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四篇:高句麗王國的起源和消亡史(中)

作者:路過你頭頂的風

高句麗政權早期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由于屢犯遼東,是以曾招來中原王朝的三次軍事打擊,幾近滅國。後來的高句麗王轉變戰略,在征服了扶餘、東濊、沃沮等勢力後,開始向北韓半島北部發展,曆經幾代人的積累,最終在公元5世紀稱霸北韓半島,成為當時半島上獨一無二的霸主。

東漢初期征高句麗

由于在《三國志》和《後漢書》中關于高句麗諸王的記載都是從太祖王宮開始的,是以宮之前諸王的事迹隻能以《三國史記》當中的記載為依據;

根據《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的記載,大武神王九年,冬十月,無恤(高句麗政權第三代君主)親征蓋馬國,斬殺蓋馬國國王,撫慰當地的百姓,将蓋馬國之地納入高句麗的統治範圍。十二月,句茶國國王聽聞蓋馬國被滅,害怕下一個就輪到自己,于是舉國投降,高句麗的勢力範圍進一步拓展;

第四篇:高句麗王國的起源和消亡史(中)

《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卷十四》關于大武神王的記載

大武神王十一年,東漢遼東郡太守出兵讨伐高句麗,無恤率部退入丸都城據守,漢軍圍城三個月,後來無恤采納了左輔(高句麗官職)乙豆智的建議,派人送酒水和鯉魚慰勞漢軍,漢軍統帥見此,認為丸都城内水源和糧食充足,短期之内很難攻下,于是引兵退還;

十五年,無恤遣使入朝朝貢,此事在《後漢書》和《三國志》中也有記載,但是都未載明當時的高句麗君主是誰。《後漢書》中記載的是“建武八年(公元32年),高句麗遣使朝貢,光武複其王号”,而《三國志》當中的記載則是“漢光武帝八年,高句麗王遣使朝貢,始見稱王”。前者認為高句麗的君主最早是稱王的,王莽篡漢後降為侯,光武帝後來恢複了其王号,後者則認為高句麗一直是侯國,直至此次朝貢之時才第一次稱王。不過無論是“複其王号”還是“始見稱王”,建武八年以後,高句麗開始與東漢王朝交好,成為其藩屬國;

第四篇:高句麗王國的起源和消亡史(中)

漢光武帝劉秀

毌丘儉征高句麗

東漢末年,群雄并起,中原地區戰亂不斷,高句麗也是以蠢蠢欲動,多次派兵侵略邊界,先叛後降,降而複叛,據《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記載:

至殇、安之間,句麗王宮數寇遼東,更屬玄菟……宮死,子伯固立,順、桓之間,複犯遼東,寇新安、居鄉,又攻西安平,于道上殺帶方令,略得樂浪太守妻子。靈帝建甯二年(公元179年),玄菟太守耿臨讨之,斬首虜數百級,伯固降,屬遼東……建安中,公孫康出軍擊之,破其國,焚燒邑落。

正始三年(公元242年),高句麗再次進犯,正始五年,幽州刺史毌(guàn)丘儉統兵一萬征讨高句麗。依據《三國志》的記載,當時的高句麗君主是山上王延憂,由于延憂與他的曾祖父宮一樣,一出生就能夠張開眼睛環視四周,是以又名“位宮”(高句麗語中相似稱位)。而在《三國史記》中,當時的高句麗君主是東川王憂位居(小名“郊彘”),憂位居是位宮之子,據《三國史記》記載:

(東川王)十六年,王遣将,襲破遼東(郡)西安平(縣)……二十年,秋八月,(曹)魏遣(幽州)刺史毌丘儉,将萬人,出玄菟郡來侵。

金富轼(《三國史記》的作者)認為《三國志》中關于毌丘儉出兵時的高句麗君主為山上王位宮是記載有誤。在上篇文章中我們講過,金富轼在編著《三國史記》時很可能将朱蒙建立高句麗政權的時間提前了,以緻太祖王宮的在位時間變成了誇張的94年,是以将位宮在位期間發生的事情轉接到其子憂位居身上也是有可能,本文我們還是主要以大陸正史當中的記載為依據;

第四篇:高句麗王國的起源和消亡史(中)

