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芭蕉閑聽雨,道是有愁又無愁
屋外下了一整夜的大雨。早上醒來,植物和天空都被雨水洗刷一新,天是湛藍藍的藍,葉是綠油油的綠。
如此清新喜人,一切皆是夏天的可愛模樣。那片綠油油的綠中,最紮眼的便是那一把把的綠色大傘—芭蕉樹。
芭蕉在我們南方是一種普通至極的植物,不名貴、好養活,生長也快,高可達三、四米。
芭蕉葉寬大厚實,綠得洋洋灑灑,影影綽綽中,透出無限清幽。是夏天遮陽納涼的好去處。
芭蕉說不出有什麼優點,開的花不算好看,果實也很一般。可古往今來偏偏就有那麼多人,格外愛它。将它種在窗前,畫在畫裡,寫在詩裡……
初夏,芭蕉半展或不展,在詩人筆下是: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仲夏,芭蕉葉大開,在詩人筆下是:“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餘情”
而芭蕉最妙的緣分,便是遇見一場雨,一場夜雨。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
夏天的雨,落在别處,落在我們普通人的身上,是淅淅瀝瀝、滴滴答答的雨聲,或是轟隆隆、嘩啦啦的大雨。
但落在芭蕉上,落在古代文人的身上,是思念之苦,是苦愁與寂寥,是羁旅之愁,是時光流逝的惆怅。
1
《臨江仙·點滴芭蕉心欲碎》
清 納蘭性德
點滴芭蕉心欲碎,聲聲催憶當初。
欲眠還展舊時書。
鴛鴦小字,猶記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亂,重看一半模糊。
幽窗冷雨一燈孤。
料應情盡,還道有情無?
窗外雨滴落在芭蕉上,将詩人拉進了回憶的漩渦。憶往昔,心痛的仿佛就要碎了一般。
臨睡前,重翻舊書信,看着妻子以前寫的鴛鴦二字,那是雖然寫的不夠熟練,但那書箋上卻裝載着滿滿的甜蜜和愛意。
一張舊書信還未看完,淚水就已經模糊了雙眼。在這個冰冷的雨夜,幽暗的窗前,我點着一盞孤燈。
原以為情緣已盡,可誰又道的清究竟是情盡還是未盡呢?如情已盡,面對一頁箋紙,又怎會痛徹心扉,淚眼模糊了雙眼呢?
雨打芭蕉,聲聲惹人愁。全篇将詩人的哀愁,和對妻子的懷念之情,表達的淋漓盡緻。
往日有多快樂,現在就有多痛苦。或許詞人他甯願,那是一場夢,哪怕一夢千年。
2
《長相思·雨》
宋 萬俟詠(mò qí yǒng)
一聲聲,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裡燈。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
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
這又是一場芭蕉雨帶來的愁思慘案。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
夜晚詞人聽着雨打芭蕉,孤燈照人難入夢,觸景生情,平生心事百感交集,恨難平。
這可恨的雨呀,不管“愁人”喜聽也罷,不喜聽也罷,它是不管的,隻是下個不停。
一聲聲,一更更,空階滴到明。可見失眠者,是一夜都沒有合眼,聽了一晚上的雨聲。
大概就是因為這下個不停的芭蕉雨,寂寞孤苦之感也如影随形,讓長夜變得更加難熬。
語雖淡,情卻苦。
3
《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
宋 李清照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
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馀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
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不知是誰在窗前種下的芭蕉樹,一片綠蔭,遮擋了整個小院。葉片和不斷伸展的卷心葉互相依戀,一張張,一面面,遮蔽了庭院。
也喚起了詞人心中的萬千愁緒。滿懷愁苦,輾轉反側,無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時分,下起了雨。
雨聲淅淅瀝瀝,滴滴答答,響個不停。不停地敲打着我的心扉。生在北方長在北方的我,怎能聽得慣?
這首詞是李清照,在丈夫趙明誠死後,南渡時所作。夜晚,雨打芭蕉,思緒飄向了遠方。
她想起了失去的家園,死去的丈夫。想到如今這動蕩不安的時局,想到不知何時才能“相将過淮水”,更加無法入睡。
遂披衣起床,寫下了這首詞。漂泊異鄉的她,倍感孤獨愁悶。
内心恰似芭蕉葉一般,一層層的卷起,又伸展開來。心底的凄涼愁苦,才下眉頭又上心頭,讓人百感交集,隻能獨抱愁曉到天明。
忍不住,吐槽這些文人,總把自己的寂寥、苦愁投射到芭蕉和植物身上。人家才不愁呢?
芭蕉遇見雨時,一定是快樂的。因為那是酷熱的夏日裡,最涼爽也最動聽的聲音。
夏日雨夜,夜闌卧聽風吹雨,雨打芭蕉,也别有一番風味。即使沒有牽腸挂肚之事,也會使人無端地生出一些離愁别緒來。
不過像我這種沒心沒肺、挨枕即睡的人,愁緒隻怕是有些,為賦新詞強說愁了。
也許閑愁也是有幾分的,畢竟流光容易把人抛邊,紅了櫻頭,綠了芭蕉。
生活也讓我們明白,大多人之是以多憂愁多煩悶,不是因為他不夠堅強,實在是有太多無法,與常人道的各種苦難坎坷,内心飽受折磨。
墨客們還能借助這芭蕉,這月亮,這夕陽,傾吐出來。但大多數的普通人呢?
萬千愁,無人說,萬千苦,無人渡。我們都很平凡,渡己尚不易,哪有餘力對别人伸出援手呢?
但我們也還是可以,多體諒他人的不易,多用愛去傾聽,多散發一些,力所能及的溫暖,成為溫柔的人,你也會被世界溫柔以待。
來源:公衆号詩詞漫時光
圖文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小編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