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芭蕉葉做的龍,你見過嗎?

金龍昂首迎春歸,瑞氣盈庭萬象新。南甯的舞龍文化别具一格,具有濃郁民族色彩。

青秀區芭蕉香火龍

芭蕉葉做的龍,你見過嗎?

青秀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芭蕉香火龍舞(資料圖檔)

劉增璇 攝

壯族芭蕉香火龍是壯族傳統民俗,主要流傳于南甯市的青秀區、邕甯區、興甯區、良慶區,以及欽州市等地,其中尤以南甯市青秀區長塘鎮的壯族芭蕉香火龍習俗最具代表性。

青秀區芭蕉香火龍舞它源自壯族師公舞,以師公麒麟舞步、九罡舞步為表現形式,其舞蹈動律優美,舞蹈語彙豐富,動作節奏鮮明,後演變為一種獨特的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

芭蕉香火龍最初制作比較簡單,整條龍隻是一根芭蕉杆,龍頭是芭蕉根,龍尾是芭蕉葉,再插上香火而成。後來芭蕉龍逐漸發展為九節龍,取龍飛九天之意。每節以竹子編織,再用芭蕉繩捆紮,将之連成一體,再飾上芭蕉殼,紮上芭蕉葉,在龍頭、龍身上密插點燃的香火——這就成了新穎别緻熠熠生輝的芭蕉龍。

在舞龍活動開始前要舉行設壇請聖儀式,由師公用珠砂點龍睛開光。之後,師公帶上祭品等到邕江邊舉行迎龍儀式。開光之後開始舞龍,挨家挨戶巡遊祈福。

壯族芭蕉香火龍舞龍的主要程式有醒龍、納禮、龍巡、播雨、除害、撒福、交合、舞樂、謝龍等,表達人們對龍的感激,祈請神龍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除了每年農曆的正月外,壯族芭蕉香火龍也在壯族二月二龍擡頭節、三月三歌節等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進而構成了一個獨特的壯族芭蕉香火龍文化活動空間。

2010年,壯族芭蕉香火龍舞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名錄。2012年,青秀區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芭蕉香火龍之鄉”。

那馬龍獅

芭蕉葉做的龍,你見過嗎?

威風凜凜的龍獅

龍獅指龍和獅子。獅子,在中華各族人民心目中為瑞獸,象征着吉祥如意,進而在舞獅活動中它被賦予為群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功能,帶給人們美好的意願。“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古人認為,龍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地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為天,谷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是以龍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也自然被古人奉為“神物”“吉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

那馬獅表演時,鑼鼓擂響,舞獅人先打一陣南拳,稱為“開樁”,然後由兩人扮演一頭獅子耍舞,另一人頭戴笑面“大頭佛”,手執大葵扇引獅登場。舞獅人動作多以南拳馬步為主,獅子動作有“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飲水”、“獅子吐球”、“踩梅花樁”等。

那馬的龍,從龍頭至龍尾長18米,共需10人舞龍。舞龍有九套十式,龍舞動時融入國術的功架,翻身舞蹈,剛勁雄健,全舞分為九套十式,即入場式、彩龍戲球、開架式、首尾穿躍、首尾潛跳、左右翻肚、單雙翻肚、總體翻肚、退跳誘龍等,舞龍過程令人眼花缭亂,非常壯觀。

自從有了那馬龍獅舞,這裡一年四季鑼鼓聲不斷,逢年過節,龍獅隊便上街采青、巡演,那馬龍獅舞遂成為民間不可或缺的喜慶活動之一。延至今日,那馬龍獅舞雖曆經三百多年,但因其寄托着人們的美好願望,蘊蓄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強身健體的功能,早已經深植于民間,大受歡迎,在新的曆史時期迸發出勃勃生機。

芭蕉葉做的龍,你見過嗎?

那馬龍獅登上南甯國際民歌藝術節“綠城歌台”

芭蕉葉做的龍,你見過嗎?

女子舞龍隊

那馬龍獅是廣西壯族地區的優秀民間傳統文化,是古老壯族地區壯族民間文化的遺存。那馬龍獅融入歡慶與豐收,平安與吉祥,對其進行發掘、搶救和保護,對了解當地的民族節慶文化和社會生活,豐富群衆的精神文化生活都将具有重要的意義。

芭蕉葉做的龍,你見過嗎?
芭蕉葉做的龍,你見過嗎?

●2023交卷!南甯文旅十大亮點工作,請您查收→● 龍年遊“龍”景,邀“甯”來邕行運一條龍!龍行龘龘玩耍地來啦!● 走在南甯「最美沿海公路」,看到的風景到底有多絕?● 粉粉粉粉粉......我期待的不是雪,而是與你一起賞櫻的冬季!是時候來南甯看櫻花了→●南甯這裡藏着“世外桃源”!觀山景、森呼吸......感受向往的慢生活● 好 gǐng 哦!今天,這裡超熱鬧!原來是南甯憑實力“圈粉”啊!

資訊來源:南甯博物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用于公益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

聯系小編微信:nntvdswl(添加請注明來意)

溫馨提示

【在看】這樣每次推送文章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您的訂閱清單裡,感謝大家的支援!

芭蕉葉做的龍,你見過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