影視劇《三國演義》魏軍劇照

毌丘儉帶兵出征後,位宮也親率步騎兵二萬人出戰。兩軍在梁水展開大戰,高句麗軍接連敗退,位宮攜妻子及千餘騎逃走,毌丘儉沒有選擇追擊,而是直接揮師進至丸都城下,并且攻破了丸都城,《三國志·毌丘儉傳》記載“屠句骊所都,斬獲首虜以千數”;

正始六年(公元245年),位宮回到國内城(又稱“不耐城”),意圖東山再起,毌丘儉于是率軍再次征讨高句麗,位宮率部逃至買溝。為了徹底解決遼東邊患,毌丘儉一方面派玄菟郡太守王颀(qí)領兵北上追擊,另一方面派樂浪郡太守劉茂和帶方郡太守弓遵帶兵南下北韓半島,肅清濊貊、馬韓等勢力;

第四篇:高句麗王國的起源和消亡史(中)

毌丘儉征讨高句麗的進軍路線

王颀帶領魏軍一路追擊千裡,越過北沃沮,最遠追至肅慎南界,刻石紀功後,引軍而還。此次出征魏軍斬殺八千餘人,毀丸都城和國内城,高句麗政權名存實亡,領土悉數并入玄菟郡。

慕容皝征高句麗

雖然高句麗政權遭受曹魏的軍事打擊後元氣大傷,但并未亡國,在經曆幾代君主、将近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後,實力逐漸恢複,并趁中原王朝再次陷入混戰之際,又開始侵略邊界各郡;

西晉太安元年(公元302年)九月,高句麗第十五代君主、美川王乙弗率兵三萬侵略玄菟郡,擄獲八千餘人。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八月,遣将襲取遼東郡西安平縣,永嘉七年(公元313年)十月,再侵樂浪郡,擄獲二千餘人,建興二年(公元314年)九月,南侵帶方郡。至此,高句麗基本取得了北韓半島北部的統治權;

公元4世紀初,慕容鮮卑在遼東地區開始崛起,東晉大興三年(公元320年),高句麗再次進犯遼東,但是被慕容仁率軍擊退,此後幾年高句麗不敢再侵犯慕容部邊境;

鹹康七年(公元341年),燕王慕容皝(huàng)遷都龍城,為解決後顧之憂,遂親率大軍四萬,以庶兄慕容翰和第五子慕容垂為先鋒,從南道征讨高句麗。同時,另派長史王寓等統兵一萬五千人從北道進攻;

第四篇:高句麗王國的起源和消亡史(中)

後燕成武帝慕容垂

當時高句麗的君主是故國原王高钊(美川王乙弗之子),他在得知燕軍來攻的消息後,判斷燕軍主力必從北道而來,因為北道平闊,而南道險狹,于是令他的弟弟高武領精兵五萬駐守北道,自己則帶一支弱旅防守南道,兩軍在木底展開交戰,據《魏書·高句麗傳》記載:

‬(燕軍)大破钊軍,乘勝長驅,遂入丸都,钊單馬奔竄。元真(慕容皝,字元真)掘钊父墓,載其屍,掠其母妻、珍寶、男女五萬餘口,焚其宮室,毀丸都城而還。

高句麗政權第三次面臨幾乎亡國的境地,丸都城也再次被夷為平地。鹹康八年(公元342年),高钊遣使朝貢并向慕容皝稱臣,慕容皝于是歸還了他父親美川王的屍體,但仍扣留他的生母周氏作為人質;

此後,鮮卑慕容部對高句麗形成壓倒性優勢,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慕容皝派慕容恪領兵再攻高句麗,奪取了南蘇城。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南下中原後的前燕與高句麗達成和解,慕容儁歸還了高钊的生母,并封他為“征東大将軍、營州刺史、樂浪公、高句麗王”。

‬稱霸北韓半島

高句麗政權在遭到慕容部的多次軍事打擊後,隻得改變戰略,放棄向西發展,開始将謀略的重心轉向北韓半島。從故國原王高钊,到小獸林王高丘夫,再到故國壤王高伊連,在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内,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互相征伐不斷,各有勝敗;

第四篇:高句麗王國的起源和消亡史(中)

北韓半島三國時代

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故國壤王高伊連病逝,其子高談德繼位,即“廣開土王”,又稱“好太王”。高談德是高句麗政權曆史上極有建樹的一位君主,以武功著稱,在剛剛繼承王位後不久便出兵南伐百濟,攻占十座城堡。同年九月,北征契丹,虜獲五百人,十月,攻陷百濟國關彌城;

