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月旦評”為何能讓“贅閹遺醜”少年曹操一夜之間揚名天下?

作者:名将英雄兩千年

隐秘的三國(3)

主筆:閑樂生朱晖

曹操少時就有一副潑天大膽,這副大膽在亂世中最能發揮作用。當然,在亂世到來之前,這也是一個惹事兒的定時炸彈。

據東晉孫盛《異同雜錄》記載,曹操膽大包天,不僅敢私闖民宅搶新娘,還敢莫名其妙闖官宅!這官宅還不是普通官宅,而是漢靈帝聲稱“張常侍是我父”的大宦官張讓的官宅!

“月旦評”為何能讓“贅閹遺醜”少年曹操一夜之間揚名天下?

張讓,漢末十常侍之首,靈帝嘗言:“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可見其權勢之大。一介閹人,為何如此當道呢?其實還是他們的敵人士族、外戚造成的。我們知道,東漢是豪族政權,其外戚一般都是當年與劉秀一同打天下的大姓豪族,其家族勢力很強,皇帝稍有不夠強勢,就很容易被他們架空。漢和帝以後,東漢皇帝更是常常少年夭折,其皇權就更加無法順利行使了,這不是劉秀的後代有啥遺傳病,而是外戚借太後之手特意挑選了年幼孱弱之皇族子弟來繼承大寶,是以皇帝成人後,往往引入宦官集團來幫助自己,但卻引來外戚與士族更大的仇視與反撲,結果不但沒能鞏固皇權,反而加大了皇權與外朝的離心力。于是皇帝幹脆放飛自我,更加重用宦官,如漢和帝給宦官封侯,漢順帝更給了宦官以其養子繼承爵位以及舉薦官員的權利,如此,皇權便得以借助宦官養子與門生的勢力擴充到外朝與郡縣,以此控制地方上的人事權與财政權。這下學閥士族們當然不樂意了,咱們混了多少年才得以“得君行道”,這幫臭太監泥腿子暴發戶卻上來就要搶編制争經費奪地盤,這哪行啊?于是“朝野嗟怨”,雙方争鬥愈演愈烈,很多“競為貪淫”的宦官黨羽被士族地方官所捕殺,而士族也有很多人被黃門北寺獄(宦官所掌管的刑獄機構)捕殺或被禁锢了政治權利,幾乎是兩敗俱傷的結局。

看到這種局勢,小年輕曹操就突發奇想,想借助張讓這位大宦官來出個大名!

據《異同雜錄》記載,有次曹操竟一聲招呼不打闖進了張讓的府邸,随身還帶着兵器手戟。這是一種漢朝流行的短兵器,像是一根長戟的戟頭,可以在肉搏時刺砍敵人,也可以遠距離投擲,可謂一攜帶友善、威力巨大的殺人滅口之必備利器。是以人們通常認為這個故事就是《三國演義》中曹操刺殺董卓的原型故事,但我覺得曹操當時年紀還小,恐怕還幹不了這種驚天動地的大事,或許曹操隻是被袁紹等損友撺掇了來搞搞惡作劇、整整死太監,讓自己這幫黨人兄弟都開心一下;畢竟曹操的爺爺曹騰是張讓的老上級,曹操小時候看慣了張讓的奴才嘴臉,估計也不覺得這死太監有啥了不起。當然曹操還沒碰到死太監,就被一群保安擋住了,曹操不慌不忙,隻把手戟舞了個天花亂墜,且戰且退,從卧室打到廳堂,從廳堂殺到院牆,然後一聲大笑,飛身翻牆而去。看來曹操功夫還不錯。

“月旦評”為何能讓“贅閹遺醜”少年曹操一夜之間揚名天下?

