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物】一生唯獻結防業 事業精神澤後人——記新中國結核病防治工作創始者何穆教授

作者:呼吸科空間

作者:逄宇 杜建 唐神結 高靜韬 劉宇紅 李亮

機關: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細菌免疫室;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辦公室;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結核病臨床中心

引用本文: 逄宇, 杜建, 唐神結, 等. 一生唯獻結防業 事業精神澤後人——記新中國結核病防治工作創始者何穆教授 [J] .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24, 47(1) : 6-9.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30814-00075.

【人物】一生唯獻結防業 事業精神澤後人——記新中國結核病防治工作創始者何穆教授

摘要

本文作者通過文獻搜集與複習、專家訪談等形式獲得資料,記叙了新中國結核病防治事業的創始者何穆教授的生平事迹,及其在衛生事業發展、人才培養等領域的卓越貢獻,表達了對這位中國結核病事業先驅的崇尚之情。

他是新中國結核病防治事業的創始者,他是山西衛生事業的開拓者,他也是北京胸科醫院的首任院長。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新中國的結核病防治事業,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懷念。他,就是何穆教授(圖1)。

【人物】一生唯獻結防業 事業精神澤後人——記新中國結核病防治工作創始者何穆教授

圖1 何穆教授照片(約1950年)

一、留學法國 立志醫學

何穆,1905年4月22日出生于上海金山縣廊下鎮。1920年9月轉入震旦大學附中(現上海向明中學)學習法語。1923年畢業後進入震旦大學醫預科學習兩年。1926年7月,時年21歲的何穆自費赴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醫學院學習。1928年10月轉入裡昂中法大學醫學院[1]。1929年5月,何穆患肺結核,這段治療經曆對他今後從事結核病防治工作影響巨大。1932年,他将自己對結核病的認識寫成小冊子并發表在《現代學生》[2](圖2)。1934年4月,他在圖盧茲大學醫學院參加畢業考試,1935年1月畢業并獲醫學博士學位[3]。

【人物】一生唯獻結防業 事業精神澤後人——記新中國結核病防治工作創始者何穆教授

圖2 1932年何穆發表的結核病文章

圖3 延安中央醫院全景

圖4 1941年毛澤東(右1)與中央醫院醫務人員合影。何穆因出診未參加。這張合影連同何穆的文字說明都成為寶貴的曆史資料1935年初何穆回國,先在無錫行醫,不久到南昌聖類思醫院(現南昌市第三醫院)工作。1937年上海淪陷後撤到重慶。在重慶期間,何穆不斷接觸進步思想,經八路軍重慶辦事處吳玉章介紹,何穆決定奔赴延安,開始自己新的人生。

二、籌建醫院 建業延安

1938年8月6日,何穆懷着抗日救國的滿腔熱情,曆盡艱辛,帶着X線機和醫療器械來到延安。何穆先在軍委衛生部所屬的邊區醫院擔任肺科主任,後擔任中央衛生處門診部主任。1939年7月,受中央委托,何穆開始籌備延安中央醫院,并被任命為首任院長。在何穆上司下,中央醫院健全組織結構和醫療規章制度,擴大窯洞數量和規模,充實人員,成為延安的醫療高地[4](圖3)。中央醫院為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5]。1940—1945年,中央醫院共收治傷病員12 677人。毛澤東主席等中央上司經常視察中央醫院(圖4)。延安中央醫院也成為多家醫院的起源,如西京醫院、西安兒童醫院、唐都醫院、解放軍第三〇二醫院等。何穆也是延安防痨事業的創始者。作為肺科醫生,他親自診治了大量結核病患者。為了調查延安地區結核病的發病情況,何穆親自進行胸部透視,為上千人進行結核病篩查。1943年6月29日,何穆在《解放日報》發表《肺痨病的療養法》(圖5),向延安人民介紹結核病的防治方法。1946年,這篇文章也被山東新華書店出版的《肺結核》一書收錄(圖6)。

【人物】一生唯獻結防業 事業精神澤後人——記新中國結核病防治工作創始者何穆教授

圖5 1943年何穆在《解放日報》發表文章

圖6 何穆文章入選1946年出版的《肺結核》一書1945年8月30日,何穆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何穆稱延安為自己的“第一革命故鄉”。

