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我們總能聽到别人說窮到“吃土”,但在中藥中,真有一種土,不但能吃還能治病,你知道是什麼嗎?
這種土叫做伏龍肝,又名竈心土,是燒雜草和木柴的土竈内經火久煉而成的焦黃土,有止血,止嘔,止瀉的功效。
那麼,伏龍肝這個特别的名字又是怎麼得來的呢?
傳說是有一年,宋神宗的皇太子腹瀉不止,請了很多名醫為他治療卻毫無起色,有人就向宋神宗推薦了當時的宋代兒科名醫錢乙。
錢乙進宮後仔細看了皇太子的情況,開出了“黃土湯”這一藥方,其中有一味藥就是竈心土。宋神宗本十分質疑,後在錢乙的解釋下,宋神宗才命人去竈中取出竈心土,煎藥讓皇太子服下。
一劑藥下,皇太子腹痛漸止,兩劑藥後,皇太子已痊愈如初。
宋神宗大喜,十分佩服錢乙的醫術,将其提升為太醫丞,将竈心土命名為“伏龍肝”。
而這味方子後來有位名醫也曾用過,就是咱們吳門的名醫尤在泾。
尤在泾曾經診治過一名青年男子,這位患者出現腹瀉便血的症狀長達五年多,聽說尤在泾醫術高明後便請他診治。
尤在泾診斷時發現他面色萎黃,時常心慌,四肢乏力,認為他是脾髒陽氣不足,繼而引起陰損及陽,導緻陰陽兩虛。于是給他開了個方子,裡面就有伏龍肝這味藥材,很快這個病人便血就止住了,腹瀉也好了。
尤在泾,名怡,清代蘇州人。因為淡泊名利,喜歡田園生活,行醫之暇喜歡讀書、作詩、種花、養鶴作為消遣,是以又被稱作飼鶴山人。
據了解,尤在泾出生于1650年,終年95歲左右,可以說是位“大壽星”。他少時家境貧寒,以賣字畫為生,後來随着士材學派第三代醫家馬元儀學醫。
雖然馬元儀弟子衆多,但他十分賞識尤在泾,對他不吝啬誇贊,曾說“吾今得一人,勝得千萬人矣!”。
作為馬元儀的愛徒,尤在泾不但協助參訂馬元儀師父沈朗仲的《病機彙論》。後來潛心研究學問,晚年醫術益精,寫了《傷寒貫珠集》、《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等著作。
下一期,我們将走進吳門名醫殷駿生的故事。
健康百草堂
竈心土(伏龍肝)
竈心土,為久經草或木柴熏燒的竈心土,整體呈黃褐色,有蜂窩狀小孔,味辛,性微溫,入脾、胃經,入煎劑一般需布包。
具有溫中和胃,止吐,止血,止瀉的作用。
主要用于孕婦嘔吐,胃寒嘔吐,腹瀉,便血,吐血,血崩,尿血,鼻出血,直腸出血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