此事之具體原委姑且不論。但這樣惹是生非下去,怎能不遭來殺身大禍?終于有一次,曹操不知又犯了什麼事情,回鄉時被另一位權閹子弟、以酷吏聞名的沛相王吉(十常侍王甫之子)捉拿歸案,準備将其繩之以法。這位王吉可是個變态的狠人,生平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殺犯人,每次殺完人,還要把屍體放在車上,拉到各縣巡回示衆,夏天屍體半路腐爛分解,就用繩子把骨頭串起來,一定要把一郡都遊完為止。見者無不駭然。王吉在任五年,一年比一年殺得多,到最後已殺了一萬多人。眼看曹操也要死翹翹,他的好兄弟夏侯淵站了出來。

夏侯淵,字妙才,為人極講義氣,有次兖州、豫州那一帶鬧饑荒,夏侯淵家裡子女多,但他竟然棄其幼子,而養活了亡弟留下來的女兒(此女後被張飛搶去做了壓寨夫人,并最後成了蜀後主劉禅的嶽母)。

是以,曹操有難,夏侯淵二話不說,站出來替曹操頂了罪。曹操脫身後趕緊發動父親曹嵩的關系,又求人又花錢,總算将夏侯淵給弄了出來。

“月旦評”為何能讓“贅閹遺醜”少年曹操一夜之間揚名天下?

對于曹操而言,生活就是一出大戲,不在劇集有多長,而在情節有多精彩。波瀾萬丈的人生,才能使人感到生存的意義。是以要玩兒就玩兒大的,那種磨磨唧唧的小團圓小歡喜,隻不過是虛度了青青歲月,沒高潮,沒低潮,一汪死水。于是随着曹操年歲漸長,他不再滿足于從前那些小打小鬧了,畢竟,生活在黨人領袖袁紹的陰影下可不是什麼好感受,再加上他儒學成績一般,家世也不光彩,是以在“奔走之友”中混得很一般,幾乎就是個跟班小弟的角色,是以史書上說他“世人未之奇也”。曹操後來也評價當時自己“本非岩穴知名之士”(《讓縣自明本志令》)。

但曹操當然不甘心,既然要玩兒大的,那就要做大官,做大事,成大業,轟轟烈烈一生,讓全天下都知道曹操這個名字!

于是仿佛一夜之間,曹操變了,從一個不良少年開始收心讀書,晝則讀古學,夜則思經傳,博覽群書,手不釋卷,專心提升自己的小宇宙。不過,他對儒家經典仍然不太感興趣,隻因喜歡作詩,是以才對《詩經》《樂府》頗有些研究。雖然,在東漢時代,經學素養才是一個人仕途的關鍵,但曹操清醒的認識到亂世将要來臨,是以當時他最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了武策兵法上。

而曹操做事情還真有心思,對于兵學,他可不是讀讀而已,而是極盡研究,編纂了大堆軍事著作,其中有抄集各家兵法的《兵書接要》,還有專門給《孫子兵法》中精華十三篇做的注《孫子略解》(注1)。這些著作奠定了曹操大軍事家的曆史地位。尤其是《孫子略解》,在諸多兵書中地位卓然,為《孫子十家注》(指曹操、李荃、杜牧、陳皞、賈林、孟氏、梅堯臣、王皙、何延錫、張預十家)中第一注,也是最好的注。

“月旦評”為何能讓“贅閹遺醜”少年曹操一夜之間揚名天下?

曹操有天才,也有實踐,他是孫武之後最偉大的軍事理論家,也是孫武最偉大的隔代知己與傳人。可以說《孫子兵法》與曹操《孫子略解》之間的關系,差不多就相當于《春秋》與《左傳》之間的關系;《孫子兵法》之是以能在後世産生如此大的影響力,與曹操的獨特貢獻是分不開的。曹操正是孫武軍事思想研究的奠基者和開拓者。

遊泳、打獵、交遊、國術、曆史、音律、書法、詩賦、兵法……這麼多的愛好,這麼多的本領,曹操真是官二代中的戰鬥機,隻可惜東漢是個家世背書的時代,宦官名聲太臭了,是以即便曹操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識廣度,且經常出外交遊,像一個勤奮的營銷員,到處推銷自己,但還總被人瞧不起,甚至鄙視,曹操郁悶。

