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副眼鏡動辄上千,成本不足30元,誰在“收割”近視眼?

作者:李砍柴
一副眼鏡動辄上千,成本不足30元,誰在“收割”近視眼?

天下苦“眼鏡貴”久矣!

眼鏡這個物件雖然不像手機那樣人手一部,但卻消費群體巨大。

尤其是踏足那些高端的眼鏡店,炫目的價格标簽絕對會讓你瞠目結舌。

一副普通的眼鏡,鏡片1.74的折射率,鏡架是純钛材料,在北京某家眼鏡店标價竟然高達2000元。

一副眼鏡動辄上千,成本不足30元,誰在“收割”近視眼?

如今,據統計,中國眼鏡零售市場規模從2022年的898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951億元。

一直以來,眼鏡行業都被被視為暴利行業。 問題是,明知是割韭菜,卻往往難以規避。

一副眼鏡動辄上千,成本不足30元,誰在“收割”近視眼?

在小紅書的讨論區裡,配眼鏡的話題總能點燃數千網友的熱情留言。

從“半月薪水換一副眼鏡”的無奈歎息,到“換眼鏡的頻率都快趕上換手機了,但價格卻一點也不親民”的不滿與抱怨。

他們紛紛分享各自的配鏡經曆,并毫不掩飾地吐槽眼鏡價格的不菲。

一副眼鏡動辄上千,成本不足30元,誰在“收割”近視眼?

踏入眼鏡門店,無論是進行驗光、挑選鏡框和鏡片,整體費用通常需以千元為起點。

若追求進階質感的鏡架,比如純钛材質,其标價常常高達700元,至于那些擁有1.74折射率的鏡片,其标價更是直逼2000多元。

一般來說,眼鏡店會根據鏡片的不同折射率,如1.56、1.60、1.67、1.74等,來設定不同的價位。

随着顧客眼睛度數的增加,通常需要選擇折射率更高的鏡片,這類鏡片的價格也相應攀升。

當涉及到品牌時,眼鏡的價格往往會水漲船高,隻有少數消費者能承擔得起。

而那些具備特殊功能的鏡片,如防藍光、超薄等特性的鏡片,由于技術的附加值和市場需求,其價格更是輕松破千元關口。

至于高端定制眼鏡,因為其獨特的個性化設計和精湛的制作工藝,價格更是難以估量,成為奢侈品市場的寵兒。

根據資料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眼鏡行業平均售價比去年同期上漲了15.3%,其中高端眼鏡品牌的漲幅更是達到了驚人的30%。

除了一線城市,在國内其他城市,眼鏡價格的上漲趨勢同樣明顯。

根據《中國眼鏡行業年度報告》,二線城市的眼鏡平均價格在過去一年内上漲了10.2%,三線城市的漲幅也達到了8.6%。

那麼上千元的眼鏡,成本到底有多少呢?

被譽為“中國鏡片第一股”的某知名眼鏡品牌,在其招股書中曾經顯示,單片鏡片的成本不到7元,成鏡的成本是56.09元。

一副眼鏡動辄上千,成本不足30元,誰在“收割”近視眼?

知名品牌某星光學也在其招股書中詳細披露了2020年至2022年的成本資料。

根據提供的資料,正常鏡片的機關成本分别是4.93元/片、5.04元/片、4.67元/片,平均下來,每片成本僅為4.88元/片,這一單價甚至還未達到5元。

另一方面,光緻變色鏡片的成本分别是5.03元/片、5.38元/片和5.17元/片,雖然略高于正常鏡片,但依然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準。

至于漸進鏡片,其成本稍高一些,分别是6.05元/片、6.45元/片和6.41元/片。

一副眼鏡動辄上千,成本不足30元,誰在“收割”近視眼?

某星光學旗下的近視管理鏡片,作為公司的旗艦産品,在報告期内,其成本持續呈增長态勢。

具體來說,每片鏡片的成本從最初的14.44元逐漸攀升至22.64元,并最終達到31.37元。

“星樂視”近視管理鏡片,其市場價格普遍在800元至1500元的區間内。

這款鏡片從生産到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其價格至少增長超過7倍。

2020年9月,央視曾對眼鏡市場展開過調研。

在江蘇丹陽地區,鏡片成本約為10元,而眼鏡架的成本在30元左右。如果眼鏡架全部采用塑膠闆材制作,其成本更是低至20元一副。

最高的也不過是80元的鏡框,材質是純钛,除了材質之外,這80塊還包括了人工的抛光工資和電鍍成本。

一副眼鏡動辄上千,成本不足30元,誰在“收割”近視眼?

為何一副眼鏡的成本不過幾十元,加上鏡框也不到百元,卻能賣到高達上千元的價格?

這樣的定價政策,是否真的合理嗎?

一副眼鏡動辄上千,成本不足30元,誰在“收割”近視眼?

明知道價格如此暴利,但不想被割也得被割,尤其是未成年人以及高度近視的打勞工。

據資料顯示,2016年,大陸近視人口是5.4億人,但4年之後,這個資料迅速增加至6.6 億人,全國人口近視發生率由 39.2%升至 47.1%。

其中,青少年的近視率高居全球榜首,大學生近視發生率超過90%。

一副眼鏡動辄上千,成本不足30元,誰在“收割”近視眼?

