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治療咳嗽,是用薄荷好,還是幹姜和細辛好?

作者:經方中醫張先生

幹姜、薄荷、細辛三味藥都具辛散作用,為治痰嗽常用之藥,但由于性能不同,功效亦異,臨證應用,須加分辨。

1幹姜

幹姜為治寒飲痰嗽之要藥。其味辛,其性溫,入肺、脾、胃、心、腎諸經,其有祛寒溫中,化痰飲,祛痰涎,止嘔吐之功。臨床常配合桂枝、細辛、五味子、甘草以治肺寒咳嗽,痰涎稀薄如白沫者。

對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的咳痰不利,畏寒肢冷,口膩味淡之寒飲證,其效更捷。

治療咳嗽,是用薄荷好,還是幹姜和細辛好?

幹姜主要含辛辣素和姜油,能興奮血管運動中樞和交感神經之反射作用,以增強氣管壁黏膜纖毛的運動,有利于流涎上運而咯出。

姜入肺經,辛散溫化,具有溫肺散寒、化飲的作用。寒飲貯留在肺中,會引起咳嗽,咳白色泡沫狀稀薄的痰,難以斷根,常常将幹姜+五味子配伍使用。

幹姜溫肺,五味子斂肺,合用止咳止喘,能很好的輔助調治寒飲伏肺導緻的咳嗽問題,「小青龍湯」和「苓甘五味姜辛湯」都用到了這兩味藥。

幹姜的藥性是溫性,幹姜跟生姜不太一樣。生姜是散胃裡面的寒,幹姜是溫中,是溫肺裡面的寒,肺裡面太冷會緻氣逆上喘而咳嗽,是以幹姜是能去肺寒的。

2薄荷

至于薄荷的作用則與幹姜相反,特别是薄荷油所含的主要成分薄荷腦、薄荷酮等,能作用于感覺神經末梢而使之麻痹,外用有止痛止癢作用。

治療咳嗽,是用薄荷好,還是幹姜和細辛好?

薄荷性涼、味辛,歸肺經、肝經,有發散風熱、利咽、清利頭目的作用。一般來說,對于風熱犯肺引起來的咳嗽,有一定的輔助治療的作用,比方說見到咳嗽、咯黃黏痰、痰黏稠,且不容易咳出來,伴有鼻塞、黃膿鼻涕、發熱比較重、怕冷比較輕、咽喉腫痛、小便黃、大便幹、舌淡紅、苔薄黃等等症狀,可以用薄荷熬水,起到清利頭目、止咳利咽、發散風熱的功效。

除了用薄荷以外,還可以用雙花、連翹、桔梗、蘆根等等一些具有疏散風熱作用的藥物直接熬水喝,都能夠治療風熱犯肺引起來的咳嗽、咳黃黏痰等症狀。

近世又有以薄荷油配入治咳藥中,服後使喉頭有冰涼感,于是喉癢之感消失,咳嗽也被暫時抑止。

實則用薄荷油止咳,弊多利少,尤其對外感咳嗽初起而痰多咯吐不利者,抑制了咳嗽,流涎得不到排出,将會導緻胸悶氣急,其輕者咳嗽遷延不止,其重者,可緻肺氣清肅失行而誘發感染。

對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和小兒支氣管哮喘等病症,則更不宜應用麻痹感覺神經來抑制咳嗽的藥物。

有曰:薄荷辛涼,能疏散上焦風熱、清利咽喉、透發瘾疹,宜風熱咳嗽用之,幹姜辛溫,宜風寒咳嗽用之,似乎符合中醫辨證。

治療咳嗽,是用薄荷好,還是幹姜和細辛好?

但前人治風熱外感應用薄荷,都系湯劑煎服,煎後其所含揮發油大部已散發,而且配伍前胡、牛蒡子等以宣散風熱。

3細辛

至于細辛,對寒飲咳喘藥效最捷。但近世用者不多,畏其性烈勢猛。

方書有雲:“細辛量不過錢”,這是指研末吞服而言,确系經驗之談。試取細辛一莖于口内嚼之,舌尖頓感麻木,因而可作局部麻醉劑。

湯劑應用3~5克才能奏效。

細辛性溫、味辛,入心、肺、肝、腎諸經,功能外散風寒,内化寒飲,祛風濕,療痹痛。

《傷寒論》小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都配用本品。

中醫治痰嗽之症,重在辨證,辨證首分新病宿恙、外感内傷,詳審寒熱虛實,然後立法選方。中藥重視性、味,性、味二者,以性為主。

治療咳嗽,是用薄荷好,還是幹姜和細辛好?

辛能溫肺以化痰飲,是以主要用于治療肺寒咳嗽、痰多質稀色白的病症,常與幹姜、半夏等配伍應用。

本品又能通鼻竅,療口瘡。用于鼻淵,常配合白芷等應用;用于口舌生瘡,可單用一味細辛,研末敷于臍部。

北細辛、細辛(喜淨,曬幹,切碎用)、炙細辛(用蜂蜜拌炙,減少溫散之性)

小青龍湯就是裡寒症狀,細辛是滌水,去水用的,是以我們身上有蓄水的時候,這個水又不是很重的蓄水,是氣狀的水,可以用細辛,細辛可以除寒氣上逆。有人咳嗽咳得很厲害,喉嚨癢癢的,嘴巴不渴,就是典型的小青龍湯症,因為喉嚨癢就是水氣不斷的往上冒,喉嚨裡面癢,這是标準的小青龍湯症狀。小青龍湯裡有細辛在裡面,細辛的目的是因為身體裡面有寒水,寒氣,是以,幹姜去寒,細辛能夠去一點寒水氣,用細辛療水氣上逆喉嚨癢。

治療咳嗽,是用薄荷好,還是幹姜和細辛好?

細辛既能外散風寒,又能内祛陰寒,同時止痛、鎮咳功效較佳。本品雖有較好的散寒作用,但發汗作用力較弱,一般解表方劑中不作主藥,臨床用于風寒表症主要有兩個方面:或者外助麻黃以發汗解表,内助附子以扶陽溫腎,治療陽虛體質的外感風寒,形寒怯冷等症;或者取其兼有止咳、鎮痛作用,用于風寒表症兼有頭痛、身痛或咳嗽等症。此外,在鎮咳方面,可配合幹姜以溫肺化痰,配五味子以開阖并施,配麻黃宣暢肺氣;在止痛方面,可配合白芷治牙痛,配川芎治頭痛,配烏頭治痹痛,都是常用的配伍應用方法,可供參考。

幹姜、薄荷、細辛三藥,雖同具辛味,但有辛涼、辛溫之别,各具其特性、功效。

醫者必須詳審其性能,才能對症下藥。用藥猶用兵,臨證立法遣藥,猶如臨陣用兵遣将,遣将不當則兵敗,用藥不當則疾難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