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学勤:关于楚灭越的年代,战国史争论已久

作者:古籍
李学勤:关于楚灭越的年代,战国史争论已久

近年考古研究有两个问题牵涉到楚灭越的年代,使战国史上这一争论已久的课题重新受到学术界的注意。

一个问题是楚国范围内越王剑的屡次发现。早在30年代末,湖南长沙就出过越王剑[1],后来在湖北江陵、河南淮阳等地又陆续发现多柄[2]。特别是江陵望山一号墓所出越王勾践剑,珍贵逾常。不少学者认为这么多越王兵器在楚墓中出现,应为越国被楚吞灭的结果。因此,楚灭越的年代可作为估计这些墓葬时代的上限。

另一个问题是河北平山的中山王墓。其一号墓出土中山王鼎,铭文间一段,释者多读为:“昔者吴人并粤(越),粤人修教备保,五年覆吴,克并之至于今。”看来作鼎铭时越国仍保有吴国故地,未被楚国吞灭,从而楚灭越的年代成为鼎的时代的下限,与中山王墓的年代也有了密切关系。

这两个问题对东周考古以及历史文化的探讨都很重要,所以我们必须把楚灭越的年代弄清楚。

楚灭越的年代,目前流行的说法是公元前306年,也就是楚怀王二十三年。此说出于清代学者黄以周[3],为随后很多著作所采用。我在考释中山青铜器时,也用过此说[4]。不久以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转来读者信件,问及此年代的依据,仔细考核史籍,始知这一说法尚可商榷。

越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君主是勾践。勾践以下的世系,《史记•越世家》和古本《竹书纪年》有异,《史记索隐》已作比较。陈梦家先生曾引《越绝书》等,加以详细讨论[5]。他据《纪年》推定越君世系年代,和范祥雍氏所排相似[6]。

据现在能见到的材料,《纪年》最后一个越王名是无颛。《史记索隐》指出无颛下一代是无彊,《越世家》所记越史大事即到无僵为止。

《越世家》云:“王无彊时,越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疆,当楚威王之时。越北伐齐,齐威王使人说越王曰:……(中略)于是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索隐》云:“《纪年》粤(越)子无颛薨后十年,楚伐徐州,无楚败越杀无彊之语,是无彊为无颛之后,《纪年》不得录也。”可知《纪年》失记此事。

《世家》叙述楚威王败越,事件因果是完整的。越王无彊本来同时与齐、楚为敌,后来在伐齐时受齐使游说,释齐伐楚,结局被楚所败。楚威王不仅夺取越国大部领土,又进而破齐于徐州,报复了对齐国嗾越攻楚的怨恨。

清人梁玉绳对《世家》的记载提出一点疑问,他说楚威王和齐威王不同时,当改作齐宣王[7]。梁氏是沿袭了《史记•六国年表》的误排。经过用《纪年》等书校正,两个威王刚好是同时的人[68]。

楚破齐于徐州,是战国史上一个重要关目。《越世家》集解引徐广说这件事是在周显王四十六年,是不对的。《六国年表》记楚围齐于徐州,是在周显王三十六年,并非四十六年[9]。

这件事还见于《战国策•齐策一》“楚威王战胜于徐州”章,以及《魏策一》、《秦策四》,据策文推求,也合于显王三十六年,即公元前333年[10]。楚败越也就在这一年。

《越世家》索隐历引勾践以下越王在位年数,范祥雍依之推排,将楚伐徐州列于周显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45年,这与《世家》和《战国策》不合,大概是《纪年》的越王年数有误差。