三、奔赴太行 奉獻山西

經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和政委鄧小平請求,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準許,1945年9月何穆等人到達太行山,奉命組建軍區醫院,并被任命為軍區衛生部副部長。1946年7月1日,晉冀魯豫軍區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總院在河北邢台師範學校校舍(今邢台學院)正式成立(圖7),何穆為院長(圖8)。這是一座科室齊全的綜合醫院,有床位200張,從業人員225名。和平醫院很快成為太行、太嶽解放區的醫療衛生中心。1947年4月,何穆任校長的護士學校開辦。1948年春,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别山後,鑒于太行山區醫療資源匮乏,遂将和平醫院留在了太行山。1948年8月,醫院和學校遷回山西長治,改名為晉冀魯豫軍區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現長治和平醫院)[6]。1948年10月開辦了和平醫專(現長治醫學院)。今天,何穆的塑像矗立在長治醫學院和和平醫院的門口。

【人物】一生唯獻結防業 事業精神澤後人——記新中國結核病防治工作創始者何穆教授

圖7 國際和平醫院大門

圖8 何穆在和平醫院工作

圖9 毛澤東主席簽發的何穆任命書

圖10 周恩來總理簽發的何穆任命書

圖11 1949年何穆《傳染病及其預防》

圖12 北京醫學院附院住院部

圖13 中央結核病研究所主樓

圖14 何穆手寫的遺囑

圖15 《何穆醫生》電視片1949年7月,何穆奉命赴太原接管山西省衛生行政機構。1949年10月,和平醫專、川至醫專、太原進階助産學校、山西大學醫學院合并改建為山西醫學院,何穆為院長。何穆先後擔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委員、政府文化教育委員、省衛生廳廳長等職務(圖9、10)。在任廳長期間,他建立完善了各級衛生行政機構和衛生醫療機構,加強醫療衛生人才培養,提高醫療衛生水準。何穆也為山西防痨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在他上司下,山西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省防疫醫療大隊,開辦了太原傳染病(結核病)醫院。1949年7月,作為和平醫院院長的何穆在幹部大會上的講話以《傳染病及其預防》名稱出版(圖11)。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結核病防治圖書。

四、奉調北京 獻身結研(所)

1951年7月,何穆奉調北京,擔任北京醫學院附屬醫院(現北大醫院)院長(圖12)。1955年,受衛生部委托,何穆負責籌建國家結核病研究所。1955年5月,中央結核病研究所(現北京胸科醫院)正式運作(圖13),50歲的何穆成為首任所長。從此,何穆将自己的全部才華和精力貢獻給了中央結核病研究所,獻給了新中國的結核病防治事業。直到1978年擔任衛生部顧問,何穆在結核病研究所工作達23年。他從一磚一瓦開始建設了一個國家級的結核病研究所和醫院。這種防、治、研三結合的模式時至今日仍然具有巨大的作用。該研究所不僅僅自身發展,更為全國結核病防治網絡的建立和完善,為全國結核病醫院發展,為結核病防治人才培養,都做出了巨大貢獻。時至今日,該院一直是全國結核病臨床診療和防控的核心。這裡面,浸透着何穆的心血。1990年4月11日,何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在遺囑中何穆要求将遺體捐獻給北京醫學院(圖14)。1990年4月27日,衛生部發出通知,号召向共産主義戰士何穆同志學習。正像通知中所說的:我們要學習他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而不謀取私利的革命精神;學習他勤奮工作,精益求精,拼搏進取,艱苦奮鬥的堅強毅力;學習他襟懷坦白,誠懇待人,誨人不倦的高尚風格;學習他公私分明,廉潔自律,兩袖清風的高貴品質[7]。中央電視台和上海電影制片廠1991年6月聯合拍攝了《何穆醫生》,高度概括了何穆革命的一生(圖15)。

