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學勤:關于楚滅越的年代,戰國史争論已久

作者:古籍
李學勤:關于楚滅越的年代,戰國史争論已久

近年考古研究有兩個問題牽涉到楚滅越的年代,使戰國史上這一争論已久的課題重新受到學術界的注意。

一個問題是楚國範圍内越王劍的屢次發現。早在30年代末,湖南長沙就出過越王劍[1],後來在湖北江陵、河南淮陽等地又陸續發現多柄[2]。特别是江陵望山一号墓所出越王勾踐劍,珍貴逾常。不少學者認為這麼多越王兵器在楚墓中出現,應為越國被楚吞滅的結果。是以,楚滅越的年代可作為估計這些墓葬時代的上限。

另一個問題是河北平山的中山王墓。其一号墓出土中山王鼎,銘文間一段,釋者多讀為:“昔者吳人并粵(越),粵人修教備保,五年覆吳,克并之至于今。”看來作鼎銘時越國仍保有吳國故地,未被楚國吞滅,進而楚滅越的年代成為鼎的時代的下限,與中山王墓的年代也有了密切關系。

這兩個問題對東周考古以及曆史文化的探讨都很重要,是以我們必須把楚滅越的年代弄清楚。

楚滅越的年代,目前流行的說法是公元前306年,也就是楚懷王二十三年。此說出于清代學者黃以周[3],為随後很多著作所采用。我在考釋中山青銅器時,也用過此說[4]。不久以前,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轉來讀者信件,問及此年代的依據,仔細考核史籍,始知這一說法尚可商榷。

越國曆史上最有名的君主是勾踐。勾踐以下的世系,《史記•越世家》和古本《竹書紀年》有異,《史記索隐》已作比較。陳夢家先生曾引《越絕書》等,加以詳細讨論[5]。他據《紀年》推定越君世系年代,和範祥雍氏所排相似[6]。

據現在能見到的材料,《紀年》最後一個越王名是無颛。《史記索隐》指出無颛下一代是無彊,《越世家》所記越史大事即到無僵為止。

《越世家》雲:“王無彊時,越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争疆,當楚威王之時。越北伐齊,齊威王使人說越王曰:……(中略)于是越遂釋齊而伐楚。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争立,或為王,或為君,濱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索隐》雲:“《紀年》粵(越)子無颛薨後十年,楚伐徐州,無楚敗越殺無彊之語,是無彊為無颛之後,《紀年》不得錄也。”可知《紀年》失記此事。

《世家》叙述楚威王敗越,事件因果是完整的。越王無彊本來同時與齊、楚為敵,後來在伐齊時受齊使遊說,釋齊伐楚,結局被楚所敗。楚威王不僅奪取越國大部領土,又進而破齊于徐州,報複了對齊國嗾越攻楚的怨恨。

清人梁玉繩對《世家》的記載提出一點疑問,他說楚威王和齊威王不同時,當改作齊宣王[7]。梁氏是沿襲了《史記•六國年表》的誤排。經過用《紀年》等書校正,兩個威王剛好是同時的人[68]。

楚破齊于徐州,是戰國史上一個重要關目。《越世家》集解引徐廣說這件事是在周顯王四十六年,是不對的。《六國年表》記楚圍齊于徐州,是在周顯王三十六年,并非四十六年[9]。

這件事還見于《戰國策•齊策一》“楚威王戰勝于徐州”章,以及《魏策一》、《秦策四》,據策文推求,也合于顯王三十六年,即公元前333年[10]。楚敗越也就在這一年。

《越世家》索隐曆引勾踐以下越王在位年數,範祥雍依之推排,将楚伐徐州列于周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45年,這與《世家》和《戰國策》不合,大概是《紀年》的越王年數有誤差。

