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讨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經典語錄

作者:寂靜谷 777
《被讨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經典語錄

1.對話體使得我們閱讀的時候感到非常親切,有“如師在側、如友在臨”的體驗:我們可以跟随書中兩位主角的對話,跟随他們的辯論進入阿德勒式的心靈成長世界。尤其要點贊的是書中設計的案例樸實平直,沒有以“躁郁症”或“多重身份”等險奇案例吸引眼球,更多的是:“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裡?”“如何面對自己的缺陷?”

2.以往我會比較注重避免嚴厲的批評,現在也會稍稍注意不要過分表揚自己的孩子。盡管作為一名專業的助人者,這樣的結論早不陌生,可是在本書中重新溫習這個議題的時候,還是再次被阿德勒和兩位日本同道善意地隔空提醒了。相信讀者自會發現對自己有益之處。

3.《超越自卑》就是我那段時間生命中的“禅師”。阿德勒的人生故事也很勵志。他小時候個子小、駝背,學習成績也不好,矮窮醜占了兩樣,長輩經常拿他跟高富帥哥哥相比,這讓他自慚形穢。再加上他三歲時弟弟去世,自己兩次被車撞,五歲時得肺炎差點死去,人生也是頗多坎坷。好在他最終找到了獨特的人生意義,并成為了一名心理學的大家。可以說,他本人就是戰勝自卑、逆襲成功的人生典範。

4.阿德勒的心理學,就這樣把自我從過去、人際關系和未來中解放出來。可是越獄成功以後呢?以前我們裹足不前,可以怪父母怨社會,而阿德勒卻完全把人生責任和選擇的權力交給了我們自己。

5.你是否常常對煩瑣的生活感到乏味?你是否時時為複雜的人際關系感到疲憊?你是否已經很久沒有平心靜氣地與自己的心靈來一場對話了?你是否感到自己的生活離幸福越來越遠?你是否認為人生的意義越來越模糊難見?……

6.但是,随着年齡的增長,世界便逐漸露出真面目。人們不得不接受“我隻不過如此”之類的現實,原以為等候在人生路上的一切“可能”都會變成“不可能”。幸福的浪漫主義季節轉瞬即逝,殘酷的現實主義時代終将到來。

7.他為什麼會如此激烈地反對哲人的主張呢?原因已經不言而喻。青年自幼就缺乏自信,他對自己的出身、學曆甚至容貌都抱有強烈的自卑感。也許是因為這樣,他往往過于在意他人的目光;而且,他無法衷心地去祝福别人的幸福,進而常常陷入自我嫌惡的痛苦境地。對青年而言,哲人的主張隻不過是烏托邦式的空想而已。

8.如果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也就是說,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是這樣吧?

9.阿德勒心理學明确否定心理創傷,這一點具有劃時代的創新意義。弗洛伊德的心理創傷學說的确很有趣。他認為心靈過去所受的傷害(心理創傷)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禍首。當我們把人生看作一幕大型戲劇的時候,它那因果規律的簡單邏輯和戲劇性的發展程序自然而然地就會散發出攝人心魄的魅力。

10.但是,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創傷學說的時候說了下面這段話:“任何經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曆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曆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11.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創傷學說的時候說了下面這段話:“任何經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曆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曆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曆,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曆的意義。”

12.即使你不大聲呵斥而是講道理的話,服務員也應該會誠懇地向你道歉或者是用幹淨的抹布為你擦拭。總之,他應該也會采取一些應有的措施,甚至還有可能為你洗衣服。而且,你心裡多少也預料了到他可能會那樣做。

13.如果你說“人是無法抵抗感情的存在”,那我就要堅決地否定這種觀點了。我們并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而采取各種行動。而且,在“人不受感情支配”這個層面上,進而在“人不受過去支配”這個層面上,阿德勒心理學正是一種與虛無主義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學。

14.人并不受過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進,這就是哲人的主張。哲人所倡導的“目的論”是一種徹底颠覆正統心理學中的因果論的思想,這對青年來說根本無法接受。那麼,該從何處破論呢?青年深吸了一口氣。

15.當然,并不是有意地選擇了“這樣的我”,最初的選擇也許是無意識的行為。并且,在選擇的時候,你再三提到的外部因素,也就是人種、國籍、文化或者家庭環境之類的因素也會産生很大的影響。即便如此,選擇了“這樣的我”的還是你自己。

16.承認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但是,請你不要忘記,在人際關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傷。隻要涉入人際關系就會或大或小地受傷,也會傷害别人。阿德勒曾說“要想消除煩惱,隻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種事情根本就無法做到。

17.簡單地說就是害怕向前邁進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願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比如玩樂或休閑時間。也就是拿不出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即使有些不滿或者不自由,也還是更願意維持現狀。

18.首先要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後進行課題分離——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别人的課題,要冷靜地劃清界限。而且,不去幹涉别人的課題也不讓别人幹涉自己的課題。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有可能徹底改變人際關系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19.援助的大前提是課題分離和橫向關系。在了解了學習是孩子的課題這個基礎上再去考慮能做的事情,具體就是不去居高臨下地指令其學習,而是努力地幫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夠學習”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獨立應對課題的能力。

20.在今天的日本,雖然阿德勒的名字不像弗洛伊德或榮格那樣廣為人知,但阿德勒的主張卻被稱為是“誰都可以從中挖出點兒什麼的‘共同采石場’”。即使阿德勒的名字不被提及,但其思想也影響着許多人。

21.閱讀柏拉圖對話篇的人也許會對探求“勇氣是什麼”的對話最終并未得出結論而感到吃驚。與蘇格拉底對話的青年最初都很難認同蘇格拉底的主張,他們往往會進行非常徹底的反駁。本書采用哲人與青年之間對話這一形式,也是遵循蘇格拉底以來的哲學傳統。

22.如果不懂如何構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時候就會因為想要滿足他人期待或者不想傷害他人而導緻雖有自己主張但無法傳達,最終不得不放棄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