五、鞠躬盡瘁 後世楷模

何穆是一名革命家。何穆1938年來到延安,1945年入黨,先後經曆抗日戰争、解放戰争以及新中國建設,參加革命工作52年。他把自己的一生和才華都獻給了新中國的革命事業[8]。在他遺囑中,也反複叮囑家裡不給黨和機關添麻煩,展現了一名共産黨員的優秀品質。何穆是一名優秀管理者。延安時期建立的中央醫院顯示了他卓越的醫療管理群組織才能。在山西的經曆更是他衛生管理能力的充分展示。盡管時間短,他也為北大醫院的發展留下了自己的烙印。來到北京結核病研究所後,他更是從醫院籌建、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醫院發展等方面親力親為、鞠躬盡瘁,顯示了一個優秀醫療管理者的卓越才能。何穆具有極高的學術造詣。他擔任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分會第七屆委員會主任委員達21年(1958—1979年),為分會發展、學術水準提高和人才培養貢獻甚偉。他撰寫的結核病專業書籍和演講言簡意赅,邏輯清晰,具有極大的說服力。他經常到各地講課,傳播最新的診療技術和資訊。何穆具有謙遜的性格。據馬玙主任回憶,建院初期,每天晚上會組織大家學習英語,副所長裘祖源擔任教員,作為所長的何穆也經常參加。裘教授形容何穆教授為“帶着法語口味的英文發音”。何穆教授對此一點也不生氣,和大家一樣練習發音,給年輕人樹立了良好榜樣。我們收集了許多何穆教授的照片,發現一個現象,就是拍照時何穆教授一般不站“C”位。謙遜的性格處處展現出來。何穆也具有極大人格魅力。研究所建立初期,缺乏專業人才,“拉人”成了何穆最主要工作之一。據同僚回憶,1955年胸外科專家辛育齡在蘇聯留學。何穆為找他,足足和莫斯科大劇院的門衛周旋了一個小時。辛育齡一見他,大吃一驚:“何老,您怎麼找到這兒來了?”“我去法國開會路過這裡,專程找你商量。你能否分一些精力,攻一攻胸外科和結核病防治?咱們國家的結核病太嚴重了”。他到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對骨科專家田武昌說:“你是骨科大夫,能否攻一下骨結核?為骨結核防治事業奮鬥終生是光榮的”。經何穆努力,從協和醫學院調來裘祖源,從北京醫學院調來鄭翼宗、項蔓君等,從上海第一醫學院調來崔祥瑸,從上海第二結核病院調來嚴碧涯,從上海防痨協會調來朱組焜,從廣東幹部療養院調來廖喜梅。田武昌來研究所後擔任骨科主任,辛育齡回國後擔任胸外科主任。2021年,辛育齡同志獲得了建黨100周年“七一勳章”。這些人從内心佩服何穆教授,對事業充滿感情。他們都成為新中國防痨事業的創始者。

六、規劃結防 建立體系

何穆對全國的貢獻不僅限于管理和學術。在衛生部的上司下,何穆組織建立了全國結核病防治網絡和體系,為全國結核病防控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他親自主持全國第一次工礦企業結核病防治工作座談會,多次強調要把結核病防治工作的重點放到基層。他組織和上司了第一次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為制定全國結核病防治政策奠定了良好基礎。他主持制定了《1978—1985年中國結核病防治規劃》,為降低結核病的流行做出了貢獻。在病重期間,他還念念不忘第二次全國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和結研所的發展。今天,何穆建立的結防體系依然在發揮着重要作用。他一手建立的北京胸科醫院時至今日仍是集結核病預防、研究、臨床診療、教育于一體的全國領頭羊,業務範圍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始終把服務首都、引領全國作為己任。他喜歡培養人才,使用人才。他組織培養的衆多專家後來都成為各個機構的帶頭人,促進了各地工作品質的提高。他牽頭建立的全國分級結防網絡仍然發揮着高效的防治作用。這些,都是何穆留給我們和事業的寶貴财富。何穆教授雖然已經離開我們30多年了,但他的精神、他的事迹,将永遠鼓舞我們為最終消滅結核病努力工作。志謝 本文撰寫過程中得到何穆教授的兒子何帆先生大力支援,并提供大量資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