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貿易大轉向,大變局時代背後的新機會

新的一年到來,意味着舊的一年過去。
根據美國最新釋出的資料來看,2023年,美國的貿易逆差已經降至三年來的最低水準,此外,墨西哥也首次超越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随着美國總統大選的臨近,美國經濟内部的問題也成為了最受關心的矚目項,美國商務部釋出的資料也顯示,2023年,美國的貿易逆差為7734億美元,同比下降18.7%,2022年,美國的貿易逆差以9512億美元,創下了1960年以來的最高記錄。
去年,穩健的消費讓美國經濟重新提振,美股也跟着創下曆史新高,分析師們普遍認為,在美元高利率的壓力之下,消費支出将減少,進口則會進一步增加。
這對大陸對美貿易來說,或許意味着一個新的機會。
從最新的資料來看,美國去年貨物貿易量明顯下降,而其中貨物進口的降幅要大大超過貨物出口,而與此同時,美國服務業出口則明顯增高,收益也在繼續擴大。
美國商務部的資料顯示,去年12月,貿易逆差略有提升,12月美國貿易逆差為622億美元,而第四季度的逆差資料,也對美國經濟增長起到了積極作用。
美國如今經濟的強勢表現,有可能推動貿易全球化的進一步升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對我們而言也是一個新的機會。
在大陸經濟三駕馬車都面臨壓力的時候,美國的經濟表現強勁,其實就是給我們出口機會。
如今,投資和消費都比較疲軟,投資是受到房地産行業的影響,去年一年表現一般,至于消費則是表現雖好,但後勁不足,而出口則是幫助我們提振經濟信心的一個重要支撐點。
現在,我們出口主要面臨的變化,其實就是美國對外貿易的轉向。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資料,過去二十多年來,墨西哥首次超越中國,成為美國最重要的進口來源國,也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之是以出現這一變化,一方面是中美關系的日益緊張,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了美财長耶倫“友岸外包”政策的影響。
什麼是友岸外包?
其實就是耶倫自己所說,未來美國要把訂單交給那些價值觀和美國一緻的盟友,或是在地理位置上較近的經濟體,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共同發力,這導緻了美國出口的轉變。
2022年到2023年期間,美國從墨西哥的進口量增加了5%,達到4750億美元,而同一時間段内,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量則下降了20%,降至4270億美元,上次,墨西哥對美出口超過中國對美出口還是在二十多年前。
這一曆史性的變局,更大變數還是在于美國從大陸進口量下降了20%,這才給了墨西哥機會,可以預見的是,在不久的未來,這一趨勢恐怕還會持續下去,如果我們不作出應對的話,未來的外貿還會承受更大的壓力。
這也是不争的事實。
從特朗普時期開始,中美貿易關系就出現惡化,特朗普一意孤行,在2018年開始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懲罰性關稅,這一路徑直到拜登上台,依然保留了這些關稅。
而今年是美國大選的關鍵年,特朗普自己也表示,如果上任後,還會追加60%的關稅,屆時如果特朗普真的上台,60%的高關稅,這對大陸的外貿出口來說,将會面臨一個更艱難的局面。
當然,更多關于貿易的變化,還是要追溯到新冠病毒期間。
新冠導緻供應鍊一度中斷之後,美國意識到了在鄰近國家建立供應鍊的重要性,是以推出了近岸外包,到了耶倫時期,又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友岸外包的概念。
這兩個概念的出台,都讓貿易格局出現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美國試圖減少對大陸供應鍊的依賴,是以這給了墨西哥額機會,三年前美加墨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後,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在墨西哥開辦工廠,以避開高昂的關稅,這其中不僅僅有特斯拉這樣的美國企業宣布在墨西哥建廠,同樣也有大陸的諸多上下遊供應鍊企業,宣布要在墨西哥建廠。
背後的目的都非常明确,那就是避開高昂的關稅。
對大陸的出口貿易來說,實質上剩下的選擇并不多。
要麼是改善對美關系,從中謀取更多出口份額,要麼就是尋求替代美國的角色,找到更多進口國,一步步取代美國在大陸出口中的位置。
這兩步一起走,顯然對我們來說是比較有利的。
但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是,美國客觀來說,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國,同時也是最大的貿易逆差國,和老美做生意,從貿易逆差的角度來看,對我們來說是比較有利的。
美國的人均GDP在七萬多美元,同時有着3億多的人口,是以不管是在總的經濟體量上,還是在單個人均GDP上,美國的消費能力有目共睹。
和美國做貿易往來,其實就是和美國做生意。
是以,要想在短期内找到一個人均GDP在七萬多美元,人口三億多的經濟體,以替代我們對美國所扮演的角色,這是不太現實的,也不符合實際。
更關鍵的是,目前不僅僅是美國,是整個歐美都在轉向,貿易上的變化已經很好反映在資料上,去年我過和美國的貿易下降了20%,而中德之間的貿易也在下降,到2025年,美國就會取代大陸,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這些變化,都讓我們不得不警惕。
歐美市場的重要性,其實最本質的,就是他們的消費能力強,人均GDP高,是以普遍而言,都是整個全球供應鍊的消費地位,這是我們提出口不得不提歐美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為那裡的發達經濟體最多,人均消費能力最強,不僅僅是從肉類、服裝還是其他食品,還包括旅遊、大宗商品汽車等等,歐美市場的消費能力強勁,都是我們不能夠忽視的肥肉。
如今,這塊肥肉開始轉變一些政策,試圖用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來擺脫對我們供應鍊上的依賴,這顯然就會對大陸的出口造成較大沖擊。
為了防止這一趨勢的延續,我們就有必要一方面緩和關系,另一方面尋找新的替代點。
出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制造業就業人數占大陸總就業人數的五分之一左右,大陸制造業相關就業人數高達1.8億人,制造業的好壞對普通人的就業形勢感受是強相關的。
另一方面,過去我們說内循環,但去年以來大陸消費依然較為疲軟,CPI和PPI的下降足以說明大陸有效需求不足,這個時候制造業所面臨的壓力也就更大,因為内需不足,我們也就更需要依靠外界,推動出口的增長,以穩固就業形勢。
内需不足,就要靠外需來補,道理其實就是這麼簡單,但很多人大體上不明白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道理。
這幾年可能是宏觀上我們面臨壓力最重的一年,必要的韬光養晦我認為是正确的,在一些問題的決策上,我們其實所面臨的選擇非常簡單,是要就業增長,是要個人所得增長,還是要其他。
而決定我們如何做的,則是取決于我們的側重點到底是什麼,這幾年很多人都在抱怨錢越來越難賺了,工作越來越卷了,但少有人思考,為什麼會這樣?
十年前沒人這樣說,也沒有人抱怨内卷,但為什麼現在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呢?
一個相對簡單的解釋是,增長瓶頸,蛋糕做大的速度越來越有限,這個時候人們對未來的預期不變,兩者沖突,于是乎産生了内卷和錢難賺的普遍性感受。
增長有限,我們就需要擴大市場,激發市場的潛力,但這一步真正做下去,我們其實是可以做到無限大的。
例如汽油、香煙等等,這些東西一旦放開,所激發出來的市場活力,相信是無限大的。
而出口,僅僅隻是其中一個側面。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内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