據《世說新語》記載,曹操當時很想跟南陽名士宗世林交朋友,多次登門造訪,奈何宗府總是賓客盈門,曹操連句話也搭不上。左等右等,曹操趁宗士林起身如廁時瞅準機會跟上前去,抓住人家的手就想套近乎(捉手請交),結果卻被宗世林無情的給拒絕了(拒而不納)。為啥會這樣呢?原來,據劉孝标注引《楚國先賢傳》載,宗世林這個人,“修德雅正,确然不群,征聘不就,聞德而至者如林”,是個有道德潔癖的清流大佬,他自然不肯跟曹操這個宦官子弟“同流合污”,是以就算後來曹操官至司空,總攬了朝政大權,宗世林仍然不願跟他交往,并表示“松柏之志猶存。”曹操父子聽了,反而更尊敬他,曹丕兄弟每次登門拜訪,都跪拜在他坐榻下,行晚輩禮。魏晉時期的風氣,大概便是如此,這不僅是個拼爹的時代,還是一個沽名釣譽的時代;有名望,就能為天下所重,高官顯爵,成就一番大事;沒有名望,什麼都是零。

當然,曹操也可以借助高幹子弟的特權在體制内直升官場,他爹曹嵩就是這麼走過來的,但曹操偏偏不想走這條最好走的路,他還是想通過“察舉制”的正道由名士走上仕途,否則他即便像父親那樣做上了省部級的高官,得展抱負,也一樣會被天下士人看不起,窩囊一輩子。

但這對臭名遠揚的宦官子弟來說太難了,怎麼辦呢?曹操覺得自己應該找個專業人士來指點一下自己,于是他去拜訪了一位比他有名望百倍的人,橋玄。

橋玄,字公組,這可是個一等一的清官、名将。桓帝末時為度遼将軍,保境安民,多次擊敗鮮卑、南匈奴、高句麗侵擾。之後仕途順利,一路做到三公之一的太尉,竟依然“家貧乏産業”,與後來拿一億錢買太尉的曹嵩成鮮明對比。

橋玄此時,正因皇帝任用貪官而對國家前途喪失信心,于是稱病辭官,隻留個“光祿大夫”的虛職在朝廷,但這反而使他在世人中收獲了更大的名望。

而現在,曹操這個宦官與貪官之後,卻偏偏站在了這個清廉名臣的面前,暢聊天下大事,并問他對自己看法如何。

按常理,橋玄沒啥好說的,嗤之以鼻就夠了。可他竟然這樣說:“天下将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果然是老同志老上司,有水準有眼光。

“月旦評”為何能讓“贅閹遺醜”少年曹操一夜之間揚名天下?

被鄙視慣了的曹操,萬沒想到這德高望重的喬玄竟然這麼看得起自己,不由一愣,忙自謙道:“晚生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内人之所見凡愚,平生之志,不過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知之而已。又何德何能,可安天下也?橋公謬贊了。”

橋玄卻不是在拍馬屁,他連皇帝都敢頂撞,又何必拍一個二十歲小孩的馬屁,他其實非常誠懇:“非也非也。吾見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之見識、膽略皆遠超于吾。君善自持。吾老矣!願以妻子為托。”橋玄崇尚法家,精治法令,且是當時東漢朝廷少有的名将,他對曹操所注的《孫子兵法》及其法家思想都是深深折服的,他知道天下将亂,是以想把妻兒托付給這未來的軍政奇才,這才是真正的慧眼如炬啊。

當然,堂堂三公,當世名将,竟要将妻兒托付給一個無官無職的浪蕩小青年,這也太驚世駭俗了,曹操一時被震的說不出話來;橋玄卻不以為意,還開玩笑道:“吾殂沒之後,路有徑由,鬥酒隻雞,過而相祭,車過三步,腹痛無怨哦。”說完大笑起來。

而性格爽朗的曹操,此時卻不由流下淚來:“操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頑質,見納君子。增榮益觀,皆由獎勖。士死知己,懷此無忘……”日後曹操得掌朝政,有次路過橋玄之墓,便以太牢之禮祭之(即豬牛羊三牲,為諸侯之禮),何止鬥酒隻雞。其真摯情誼,令人遙想。

而橋玄見曹操竟哭了,一時也很感動,這等忘年知己,我要助他一臂之力,于是道:“君未有名,可去見汝南許子将,老夫願代寫薦書。”

“多謝!”曹操躬身道謝。就再去汝南郡見見這個許子将(名許劭,字子将)吧。如果說橋玄袁紹這些人是明星,那麼許子将就是一個造星者,按現在的話說有點像“網絡推手”。有了他的“轉發”,曹操才可以把自己身價百倍的“營銷”出去。

“月旦評”為何能讓“贅閹遺醜”少年曹操一夜之間揚名天下?