今本《紀年》沒有采入無颛死後十年楚伐徐州的話,而說周顯王“三十六年,楚圍齊于徐州,遂伐於越,殺無彊”,當即有鑒于此。

既然《越世家》記述明确,為什麼黃以周等學者又提出不同見解呢?原來,《史記•楚世家》記有昭睢的一段話,其中講到:“王雖東取地于越,不足以刷恥。”其年代,南宋呂祖謙等考定為楚懷王二十三年。同時,《戰國策•楚策一》“楚王問于範環”章雲:“且王嘗用(邵)滑于越,而納句章昧之難,越亂,故楚南察濑胡而野江東。”鮑本也系之于懷王二十三年。這章策文又見《韓非子•内儲說下》及《史記•甘茂列傳》[11],前者有“五年而能亡越”之語,後者于策文“野江東”作“郡江東”。此外,古本《紀年》魏襄王七年“四月,越王使公師隅來獻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萬、犀角象齒焉”,時為楚懷王十七年[12]。由此可見,楚懷王十七年時仍有越王存在,到懷王二十三年“亡越”而“郡江東”,即公元前306年。黃以周等學者的考證是正确的,對了解楚、越兩國關系極有裨益。我們要指出的是,楚懷王“亡越”和《越世家》所載楚威王敗越是兩件事,不能混為一談,更不能因而否定楚威王敗越的史實。《越世家》沒有說過楚威王滅越,而隻是說“大敗越”。楚并未占領越國整個土地,隻是取吳國故地,以至浙江。當時越國并未滅亡,無彊死後尚有後裔稱王稱君,退居于江南海上。無彊以下的世系,見于《越絕書•記地傳》:“不揚子無彊時霸,伐楚,威王滅無彊。無彊子之侯竊自立為君長。之侯子尊時君長。尊子親,失衆,楚伐之,走南山。”之侯之名見《越世家》,列在無彊之前,《越絕書》恐有錯訛。《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則作玉,可能更為可信。上引《越絕書》說楚威王滅無彊,《漢書•古今人表》也稱越王無彊“為楚所滅”[13]。這是由于無彊被殺,越國随之破散,族子争立,不再能作為諸侯國在政局中起作用。古人論史,認為越國實際已滅。東周時期所說諸侯之“滅”,不少類似的例子。這樣我們不難看出,楚威王敗越和後來楚懷王亡越,兩事并不沖突。懷王乘越國内亂,進一步取得土地,并在江東設郡,以鞏固楚人的統治。到無彊曾孫親時,被楚所伐,竟不得不遁入南山。合觀這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到楚國向東南擴充的過程。古書雖然一再講到楚威王滅越,楚懷王亡越,但嚴格說來,越始終未被楚完全吞滅,越君的系統在先秦從未斷絕。《史記•越世家》在講完無彊事迹之後說:“後七世,至閩君搖,佐諸侯平秦。漢高帝複以搖為越王,以奉越後,東越、閩君皆其後也。”這一記載還不夠詳盡準确。《漢書•高帝紀》載漢高祖六年诏雲:“故粵(越)王亡諸世奉粵祀,秦侵奪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諸侯伐秦,亡諸身帥閩中兵以佐滅秦,項羽廢而弗立,今以為閩粵王,王閩中地,勿使失職。”同書《兩粵傳》雲:“閩粵王無諸及粵東海王搖,其先皆粵王勾踐之後也,姓驺氏。秦并天下,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及諸侯畔秦,無諸、搖率粵歸番陽令吳芮,所謂番君者也,從諸侯滅秦。當是時項羽主命,不王也,以故不佐楚。漢擊項籍,無諸、搖帥粵人佐漢。漢五年(應為六年),複立無諸為閩粵王,王閩中故地,都冶。孝惠三年,舉高帝時粵功,曰:閩君搖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搖為東海王,都東瓯,世号曰東瓯王。”從這些記述可知,無諸是戰國末最後一代越王,原已退居閩中,秦統一時被廢,到漢高祖六年又立為閩粵王,仍王故地,都于冶(注雲:“即侯官縣是也”)。另一越王後人閩君搖,則于惠帝三年立為東海王,都于東瓯(即今浙江永嘉[14])。漢代的閩粵、東瓯已不能再算作越國。是以,按照《越絕書》、《古今人表》之說,可以講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業已滅越,而就越世系而言,應當說直到秦吞并關東,無諸被廢時,越國才真正滅亡。

下面讓我們回到本文開頭提到的兩個考古研究方面的問題。我們曾讨論過,江陵望山一号墓年代在楚宣王、威王之間,而與該墓接近的江陵天星觀一号墓約在公元前340年前後[15]。據此,望山一号墓有可能晚于威王敗越,墓中的勾踐劍可能是伐越的戰利品。當然,古器物的轉移有多種多樣的原因,戰獲隻是一種可能性。平山的中山王鼎,從各方面考察,應作于公元前309或308年[16],上距楚威王滅越已二十多年,吳地早為楚國所有。現在看來,在“克并之至于今”斷句是不對的。張政烺先生提出當在“克并之”斷讀,他說:“至于今猶言現在,'至于今爾'即'今爾',《尚書》常見,亦言'今汝'。”[17]按《尚書》有三篇用“至于今”:《微子》:“殷遂喪越至于今”。《酒诰》:“故我至于今克受殷之命。”《君庾》:“我式克至于今日休。”“至于今”意思不是直到如今,而是今。上舉第一例,“至于今”在句尾,看其上文,仍是今,而中山王鼎銘如讀作“克并之至于今”,當今講就于事理不通了。這說明“至于今”必須連下讀。銘文隻是以越國史事為例,沒有越到當時還據有吳國故土的涵義。戰國時期的年代問題,前人作了許多考證,貢獻很大,然而細加推求,還有不少地方需要讨論,特别是須參照新的考古發現來研究。在已有成果基礎上更進一步,是我們理當承擔的責任。

注釋

[1]商承祚:《長沙古物聞見記》。

[2]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第十二章。

[3] 黃以周:《史越世家補并辨》,收入《做季雜著》。參看楊寬《戰國史》1980年版第330、595頁。

[4] 李學勤、李零:《平山三器與中山國史的若幹問題》,《考古學報》1979年第2期。

[5] 陳夢家:《六國紀年》。

[6] 範祥雍:《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附篇《戰國年表》。

[7] 梁玉繩:《史記志疑》卷二十二。

[8] 楊寬:《戰國史》附錄三《戰國大事年表》。

[9] 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

[10] 缪文遠:《戰國策考辨》卷八、卷十四。

[11]同上卷十四。

[12]楊寬:《戰國史》第596頁。

[13] 梁玉繩:《人表考》卷八。

[14] 王先謙:《漢書補注》九十五。

[15] 同[2]第十章。

[16] 同[4]。

[17] 張政烺:《中山王磐壺及鼎銘考釋》,《古文字研究》第1輯。原載《江漢論壇》198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