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濟發展」劉世錦:把“雙碳”壓力轉化為創新和增長動能

作者:長安街讀書會
「經濟發展」劉世錦:把“雙碳”壓力轉化為創新和增長動能

劉世錦:把“雙碳”壓力轉化為創新和增長動能

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劉世錦:把“雙碳”壓力轉化為創新和增長動能

★★★★★

本文為劉世錦于1月13日在第十屆新華網思客年會(山西)上發表的主旨演講。首先祝賀新華網第十屆思客年會在臨汾舉辦,借此機會我想講一下在“雙碳”背景下如何推動産業轉型和更新的問題。具體來說就是以全口徑碳核算助推綠色創新和産業轉型更新。大家知道,2020年,我們提出了“雙碳”的目标,目标提出以後對大陸各個方面影響很大。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是一大批以創新驅動的低碳綠色産業快速崛起。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産者和消費者,包括工業容量和裝置制造,我們都處在世界的前列。綠色創新帶動了大量綠色投資。在現階段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們經濟增長需要投資,很大一塊就是綠色産業。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等許多重要名額都排在世界第一位。 綠色經濟轉型應處理好增量和存量的關系 我們需要考慮一個問題,中國的能源和經濟綠色轉型應該走什麼樣的道路?我以為,可以從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當中獲得一些啟發。簡單說就是處理好增量和存量的關系。有一些增量開始的時候比較小,但是它有活力,擴張能力強,假以時日,終将成為主力。從能源轉型角度來講,我認為也基本要走一條增量優先、以新代舊、激勵創新、市場驅動的轉型之路。 這裡面我提到一個增量。從能源轉型來講,我們到2060的時候,中國的能源中的80%都應該是清潔能源,但是目前清潔能源占比是20%多一點,50%至60%是今後若幹年形成的。我們要在增量上要做文章。是以中國這一批綠色低碳産業就是增量,其優點是技術進步速度快、潛力大、規模效應帶動成本降低、産業配套條件好。特别是以民營企業為主,創新活力強,反應速度快。 是以下一步就是我們新能源或者說基于新能源的新技術将會加快速度替代原有老技術、老産業,通過産業替代推動産業更新。替代的優點簡單說,第一可以縮短“雙碳”目标程序,第二可以降低成本,第三中國将會形成一大批很有競争力的低碳綠色産業。創新型碳替減:依托綠色技術替代而相對減少的碳排放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減碳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就是衰退型減碳,就是通過少生産、不生産來減少碳排放。這種情況一般不會發生。第二種是增效型減碳,簡單講就是節能減排,但是技術架構不變。這種也有潛力,但是越往後潛力越小。第三種是創新型減碳,也就是通過創新形成新的技術、工藝和方法,在達到相同産出情況下實作低碳、零碳,甚至負碳排放。 在此,我想向大家提出一個概念:創新型碳替減。就是指依托綠色技術替代而相對減少的碳排放。也可稱之為替代性減碳,即運用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在擷取相同産出的情況下,與原有的高碳基準生産方式相比,所減少或抵消的碳排放量。例如每千瓦時發電碳排放,燃煤為1000克,光伏為30克,風能為10克。如果由燃煤發電改為風、光發電,碳排放為燃煤的1%或3%,即相對減排99%或97%。相對減少的碳排放則成為碳替減。 碳替減的優勢是什麼?第一個,我們用新技術,能源轉型最根本是要用新的技術來進行替代,這是根本之策。第二個,減碳帶動投資。過去我們搞減碳最擔心的事情是會影響增長。現在反過來了,減碳隻要用新技術,就要搞投資,投資已經成為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之一。是以減碳和增長過去是沖突的,現在是互相協同的。第三個,大幅度減少碳排放,更重要的是降低減碳的成本。加快建立全口徑碳減核算體系 現在提出概念以後,就要建立一套新的核算體系。因為我們過去講碳減排計量一般就是對已經有的高碳産業進行減碳。是以碳核算也是在這個範圍内進行。是以我認為,我們應該重視創新型碳替減的意義和價值,進行計量核算,把它納入碳核算體系,形成新的碳核算的核算表,其中既包括經濟的産出存量,也包括增量。增量部分就是用了新技術會産生碳替減。存量部分還會進行碳減排。