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半大小子,氣死老子”,教育好12-18歲的男孩,父母請一定做好3件事

作者:讀者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過:“在所有動物中,男孩是最難馴服的,因為他們尚無法調控其身上理性的源泉。”

是啊,男孩的情緒,猶如六月的天,說變就變。

其中,青春期男孩的喜怒哀樂尤為強烈。

青春期男孩情緒爆發時有多虎?

最近,北京地鐵站出現讓人震驚的一幕。

一位15歲男孩沉迷于玩手機,遭到了媽媽的制止,便和媽媽争執起來。

媽媽一氣之下,拿起手機狠狠地砸向地面。

這下,男孩完全失去理智,沖上前擡起腳連連用力踹向媽媽,并企圖卡住媽媽的脖子……

“半大小子,氣死老子”,教育好12-18歲的男孩,父母請一定做好3件事

所幸,這場激烈的争執很快被地鐵從業人員制止。

男孩歇斯底裡、怒打母親的模樣,讓人感到既寒心又無奈。

人高馬大的男孩,再也不是幾句怒吼就能壓得住的小孩子。打吧,他的力氣比你大;不打,他對你的勸說無動于衷。

“半大小子,氣死老子”,透露着多少父母管教青春期男孩的辛酸和無力。

如何陪伴男孩安全度過叛逆期,成了很多父母難以言說的痛。

男孩的青春期,既是父母育娃的難關期,也是父母改變教育方式的關鍵期。

“半大小子,氣死老子”,教育好12-18歲的男孩,父母請一定做好3件事

大腦重塑期的孩子,“愛”跟父母對着幹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在我14歲的時候,我覺得父親什麼都不知道,我簡直無法忍受與這個老年人為伍。”

青春期男孩有“十分熟”的身體和“八分熟”的大腦,總覺得自己已經長大,思想成熟,決策勝過“老土”的父母一籌。

于是,半大的兒子像個火藥桶,總在不停地試探父母的底線,擴大父母的肺活量,拓展父母的心胸……

近日,朋友頗為兒子的事感到頭疼。

兒子讀初二,最近學習成績嚴重下滑,平常排名中等,這次成了班級墊底。

朋友大為光火,忍不住訓斥了他一頓。

沒想到,孩子當晚竟悄悄離家出走。

這下可把朋友急壞了,趕緊報警。

最後,在警方的幫助下,他在附近的網吧裡找到了孩子。

孩子回家後,不願跟父母交談,表情冷漠地走進房間,反鎖上門。

朋友的一腔怒火,就如同打在棉花上,心裡更是堵得慌。

“半大小子,氣死老子”,教育好12-18歲的男孩,父母請一定做好3件事

來源:視覺中國

青春期男孩,仿佛抓住你生氣的命脈,随意撥弄兩下,就能讓你滿肚子的氣上蹿下跳。

你讓他做作業,他非要看電視;你提醒他注意視力,他怒怼:“我眼睛挺好,不用你擔心!”

但凡話說得重點兒,他能鬧得讓你想斷絕親子關系……

半大小子,仿佛每個毛孔裡都透着“惹不起”。

一次次沖突後,父母要麼卑微到塵埃裡,要麼與孩子繼續鬥智鬥勇,将對立一步步更新。

為什麼青春期男孩很難與父母和平共處?

中國教育學會理事王占郡指出: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要自主、要尊嚴,如果父母不給他們這個機會、舞台、空間,他們就會表現得更過分,甚至建立起自己的護城河,将父母隔離在外。”

進入青春期,孩子的腦神經快速發展并産生巨大變化,導緻他們需要的成長空間劇烈膨脹。

在孩子眼中,父母善意的提醒與關心,是低估他們的能力,是對他們的變相控制。

于是,他們用具有“挑釁”色彩的行為,迫不及待地将父母“推出去”,為自己争取更大的私人領域。

“半大小子,氣死老子”,教育好12-18歲的男孩,父母請一定做好3件事

來源:視覺中國

“半大小子,氣死老子”,教育好12-18歲的男孩,父母請一定做好3件事

“叛逆”外衣下,藏着孩子對成長和愛的渴望

“特立獨行、倔強叛逆、情緒無常”,這些似乎成為青春期男孩的代名詞。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自我認同”。

它指的是,我們一生都緻力于了解自己是誰、清楚自己的能力和局限、理清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以及知道自己如何适應周圍的社會。

而青春期的關鍵發展任務便專注于自我認同。

在自我認同的驅使下,他們會頻繁做出“糟糕”的決定:逃學、打架……你指東,他偏往西。

是以,孩子并非沒有理智,隻是他們的行為受到當時對他們很重要的事物的強烈驅動。

最近,表嫂跟我訴苦,說讀國中二年級的兒子曉坤太叛逆了,她都要氣瘋了。

上學期期末前的周末,他本該在家複習準備考試,結果,他跑出去和朋友們玩了一天。

表嫂說了他幾句,本以為他能收斂些,誰知他變本加厲,還說自己以前有些“與世隔絕”了。

表嫂非常擔憂,本來挺乖的兒子怎麼突然就轉性了呢?初二本就是關鍵期,這樣下去,還能考上重點高中嗎?

