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肚雞腸!美媒:除了中國,誰在印度搞電動車都能享受優惠政策!

作者:故事你我他

讓特斯拉在印度建廠吧?不,這回莫迪說"不"了。4月23日《經濟時報》報道:近日印度出台新規,對在印直接投資5億美元并在3年内實作投産的外資車企開綠燈,承諾将給予關稅等一系列優惠待遇。然而,這一"恩惠"卻很可能将中國車企拒之門外。

是的,印度本土智庫"全球貿易研究倡議"(GTRI)對此規則可曾"火冒三丈"。其釋出的報告聲嘶力竭,要求莫迪"限制中資自主品牌汽車對印投資和進口",理由是這一規則可能令中企借機"大規模占領印度本土市場"。

小肚雞腸!美媒:除了中國,誰在印度搞電動車都能享受優惠政策!

一石激起千層浪。GTRI的言論引起莫迪高度重視。有内部消息人士透露,為"保障自身安全",莫迪很可能拒絕包括比亞迪在内的中資車企享受上述優惠政策。

這是一記沉重的當頭棒喝!也是莫迪防範中資企業入主本土市場的最新表态。

小肚雞腸!美媒:除了中國,誰在印度搞電動車都能享受優惠政策!

這種"對華恐懼症"在印度心中似乎由來已久。去年,莫迪就已以"擔憂投資安全性"為由,拒絕了比亞迪斥資10億美元在印度投建電動汽車工廠的計劃。

小肚雞腸!美媒:除了中國,誰在印度搞電動車都能享受優惠政策!

看來,莫迪對中資企業進軍印度市場是懷有一種無端恐慌和不信任的。而印度智庫如GTRI一味渲染中國企業在印度的所謂"野心",無疑是雪上加霜,讓莫迪對中企的戒心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

那麼,導緻印度如此封閉保守、小肚雞腸的深層原因究竟是什麼?

小肚雞腸!美媒:除了中國,誰在印度搞電動車都能享受優惠政策!

中印建交已逾70年。兩國曾經是"親密無間"的胞波情誼,但自20世紀60年代的中印摩擦後,雙邊關系就一直籠罩在陰影之下。直至上世紀80年代,兩國關系才有所回暖。但即便如此,仍難掩印度對中國的一種根深蒂固的警惕情緒。

小肚雞腸!美媒:除了中國,誰在印度搞電動車都能享受優惠政策!

如今,伴随中國實力崛起,印度甚至不乏将其視作"威脅"的聲音。這種贻害無窮的偏見和仇視的根源,正是驅使莫迪防範中資企業的關鍵動因。可笑之處是,印度方面披着"維護自身安全"的遮羞布,行動中卻充斥着意識形态的藩籬和地緣關系的焦慮。

小肚雞腸!美媒:除了中國,誰在印度搞電動車都能享受優惠政策!

不過這種無謂的擔心,恐怕更多源于印度對自身産業實力的一廂情願和自我感覺良好。事實上,汽車工業正是印度最大的弱項。2022年印度整車産量僅228萬輛,遠遠落後于中國的2685萬輛。在電動車領域,印度就更是一窮二白,天天紙面談兵。

在這種情況下,正視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實力,主動向中方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積極引入中資投資,無疑是最佳選擇。畢竟,開放才是最大的進步。

小肚雞腸!美媒:除了中國,誰在印度搞電動車都能享受優惠政策!

可惜,莫迪似乎并未意識到這一點。相反,它懷着一種戒懼心理,無端設障、狹隘嫌疑,導緻良性互利合作陷入僵局。

分析人士指出,新規中關于"5億美元直投且3年内實作投産"的門檻,幾乎已經把絕大多數中企拒之門外。外資公司在印投資均需通過審批,而有關方面或許難以給予中企"過關"機會。

從這個角度看,莫迪的所謂"開放"新政,似乎更像是給中國車企扔了個"閉門羹"。而這就是自己"關門捶腿"。

小肚雞腸!美媒:除了中國,誰在印度搞電動車都能享受優惠政策!

一旦拒絕中國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領先企業在印投資,必将給印度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帶來重創。

中國電動車企業已經在全球市場上赢得了越來越多的份額和贊譽。比亞迪、蔚來等品牌産品的技術水準和成本效益,都備受全球消費者青睐。如果固步自封、封閉大門,無疑會令印度錯失大批外資,加劇本國汽車工業的落後。

莫迪的"關門"行為,恐怕難以阻擋中國企業騰飛的步伐。就算印度對中資說"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會熱情地敞開懷抱。屆時,中國企業會毫不猶豫把目光投向其他潛在的增長市場,而落單的恐怕隻有印度本身。

小肚雞腸!美媒:除了中國,誰在印度搞電動車都能享受優惠政策!

人們曾對中印兩國的關系寄予厚望,期待兩國能走出惡劣陰霾,重拾親密無間的邦交情誼。但現在看來,這一願景似乎又添新的阻礙。中國企業融入全球的腳步堅定而有力,印度的封閉心态卻讓友誼的道路更加崎岖難行。

曾幾何時,别有用心者試圖利用各種手段分裂中印友誼。如今,莫迪的做法,又何嘗不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切斷兩國工業發展的正常合作機會?國與國之間,理應以開放包容的胸懷互相尊重和欣賞,方能結出甜美的合作碩果。

小肚雞腸!美媒:除了中國,誰在印度搞電動車都能享受優惠政策!

我們還是希望,印度能夠放下成見,正視中國企業的實力,促進兩國互利共赢、合作共赢。隻有這樣,印度汽車工業的發展才有望駛上健康軌道。否則,一味守恒封閉,最終隻會葬送本國工業的廣闊前景。

盡管莫迪動機可能出于"安全"的考慮,但其防範中企入主印度本土市場的做法,無疑是本末倒置、盲人摸象。這種"關門"政策,既阻礙不了中國企業國際化程序,也隻會自毀前程,錯失發展機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