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進行計算,形成全口徑碳減排核算體系。 能源行業已經對可再生能源産生的綠電發放綠證,并允許交易。其他行業也可以采用國際通行的方法,對采用新技術産生的碳替減進行評估并發放綠證,作為創新型減碳的憑證,形成企業特定類型的碳資産。各類企業應加快建立包括碳替減在内全口徑減碳核算體系,并對創新型碳替減發放綠證,支援企業多用新技術。建議建立創新型碳替減市場 在核算基礎上應搞一些交易。廣義上講,這是一個市場。是以我們建議建立全方位支援綠色技術創新的創新型碳替減市場。 大陸碳排放權市場從無到有是一個進步,但存在結構性缺陷。配額基本上是免費發放,給創新型減碳的空間很小,是以難以起到真正的碳價格發現機制促進創新的作用。是以目前碳市場交易量較小,活躍度不高,與預期差距較大。有了碳替減市場後,我們可以把增量與存量之間在創新型碳替減與傳統碳減排之間建立聯系,打開通道,允許他們交易。即傳統生産企業可以購買采用新技術形成的碳替減名額,用于抵消自身的碳排放額度。采用新技術産生碳替減企業則可獲得減碳收益,形成創新激勵機制。這種交易從宏觀層面來講有助于形成“雙控一降低”,即隻要在增量産生中采用新技術形成的減碳額大于原有基準技術的減碳額,全社會碳排放強度将下降;如果存量産出中也采用新技術,将推動全社會碳排放總量下降。更重要的是,由于新技術通常減碳成本較低,這種交易将有利于降低全社會減碳成本。 這樣,地區和企業可以從各自實際出發,對所有産業碳減排名額不搞“一刀切”。高碳有市場,高收益的企業一定時期内也不必限制生産,甚至停産,可以拿出部分收益購買碳替減額度。這樣的話就會平衡自身賬戶。通過創新更好地實作“雙碳”目标 我說到的碳市場是一個思路和方法,起步階段,各個地方可以從各自實際出發,建立碳資産池,或者是低碳銀行,先把創新型碳替減的核算搞出來。比如說臨汾這個地區搞一張表,把各個企業老的技術和新的技術碳替減和碳減排賬算清楚,作為内部糧票在本地區結果互認。本地政府對外都是按照國家的口徑整體實作碳排放強度下降或者是碳排放總量下降。這樣一個核算體系和現有體制是能夠無縫對接的。如果市場搞得好,也可向外部交易者開放,可成為全國性甚至是國際性的機構。 其實我剛才講的就是讓大家轉變思路,強調的就是創新很重要。因為減碳是非常專業的事情,不要影響發展。通過交易讓能減排的多減排,最後我們也能夠更好地實作“雙碳”目标。 中央已經明确提出,加快由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換,各個地方加快落實二十大要求,以轉換為目标。我建議把創新型碳替減盡快納入核算,建立全口徑碳減排核算體系,發放碳替減綠證,打通創新型碳替減與傳統型碳減排的交易通道。這樣,我們就能為綠色創新提供有效激勵,适當提高新能源新技術發展目标。和國際接軌,我們的新能源的發展速度就能更快一點。各個地方按照增量優先、增量有序代替存量的原則,制定綠色轉型的長期規劃和近期實施方案,切實把“雙碳”壓力轉化為創新和增長的新動能。

【劉世錦:長安街讀書會成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注:授權釋出,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中國鄉村振興》雜志、新華網、央視訊、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台、視界、中原標準時間、澎湃政務、鳳凰新聞用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注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出處和作者。

責編:鄧啟東;初審:程子茜、陳佳妮;複審:李雨凡

長安街直播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現正面向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各省市縣(區)等所在的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機關部門聯合開展相關黨建閱讀學習活動。近日,經相關部門準許,已正式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中央組織部、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證監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青團中央等定點幫扶地的有關機關加入“長安街讀書會”黨建閱讀合作機制,并聯合承辦“長安街讀書會”系列讀書學習活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