權,第二是上汽這筆生意并沒有虧本,反而是賺了。随後印度JSW公司也釋出了公告,宣布與上汽成立合資企業JSW MG Motor India。

上汽在印度的這家合資公司究竟是怎麼回事?讓功夫汽車帶大家一起看一下。

(1)合資的邏輯,是雙向奔赴?

2017年,上汽首在印度設立了名爵印度公司。随後上汽收購了通用在印度的哈洛爾工廠,開始了“印漂”。2019年,名爵哈洛爾工廠正式投産,接下來的四年,上汽在印度的業務也是增長态勢,2023年的銷量接近6萬輛。

也是在這個時候,上汽印度公司被看中了,這才有了之後合資的事。

一分錢沒花,倒賺三個億?上汽回應印度合資公司控制權

對于上汽來說,合資無疑是一件利弊兼有的事。雖然名爵在印度的業務蒸蒸日上,但四年的時間也僅僅做到了6萬輛的體量。作為新品牌來說這個成績固然不錯,但對于上汽的體量而言,收益确實微乎其微。在這種情況下,找到一個當地的企業合資,絕對是不錯的選擇。

要知道,國内的第一家合資企業,就是由上汽與大衆共同成立的。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大衆統治了國内汽車市場超過30年,是以上汽對于合資的好處是非常清楚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亞迪也在印度建了廠,用于生産電動大巴。但比亞迪這個廠隻是組裝工廠,零部件還是從國内進口的,對此印度對進口汽車零部件征收了懲罰性關稅,這也直接影響了比亞迪印度市場的利潤。合資之後,這樣的情況就能避免了,當地的合作企業會盡量掃平一些政策層面的障礙。

一分錢沒花,倒賺三個億?上汽回應印度合資公司控制權

而對于印度本土的JSW集團來說,有上汽這樣的合資夥伴無疑是幸事。尤其是上汽在新能源領域的技術積累,是JSW集團最看重的。印度想得到上汽的技術,上汽也希望帶動當地的新能源汽車消費(目前印度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僅2%),兩者其實也算是各有所求。

上汽印度公司可以獲得更好的發展,JSW集團也能分一杯羹,這個結果其實雙方是皆大歡喜。

(2)“超額”收回投資,上汽的風險管控

再就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新合資公司的話語權。原來的印度名爵公司,上汽确實有100%的控股權。合資後,上汽隻剩下49%的控股權。這個其實是與當地的法律有關系,國内的合資企業外資占比其實也是低于50%的。

不同的是,上汽在這個49%的股權上,做了一個小貼士。

一分錢沒花,倒賺三個億?上汽回應印度合資公司控制權

在新的合資公司中,上汽持股比例為49%,是最大的股東。然後是JSW持股35%,當地金融機構持股8%,員工持股5%,以及經銷商持股3%。乍看上去,好像上汽的持股比例确實是低于50%了,有失去公司控制權的風險。

但實際上,在這套股權架構中,員工持股的5%和經銷商持股的3%是沒有投票權的。也就是說,上汽的49%股權,投票權是53.26%,依然牢牢掌握着新公司的控制權。

當然了,個人覺得印度方不堅持控制權也有道理。國内合資公司曾經也做了無數種預案,但最終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外資說了算,不是因為人家股權更多,而是因為技術在别人手上,不低頭不行。印度這次恐怕是直接想通了,這個結果也算是雙方有個交代。

一分錢沒花,倒賺三個億?上汽回應印度合資公司控制權

而且上汽的這51%的股份也不是白白出讓的,進入印度市場這麼多年,上汽在當地總共投入了32億元,當然其中的大頭還是工廠的建設和改造。通過這次的股權稀釋,上汽一舉拿回了35億元。也就是說,上汽這麼些年投資印度,賺回了3個億,然後還有了一家前景不錯公司的49%的股權。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應該算是一筆不錯的生意。

當然了,印度市場向來充滿不确定性,也發生過很多低下限的事,未來怎麼樣暫未可知。但不去做怎麼知道行不行呢?包括上汽當年收購名爵,其實也沒多少人看好,但如今已經是上汽的王牌。

整體風險可控,并且有足夠的前景,就值得一試。至少上汽和奇瑞早早布局出海,現在每年海外大幾十萬輛的銷量,都是一點一點闖出來的。

(3)珠聯璧合,給鈴木上強度?

另外就是,上汽可能是國内最适合印度的企業之一,因為它有大量适合印度消費者的産品。

一分錢沒花,倒賺三個億?上汽回應印度合資公司控制權

首先當然是名爵品牌本身,印度屬于英聯邦國家,而名爵又是英國品牌,在當地本身就是自帶明星效應。

根據之前的經驗來看,一旦名爵品牌被充分開發,在英聯邦國家的潛力是非常大的,在澳洲在加拿大都是如此。MG Motor已經在印度賣了56902輛,月銷超過4000多輛,說明當地人對于這個品牌的認可度已經相當不錯。

除此之外,上汽還有非常多适合引進到印度的車型。宏光MINI EV、五菱星光、寶駿雲朵這樣的車型,拿過去大機率是大殺特殺。

一分錢沒花,倒賺三個億?上汽回應印度合資公司控制權

印度最暢銷的品牌是鈴木,主打的就是省油、省心、入手門檻低。而上汽的電動小車,入手門檻更低,更加省錢,并且同樣省心。一旦這個市場被開發出來,也許是每年五百萬級别的體量。

還有就是,可以考慮把一些舊的産能、生産線搬過去。比如上汽曾經有一款神車寶駿530,銷量一度名列前茅,甚至曾經把哈弗H6挑下馬,主打的就是皮實、大空間、高成本效益。但由于國内消費更新,這款神車慢慢落寞了。如今技術、圖紙都還在,拿去印度市場生産,保不定能掀起怎樣的波瀾。

别忘了,當年上汽大衆引進的第一款車桑塔納,其實也是大衆上一代的産品,但不妨礙它的熱賣。

(4)功夫拍案

批評總是最容易的,如今車企的任何大動作,往往争議都非常大。一旦做錯,口碑很容易出現問題。但如果不努力破局,對很多車企來說就是慢性死亡。

上汽之前發表過“靈魂說”,實際上那會兒這樣的看法就是主流,隻是上汽說了出來。而且實踐也證明,當時與華為合作的車企很多,最終實作大賺的也隻是賽力斯一家。如今的形勢又有了很大的變化,用當時的劍來斬現在的官,屬實不合适。

到印度合資也是一樣,可能收益極大,也可能确實是血本而歸,探索就是要付出代價的,還是應該對努力拓展生存空間的車企,多給一些尊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