其實,從心理動機上看,曉坤是在締造自己的身份,努力在學業、社交發展方面尋找平衡。

因為學習成績一直不錯,于是曉坤在權衡學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後,選擇了後者。但這并不代表他不在乎自己的學習成績。

青春期男孩在不夠成熟的情緒大腦與自我認同的差遣下,常常做出非理智的舉動,這其實是他們在颠簸中快速駛向成人世界的信号。

若父母能了解孩子的出發點與動機,将有助于與孩子産生共鳴,引導孩子明确界限。

“半大小子,氣死老子”,教育好12-18歲的男孩,父母請一定做好3件事

來源:視覺中國

《解碼青春期》一書中說:

“在青春期,身體和心靈的突變就像一場劇烈的風暴。每一個看上去叛逆、難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強有力的支援。”

有研究表明,受青少年信任的成年人,是教導他們情緒調節的最佳人選。

那個橫眉冷眼或是氣勢嚣張的孩子,其實正處于情緒的洪流之中。

若此時父母被表象蒙蔽,将孩子撇在一旁,那麼,孩子将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

若父母以平穩的情緒,待在孩子身邊,為孩子提供學習情緒調節的安全空間,那麼,下一次,他們才能更順利地調節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做出跟家長期望相悖的事情時,父母需要冷靜下來,傾聽孩子的想法,盡量了解他們的立場。

同時,父母表達自己的期望時,應該通過開放、平和的溝通,與孩子達成共識,既要給他們與年齡相符的自主權,也要設定适當的界限和規矩;對于不可接受的行為,孩子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如此,父母給孩子足夠的愛和支援,讓孩子在安全與探索中取得平衡,平穩前行。

“半大小子,氣死老子”,教育好12-18歲的男孩,父母請一定做好3件事

來源:視覺中國

“半大小子,氣死老子”,教育好12-18歲的男孩,父母請一定做好3件事

面對青春期男孩,父母不妨做3件事

青春期是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經期,也是自我意識的飛速成長期,他們不滿于父母曾打造出的安全圍欄,努力沖向更浩瀚的世界。

這便要求父母打造全新的養育模式:既能讓青春期男孩得到應有的照顧,又能給他發展獨立性的空間。

迎接這一艱巨挑戰,父母不妨從以下3件事做起:

1.多說“無用”的話

青春期男孩追求更廣闊、自由的世界,在資訊爆炸、價值觀爆炸的時代,孩子隻會認同與自己同頻的人。

若父母隻緊盯學業,三句兩句不離學習,孩子難免會感到厭煩。

若想走進孩子的内心,父母不妨投其所好,聊聊孩子感興趣的話題,例如喜歡的電影、愛聽的歌、身邊的趣事、最近遇到的開心或困惑的事情……

這些“無用”的話裡,隐藏着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容納着孩子的喜樂與困擾,折射着孩子的真實處境。

隻有父母站在孩子身旁,與孩子肩并肩一起看世界時,才能與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語言,也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内心。

“半大小子,氣死老子”,教育好12-18歲的男孩,父母請一定做好3件事

來源:視覺中國

2.把孩子當成頂梁柱

《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自由、尊重,希望能擔重任,想要自己做主。”

青春期男孩勇于探索自己的能力邊界,敢于承擔責任。

這時,父母不僅要尊重孩子的知情權,把家裡事情主動告知孩子,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同時,對于孩子自身的事情,父母還要給予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

父母有事多與孩子商量,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不僅能極大地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能激發孩子處事的潛能。

一次次的家庭參與中,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加強;一次次的選擇中,孩子的責任感與擔當愈加強烈。

在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感受到了尊重,所謂的“叛逆”自然會越來越少。

3.給孩子找到優秀的指引者

英國學者菲爾丁說:“典範比教育更快,更能強烈地銘刻在人們心裡。”

典範是給我們帶來積極影響和正能量的榜樣,能激發我們向善、向上的鬥志。

在可塑性強卻又迷茫的青春期,孩子尤其需要一個榜樣,指引自己找到努力的目标和奮鬥的方向。

有句話說:“誰能影響我的孩子,我就帶孩子去見誰。”

父母成為孩子的指引者,或幫助孩子找到各個領域的高人,讓孩子體會到成功背後的努力鑽研與堅持。

優秀的指引者能給孩子帶來深刻的影響,給孩子提供智慧和力量,激勵孩子前進。

“半大小子,氣死老子”,教育好12-18歲的男孩,父母請一定做好3件事

來源:視覺中國

“半大小子,氣死老子”,教育好12-18歲的男孩,父母請一定做好3件事

寫在最後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說:

“青春期總會結束。如果你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很親密,孩子還會在成年之後重新回到你身邊,而你會對他産生很大的影響。

但是,如果你總是批評他、反駁他、要求他,親子關系就破壞了,當他成年後,你就很難再對他有影響了。”

青春期是一個正在建設的工程,充滿挑戰與未知,也蘊藏着無限的可能性。

同時,這也給父母的養育方式帶來嚴峻的考驗。

優秀的父母,總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給自己充電、擴容,用愛與陪伴給孩子穩定的支撐,用引導和得體的退出,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

願青春期男孩在人格定型的關鍵時期,在父母恰當的引領下,成長為真正的男子漢!

“半大小子,氣死老子”,教育好12-18歲的男孩,父母請一定做好3件事

來源:視覺中國

“半大小子,氣死老子”,教育好12-18歲的男孩,父母請一定做好3件事

作者:紫蓮海燕;來源:微信公衆号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