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我们总能听到别人说穷到“吃土”,但在中药中,真有一种土,不但能吃还能治病,你知道是什么吗?
这种土叫做伏龙肝,又名灶心土,是烧杂草和木柴的土灶内经火久炼而成的焦黄土,有止血,止呕,止泻的功效。
那么,伏龙肝这个特别的名字又是怎么得来的呢?
传说是有一年,宋神宗的皇太子腹泻不止,请了很多名医为他治疗却毫无起色,有人就向宋神宗推荐了当时的宋代儿科名医钱乙。
钱乙进宫后仔细看了皇太子的情况,开出了“黄土汤”这一药方,其中有一味药就是灶心土。宋神宗本十分质疑,后在钱乙的解释下,宋神宗才命人去灶中取出灶心土,煎药让皇太子服下。
一剂药下,皇太子腹痛渐止,两剂药后,皇太子已痊愈如初。
宋神宗大喜,十分佩服钱乙的医术,将其提升为太医丞,将灶心土命名为“伏龙肝”。
而这味方子后来有位名医也曾用过,就是咱们吴门的名医尤在泾。
尤在泾曾经诊治过一名青年男子,这位患者出现腹泻便血的症状长达五年多,听说尤在泾医术高明后便请他诊治。
尤在泾诊断时发现他面色萎黄,时常心慌,四肢乏力,认为他是脾脏阳气不足,继而引起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两虚。于是给他开了个方子,里面就有伏龙肝这味药材,很快这个病人便血就止住了,腹泻也好了。
尤在泾,名怡,清代苏州人。因为淡泊名利,喜欢田园生活,行医之暇喜欢读书、作诗、种花、养鹤作为消遣,所以又被称作饲鹤山人。
据了解,尤在泾出生于1650年,终年95岁左右,可以说是位“大寿星”。他少时家境贫寒,以卖字画为生,后来随着士材学派第三代医家马元仪学医。
虽然马元仪弟子众多,但他十分赏识尤在泾,对他不吝啬夸赞,曾说“吾今得一人,胜得千万人矣!”。
作为马元仪的爱徒,尤在泾不但协助参订马元仪师父沈朗仲的《病机汇论》。后来潜心研究学问,晚年医术益精,写了《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等著作。
下一期,我们将走进吴门名医殷骏生的故事。
健康百草堂
灶心土(伏龙肝)
灶心土,为久经草或木柴熏烧的灶心土,整体呈黄褐色,有蜂窝状小孔,味辛,性微温,入脾、胃经,入煎剂一般需布包。
具有温中和胃,止吐,止血,止泻的作用。
主要用于孕妇呕吐,胃寒呕吐,腹泻,便血,吐血,血崩,尿血,鼻出血,直肠出血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