太元十八年(公元393),百濟阿莘王親率大軍進攻高句麗,高談德帶領五千精騎将其打敗。十九年,高談德再次大敗百濟軍于浿水,斬殺八千餘人。二十年,親征百濟,奪取城堡58座,兵臨百濟國都慰禮城下(今首爾),阿莘王請降,并将兄弟送至高句麗作為人質;

随着高句麗的再度崛起以及後燕勢力的衰退,雙方之間的沖突也再次爆發。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後燕昭武帝慕容盛以高談德“傲慢無禮”為由,統兵三萬親征高句麗,攻克新城、南蘇二城,遷五千餘戶人回遼西;

第四篇:高句麗王國的起源和消亡史(中)

公元4世紀末的政權分布

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新羅由于同時遭到百濟、倭人和伽倻的入侵,于是向高句麗請求援助,高談德發兵五萬打敗了倭人和伽倻,不僅徹底粉碎了倭人将勢力滲透至北韓半島的企圖,還迫使新羅和伽倻成為其臣屬國;

元興二年(公元402年),高談德出師攻打後燕,曆時一年多,最終攻占了整個遼東半島。義熙六年(公元410年),高談德出兵北征東扶餘,攻陷城堡64座,東扶餘王投降,從此臣服于高句麗;

經過二十年的東征西讨,“好太王”徹底奠定了高句麗政權稱霸東北亞地區的基礎,義熙八年(公元412年),高談德病逝,其子高琏繼承王位,也就是“長壽王”。義熙十年(公元414年),高琏下诏為其父刻碑紀功,即著名的《廣開土王境平安好太王碑》,該碑共計1775字,記述了高句麗的起源和建國傳說以及好太王一生的戰争功績,是高句麗時期儲存至今最長的一篇實物文字資料;

第四篇:高句麗王國的起源和消亡史(中)

《好太王碑》局部拓片

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為加強對北韓半島的控制,長壽王高琏将都城遷至平壤。此時,高句麗的控制範圍東臨日本海,南至牙山灣,西至遼河,東北盡有挹婁之地,勢力達到最鼎盛,成為北韓半島獨一無二的霸主。據《魏書·高句麗傳》記載:

‬世祖(太武帝拓跋焘)時,钊曾孫琏始遣使者安東奉表貢方物,并請國諱。世祖嘉其誠款……遣員外散騎侍郎李敖拜琏為都督遼海諸軍事、征東将軍、領護東夷中郎将、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敖至其所居平壤城,訪其方事,雲:遼東南一千餘裡,東至栅城,南至小海,北至舊夫餘,民戶叁倍于前魏時。其地東西二千裡,南北一千餘裡。

與北魏政權交好

高句麗稱霸北韓半島後,一方面持續對百濟和新羅施加軍事壓力,另一方面遣使與北魏長期交好,朝貢年年不斷;

在《魏書》的記載中,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6年),北燕國滅,末代君主馮弘逃至高句麗,太武帝拓跋焘令散騎常侍封撥出使高句麗,下诏要求高琏交出馮弘,然而高琏卻上書稱“當與文通(馮弘,字文通)俱奉王化”,不肯交出馮弘。拓跋焘大怒,想要出兵讨伐高句麗,不過在聽取了大臣們的谏言後,放棄了出兵的想法,兩年後,高琏殺了馮弘;

第四篇:高句麗王國的起源和消亡史(中)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間(公元471年至499年),高句麗朝貢的寶物成倍增加,北魏給予的賞賜也随之加多。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高琏去世,拓跋宏在東郊為其舉行悼念儀式,并追贈高琏為車騎大将軍、太傅、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谥号“康”。又派遣使臣拜高琏的孫子高羅雲(高句麗第二十一代君主,“文咨明王”)使持節、都督遼海諸軍事、征東将軍、領護東夷中郎将、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賞賜衣冠、服飾、車旗等;

此後,安藏王高興安、安原王高寶延、陽原王高平成、平原王高陽成等高句麗後世諸王,均受中原王朝冊封,北魏分裂後,向東魏朝貢,東魏滅亡後,向北齊朝貢,北周統一北方後,向北周朝貢,史書曰:“其貢使無歲不至”,即便是對遠在江南的宋、齊、梁、陳四朝,亦是如此。

第四篇:高句麗王國的起源和消亡史(中)

高句麗王陵

PS:感謝您的點贊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