這就是東漢末年一個獨特的政治現象了,随着黨锢的實施,用于走進仕途的五經章句之學日漸沒落,于是“章句漸疏,多以浮華相尚”,大家都開始用詭奇華麗的言辭來品論人物,批評時政,這在當時被稱為“清議”(注2)。正如範晔在《後漢書》中所言:“逮桓、靈之間,主荒政缪,國命委于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政。”也就是說,從此以後,一位士大夫的聲望與品行,再不是由他的官位或者皇帝是否信重決定的,而是取決于他是否能得到“清議”的肯定。獲得“清流”評價的官員,就是要比“濁流”官員要高人一等(注3)。據說在漢桓帝時期,連黃河都好幾次變清了,于是士人們都高唱着“黃河清,聖人生”,期待着清流中的大聖人來拯救大家,拯救這個天下。

而許子将就是那個時代最有名的“清議專家”,專門負責品評一個士人的清濁水準。他和他的堂兄許靖,在每個月的初一(即“月旦”),都要公平、公正、公開的釋出一次“汝南人物論壇”之“全國士林榜中榜”,入榜的獲獎新星頓時就能得到士林的廣泛好評甚至朝廷的重用。在這個榜單中,長期位居榜首的就是颍川名士陳寔,當時在士林間還有這麼一句俗語:“甯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陳君就是陳寔,陳寔官僅太丘縣長,家居後,朝廷每三公缺,議者多歸之,而太尉楊賜、司徒陳耽也每因未登大位而身先之,常以自愧。民間學士的威望竟然超過了朝廷的刑罰與三公高官,清議的威力竟至于此!另外,據說當年袁紹自濮陽令離職回家,車馬徒衆,十分豪華,但等到準備進入汝南境内時,因害怕清議的威力,于是說:“吾輿服豈可使許子将見?”于是将賓客等打發走了,然後單車獨自回家。

總之,許氏平常啥也不幹,主要工作就是每月搞一個“月旦評”,定期更新風雲人物排行榜。後來逐鹿天下的漢末群雄有多半都入過這個神奇榜單。是以曹操心心念念,便是要争取月旦評這個權威釋出管道,以打響自己的名聲,為自己的仕途開啟一個最好的起點。

“月旦評”為何能讓“贅閹遺醜”少年曹操一夜之間揚名天下?

于是,曹操提着厚禮,站在了“著名人物評論家”許子将的面前,他有點緊張,這種感覺,就像站在全國人民面前。

“操奉橋公訓誨,特來訪君,君素善衡鑒,請看操為何如人?”

求求你,表揚我。

許子将卻不說話,冷眼而立。雖然有喬老先生的推薦,但曹操的為人和身世正是許子将所最讨厭的,是以他心中的評語并不算什麼好話,說出來怕得罪喬老爺子,瞎說一通又對不起自己的良心,不如不說。

曹操大怒,我曹操好言求教,隻圖你一句評語,你為什麼不發言?你憑什麼不發言?

許子将仍然表情淡漠,揮揮手,看來竟要逐客了。

曹操一下子跳了起來,一隻手揪住許子将的領子,另一隻手已經把腰刀拔了出來,惡狠狠道:“見好即當稱好,見歹即當言歹,徒置諸不答,汝等自命名士,鄙我曹操耶?”

許子将輕輕将他推開,面不改色,隻是冷笑:“孟德果然粗魯。我等真名士自風流,何用自命?”