今本《纪年》没有采入无颛死后十年楚伐徐州的话,而说周显王“三十六年,楚围齐于徐州,遂伐於越,杀无彊”,当即有鉴于此。

既然《越世家》记述明确,为什么黄以周等学者又提出不同见解呢?原来,《史记•楚世家》记有昭睢的一段话,其中讲到:“王虽东取地于越,不足以刷耻。”其年代,南宋吕祖谦等考定为楚怀王二十三年。同时,《战国策•楚策一》“楚王问于范环”章云:“且王尝用(邵)滑于越,而纳句章昧之难,越乱,故楚南察濑胡而野江东。”鲍本也系之于怀王二十三年。这章策文又见《韩非子•内储说下》及《史记•甘茂列传》[11],前者有“五年而能亡越”之语,后者于策文“野江东”作“郡江东”。此外,古本《纪年》魏襄王七年“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犀角象齿焉”,时为楚怀王十七年[12]。由此可见,楚怀王十七年时仍有越王存在,到怀王二十三年“亡越”而“郡江东”,即公元前306年。黄以周等学者的考证是正确的,对了解楚、越两国关系极有裨益。我们要指出的是,楚怀王“亡越”和《越世家》所载楚威王败越是两件事,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因而否定楚威王败越的史实。《越世家》没有说过楚威王灭越,而只是说“大败越”。楚并未占领越国整个土地,只是取吴国故地,以至浙江。当时越国并未灭亡,无彊死后尚有后裔称王称君,退居于江南海上。无彊以下的世系,见于《越绝书•记地传》:“不扬子无彊时霸,伐楚,威王灭无彊。无彊子之侯窃自立为君长。之侯子尊时君长。尊子亲,失众,楚伐之,走南山。”之侯之名见《越世家》,列在无彊之前,《越绝书》恐有错讹。《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则作玉,可能更为可信。上引《越绝书》说楚威王灭无彊,《汉书•古今人表》也称越王无彊“为楚所灭”[13]。这是由于无彊被杀,越国随之破散,族子争立,不再能作为诸侯国在政局中起作用。古人论史,认为越国实际已灭。东周时期所说诸侯之“灭”,不少类似的例子。这样我们不难看出,楚威王败越和后来楚怀王亡越,两事并不矛盾。怀王乘越国内乱,进一步取得土地,并在江东设郡,以巩固楚人的统治。到无彊曾孙亲时,被楚所伐,竟不得不遁入南山。合观这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到楚国向东南扩展的过程。古书虽然一再讲到楚威王灭越,楚怀王亡越,但严格说来,越始终未被楚完全吞灭,越君的系统在先秦从未断绝。《史记•越世家》在讲完无彊事迹之后说:“后七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汉高帝复以摇为越王,以奉越后,东越、闽君皆其后也。”这一记载还不够详尽准确。《汉书•高帝纪》载汉高祖六年诏云:“故粤(越)王亡诸世奉粤祀,秦侵夺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诸侯伐秦,亡诸身帅闽中兵以佐灭秦,项羽废而弗立,今以为闽粤王,王闽中地,勿使失职。”同书《两粤传》云:“闽粤王无诸及粤东海王摇,其先皆粤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并天下,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粤归番阳令吴芮,所谓番君者也,从诸侯灭秦。当是时项羽主命,不王也,以故不佐楚。汉击项籍,无诸、摇帅粤人佐汉。汉五年(应为六年),复立无诸为闽粤王,王闽中故地,都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粤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号曰东瓯王。”从这些记述可知,无诸是战国末最后一代越王,原已退居闽中,秦统一时被废,到汉高祖六年又立为闽粤王,仍王故地,都于冶(注云:“即侯官县是也”)。另一越王后人闽君摇,则于惠帝三年立为东海王,都于东瓯(即今浙江永嘉[14])。汉代的闽粤、东瓯已不能再算作越国。所以,按照《越绝书》、《古今人表》之说,可以讲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业已灭越,而就越世系而言,应当说直到秦吞并关东,无诸被废时,越国才真正灭亡。

下面让我们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个考古研究方面的问题。我们曾讨论过,江陵望山一号墓年代在楚宣王、威王之间,而与该墓接近的江陵天星观一号墓约在公元前340年前后[15]。据此,望山一号墓有可能晚于威王败越,墓中的勾践剑可能是伐越的战利品。当然,古器物的转移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战获只是一种可能性。平山的中山王鼎,从各方面考察,应作于公元前309或308年[16],上距楚威王灭越已二十多年,吴地早为楚国所有。现在看来,在“克并之至于今”断句是不对的。张政烺先生提出当在“克并之”断读,他说:“至于今犹言现在,'至于今尔'即'今尔',《尚书》常见,亦言'今汝'。”[17]按《尚书》有三篇用“至于今”:《微子》:“殷遂丧越至于今”。《酒诰》:“故我至于今克受殷之命。”《君庾》:“我式克至于今日休。”“至于今”意思不是直到如今,而是今。上举第一例,“至于今”在句尾,看其上文,仍是今,而中山王鼎铭如读作“克并之至于今”,当今讲就于事理不通了。这说明“至于今”必须连下读。铭文只是以越国史事为例,没有越到当时还据有吴国故土的涵义。战国时期的年代问题,前人作了许多考证,贡献很大,然而细加推求,还有不少地方需要讨论,特别是须参照新的考古发现来研究。在已有成果基础上更进一步,是我们理当承担的责任。

注释

[1]商承祚:《长沙古物闻见记》。

[2]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第十二章。

[3] 黄以周:《史越世家补并辨》,收入《做季杂著》。参看杨宽《战国史》1980年版第330、595页。

[4] 李学勤、李零:《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

[5] 陈梦家:《六国纪年》。

[6] 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附篇《战国年表》。

[7] 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十二。

[8] 杨宽:《战国史》附录三《战国大事年表》。

[9]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10] 缪文远:《战国策考辨》卷八、卷十四。

[11]同上卷十四。

[12]杨宽:《战国史》第596页。

[13] 梁玉绳:《人表考》卷八。

[14] 王先谦:《汉书补注》九十五。

[15] 同[2]第十章。

[16] 同[4]。

[17] 张政烺:《中山王磐壶及鼎铭考释》,《古文字研究》第1辑。原载《江汉论坛》198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