随着近視患者數量不斷攀升,眼鏡店的數量也呈現急劇增長的趨勢。

據統計,2022年,中國眼鏡相關企業已突破180萬家。

市場繁榮背後,亂象也随之浮現。

部分商家利用消費者資訊不對稱,随意要價,導緻眼鏡價格參差不齊。

還有商家打出的各種噱頭,比如“防藍光”、超輕鏡框,消費者也往往會陷入“越貴越好”的誤區。

縱然眼鏡行業暴利,但眼鏡企業卻大多數顯示虧損,究其原因,材料成本低,銷售成本高。

某知名品牌招股書顯示,近年來其淨利潤率僅約10%,且全國15家子公司中有9家虧損。

該企業的銷售費用高達4.13億元,幾乎占據了總營收成本的半壁江山,高達47%。

其中絕大部分支出是員工工資、社保、物業、水電費、房租,合計達3.34億元。

一副眼鏡動辄上千,成本不足30元,誰在“收割”近視眼?

眼鏡門店需要承擔昂貴的租金、員工工資、社保、物業和水電費等,這些成本在眼鏡的最終售價中占據了很大一部分。

另外,每個眼鏡店背後都有一支專業的團隊,包括銷售人員和驗光師,人工成本也極大。

而且,為了客流量,眼鏡店通常選擇位于繁華地段或學校、醫院附近的店鋪,成本更高了。

另一方面,眼鏡行業的品牌溢價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某知名品牌鏡片因其大量的品牌投入,成功實作了顯著的品牌溢價,這一溢價效應直覺地反映在其高達54.95%的毛利率上。

一副眼鏡動辄上千,成本不足30元,誰在“收割”近視眼?

而某光學鏡片品牌的毛利率保持在35.36%至40.09%的相對較低水準,這主要源于其專注的ODM貼牌銷售模式。

由于其主要客戶群體為眼鏡連鎖企業和區域經銷商,是以其産品定價相對更為親民,進而影響了整體毛利率水準。

眼鏡的生産成本與零售價格之間的巨大差異,揭示了眼鏡行業的價值鍊中存在多個加價環節。

從生産商到經銷商,再到零售商,每一環節都可能增加額外的成本。

“羊毛出在羊身上”,成本終究由消費者承擔,導緻眼鏡價格居高不下,難以降低。

一副眼鏡動辄上千,成本不足30元,誰在“收割”近視眼?

更為關鍵的是,原材料幾乎被國外壟斷。日本和南韓公司控制了大部分樹脂鏡片原材料市場,特别是高折射率材料。

此外,國際大廠如蔡司和依視路在高端鏡片市場的主導地位使得定價權集中在他們手中。

自然而然,國内的小企業根本拿不到其中的利潤,這也導緻中國眼鏡雖然生産多,但大部分為低端産品。

一副眼鏡動辄上千,成本不足30元,誰在“收割”近視眼?

國産眼鏡行業,表面看起來繁榮興盛,但背後也隐藏着諸多的不易。

根據《中國眼鏡行業年度報告》的資料,去年全國眼鏡零售業的關店率飙升至15%,尤其是那些街角的小型獨立眼鏡店,它們在這場風暴中首當其沖,關店率高達20%。

以北京的王府井為例,這裡的眼鏡店曾經是遊客和本地人眼中的時尚聖地,但如今,租金的瘋狂上漲讓這些店鋪的月租費用比五年前翻了一番。

銷售額的增長速度遠遠趕不上租金的腳步,許多店主在沉重的财務壓力下,隻能選擇黯然離場。

有眼鏡店老闆向媒體大吐苦水,高昂的成本讓他們面臨嚴峻考驗。

一副眼鏡動辄上千,成本不足30元,誰在“收割”近視眼?

僅店面租金一項,年支出就高達30萬元。還有員工薪資加上獎金,一年至少需要25萬元。

水電費用、裝置維護、各類證照及物業管理等雜費,每年又增加數萬元開支。

總計起來,一家眼鏡店的年度營運成本超過60萬元。盡管毛利潤看似接近百萬,扣除成本後,實際淨利潤僅剩20-30萬元。

但同時,這也給線上配鏡平台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一副眼鏡動辄上千,成本不足30元,誰在“收割”近視眼?

以“眼鏡直通車”為例,這家線上眼鏡零售商通過直接與制造商合作,省去了中間環節,能夠提供比實體店低30%的價格。

其官方資料顯示,2023年銷售額同比增長了50%,顧客回購率高達45%。

而“視界無憂”網上配鏡平台,則以其便捷的虛拟試戴、線上驗光和上門配送服務,赢得了年輕一代的青睐。

他們的營銷政策同樣高明,通過社交媒體的精準投放和使用者的口碑傳播,僅2023年就新增使用者超過100萬。

但線上配眼鏡卻往往會存在要麼驗光不準,要麼專業度不行、體驗感差,或者差瞳距不對,鏡架大小有問題。

如今,大陸有超7億的近視患者,随着生活水準的提高,很多人也越來越關注眼鏡的裝飾功能,而這也更将催生出旺盛的眼鏡需求市場。

眼鏡“暴利”的背後沖突将是更加急需解決的問題。

中國眼鏡市場确實需要轉型了,畢竟買單的不該是普通的消費者。

-END-

參考資料:

界面新聞:《你配的眼鏡為什麼那麼貴》

新浪新聞:《出廠價幾十元,售價上千元,錢被誰賺了?》

36氪:《“花3塊8在抖音配近視鏡”,打勞工就能扯下這個暴利行業的底褲嗎?》

哔哩哔哩:《你的眼鏡買貴了嗎?揭秘眼鏡店真實利潤!背負暴利争議的眼鏡店冤嗎?》

華夏時報:《30元成本賣到上千元!偉星光學沖擊IPO,鏡片企業究竟有多賺錢?》

作者:聰慧

編輯:柳葉叨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