曹操哈哈一笑,收了刀,轉頭就走,邊走便說道:“汝等名士,又如何?也不過三大俗、三可賤、三耍奸罷了!”徐子将眉頭一皺,忙拉住曹操,怒道:“不許走,有話說完,汝何謂三俗三賤三奸?”

曹操冷哼一聲,道:“品評人才論門第,一大俗;交遊喜趨富貴之門,二大俗;畏服尊貴之人而不自尊,三大俗也!慕虛名而不務實,一可賤;厚古薄今而誇誇其談,二可賤;攀附望族而背棄寒門,三可賤。明是不懂卻裝深沉,一耍奸;剽竊他人而為己說,二耍奸;自命名士而無真才,三耍奸也!”

“月旦評”為何能讓“贅閹遺醜”少年曹操一夜之間揚名天下?

許子将聽罷,如雷灌頂,愣了半晌,終于一聲長歎:“吾今日方知孟德也!如此,便如君所願。贈君十字: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君真可謂知己了!”曹操仰天大笑而去。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亂世将至,我的舞台就在眼前。

曹操望着滔滔東去的汝水,陶醉了,他仿佛感覺到了曆史齒輪開始在自己身上轉動,排山倒海,燃燒沸騰血脈。

不管是好名還是壞名,總之曹操終于出名了。這麼多年,“月旦評”上都是些“雅亮公正”、“忠亮高爽”之類的套話,最多搞個“王佐之才”已經很了不起了,沒想到今日,竟然評出了“英雄”、“奸賊”這樣的驚天酷評,消息傳出,東漢士林頓時沸騰。

天幹地燥,小心曹操!

“月旦評”為何能讓“贅閹遺醜”少年曹操一夜之間揚名天下?

漢靈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費盡心機獲得許子将月旦評的曹操,終于如願以償走上了察舉入仕的正途,年方二十,便被郡府舉為孝廉(注4),然後按要求去中央參加資格考試(注5),通過後便可入朝為郎,跟在皇帝身邊實習幾年,鍛煉政治經驗,然後便可外放為官。當時負責郎官外放工作的是尚書右丞司馬防(司馬懿之父),司馬防推薦曹操擔任洛陽縣北部尉。漢代的縣一般都有主管捕盜與軍事的縣尉,大縣有左、右尉二人,一般的縣有尉一人,而洛陽乃天下首縣,故有東南西北四部尉。縣尉的品秩在二百石到四百石之間,曹操這個洛陽北部尉屬于比較重要的縣尉,故秩四百石。司馬防給曹操這個職務,主要是他自己也曾做過洛陽令,對洛陽複雜的治安情況比較了解,曹操年輕霸道、果敢有為,正是擔任此職的最佳人選。

可曹操卻不滿意,他還以為自己被許子将一番酷評後早已名揚天下,這次必須争取一下,混個洛陽令幹幹,他的老大哥袁紹弱冠即為濮陽長,自己無論如何也要超過他。

于是,曹操又提着厚禮,去向司馬防求官,司馬防這年其實也不過26歲,但已是個非常圓滑的老狐狸,他内心并不想幫忙,但又怕得罪曹操的高官老爹、大司農曹嵩,于是把球提給了選部尚書梁鹄,曹操于是又屁颠屁颠跑去找梁鹄求官,結果又被梁鹄無情的拒絕了。司馬防和梁鹄其實沒有錯,洛陽令是全國首縣的縣令,掌管着天子腳下,秩千石,手下光屬員就有800多人,這麼大的官是不可能交給曹操這個毛頭小子的,就算皇帝答應,廣大官員也不答應。

多年以後,曹操權傾朝野,梁鹄與司馬防一家都成了他的手下。梁鹄也很有意思,竟然把自己捆起來,向曹操謝罪,曹操乃一笑而過,任命他為軍司馬,專門負責曹魏軍中的文書工作,原來梁鹄是個著名的書法家,這也算是人盡其才了。據說曹操常把梁鹄的書法挂在營帳中,或者釘在牆壁上,時時賞玩;後來邺城宮殿裡很多牌匾,用的也都是梁鹄的字(注6)。至于司馬防,這是河内大族,在曹魏政權中頗有影響力,是以曹操非常客氣,特意擺下酒宴,青梅煮酒,問司馬防:“孤今日可複作尉否?”

“月旦評”為何能讓“贅閹遺醜”少年曹操一夜之間揚名天下?

司馬防當時已經很老了,且曹操還算是他的門生,本應自矜身份擺出點冷臉來,不過他們一家父子畢竟都在曹魏混事兒,是以既不能跌份又不能得罪,咋辦呢?老滑頭司馬防當場回答了一句極有水準的話:“昔舉大王時,适可作尉耳。”這就叫今日之你不能否定昨日之你,我不鍛煉你,你能成長為一代魏王嗎?你得感謝我呀!曹操聽罷果然很開心,大笑之餘,不禁又想起了當年年少輕狂、年輕氣盛的北部尉往事。

注1:随着《孫子兵法》在戰國以後日漸風靡,一些門人後學對孫子思想續有記述闡釋,同時社會上也産生了一些托名孫子的兵書,人們往往将之與《孫子兵法》合編,導緻《孫子兵法》篇帙激增。西漢時官方整理的兵書目錄《七略·兵書略》,以及據此寫成的《漢書·藝文志·兵家》,稱《孫子兵法》有八十二篇之多,顯然,這裡面包含了大量後人的撰述和僞托之作。基于此,曹操“削其繁冗”,辨析還原了《孫子兵法》原本的十三篇結構。并加以簡短精當的注解。是以說曹操對《孫子兵法》的流傳起到了非常的關鍵作用。

注2:東漢末年的“清議”,魏明帝時的“浮華”,以及發展到魏晉以後的“遊談”、“清談”、“玄談”,清楚的展示了着漢晉士人集團從學者到憤青再到貴族嬉皮士的神奇轉變。

注3:東漢初年班固撰《漢書》,就列了《古今人物表》将曆史人物分成九個等級,來品評他們的高下(與西方但丁《神曲》倒是不謀而合)。清議進一步發展了人物品評模式,并将政治人物分為清流與濁流。所謂清流,即指擁有獨特人品與風格,且與宦官集團堅持劃清界限的清高士人(其實就是憑借儒家知識世代為官的old monny學閥士族);所謂濁流,即指人品平庸腐化堕落之權貴,或以讨好宦官權貴而上位的惡臭官員(其實就是錯過了士族化的時機,隻好靠金錢拉關系擠進仕途的new monny豪強)。而這一切,都是由于東漢初年過分強調儒家道德政治,而導緻了東漢末年政治體系的割裂。

注4:漢順帝時期,尚書令左雄曾提出察舉改革方案,規定士人隻有年滿四十,且在基層鍛煉十年以上,才能被察舉為孝廉,以抑制少年的躁進,并控制候選者的人數。當然左雄也給少年英才們留了一個後門——若有茂才異行,自可不拘年齒。曹操二十歲且毫無資曆就被舉為孝廉,他的家世身份與許劭的驚天酷評,應該為他助力甚多。

注5:漢代察舉本不需要考試,仍是尚書令左雄提倡改革,首創文官考試制度,規定所有孝廉在被察舉之後,都要“先詣公府,諸生試家法(經術),文吏課箋奏,副之端門,練其虛實,以觀異能,以美風俗”,該制度一經提出,便收到奇效,在陽嘉二年的考試中,僅有三十餘人得拜郎中,隻是平時的十分之一(東漢歲舉孝廉約228人),故至漢沖帝永熹年間,朝廷“察選清平,多得其人”。五胡亂華之後,因國家“往遭寇亂,學校久替”,文官考試制度漸被廢除(《晉書·甘卓傳》),但隋唐時又被重新提出,并逐漸完善成為著名的科舉制度。後此制度被英國東印度公司效仿而以此任用職員,并影響及于歐美政府,成為西方近代文官考試制度之淵薮。

注6:載于西晉衛恒《四體書勢序》。當然,曹操自己也是個書法家。不過按照南梁庾肩吾《書品》,曹操屬于書法家中第五品(中之中),梁鹄卻屬于第三品(上之下),還是梁鹄水準更高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