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经典语录

作者:寂静谷 777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经典语录

1.对话体使得我们阅读的时候感到非常亲切,有“如师在侧、如友在临”的体验:我们可以跟随书中两位主角的对话,跟随他们的辩论进入阿德勒式的心灵成长世界。尤其要点赞的是书中设计的案例朴实平直,没有以“躁郁症”或“多重身份”等险奇案例吸引眼球,更多的是:“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如何面对自己的缺陷?”

2.以往我会比较注重避免严厉的批评,现在也会稍稍注意不要过分表扬自己的孩子。尽管作为一名专业的助人者,这样的结论早不陌生,可是在本书中重新温习这个议题的时候,还是再次被阿德勒和两位日本同道善意地隔空提醒了。相信读者自会发现对自己有益之处。

3.《超越自卑》就是我那段时间生命中的“禅师”。阿德勒的人生故事也很励志。他小时候个子小、驼背,学习成绩也不好,矮穷丑占了两样,长辈经常拿他跟高富帅哥哥相比,这让他自惭形秽。再加上他三岁时弟弟去世,自己两次被车撞,五岁时得肺炎差点死去,人生也是颇多坎坷。好在他最终找到了独特的人生意义,并成为了一名心理学的大家。可以说,他本人就是战胜自卑、逆袭成功的人生典范。

4.阿德勒的心理学,就这样把自我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中解放出来。可是越狱成功以后呢?以前我们裹足不前,可以怪父母怨社会,而阿德勒却完全把人生责任和选择的权力交给了我们自己。

5.你是否常常对烦琐的生活感到乏味?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你是否已经很久没有平心静气地与自己的心灵来一场对话了?你是否感到自己的生活离幸福越来越远?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

6.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便逐渐露出真面目。人们不得不接受“我只不过如此”之类的现实,原以为等候在人生路上的一切“可能”都会变成“不可能”。幸福的浪漫主义季节转瞬即逝,残酷的现实主义时代终将到来。

7.他为什么会如此激烈地反对哲人的主张呢?原因已经不言而喻。青年自幼就缺乏自信,他对自己的出身、学历甚至容貌都抱有强烈的自卑感。也许是因为这样,他往往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而且,他无法衷心地去祝福别人的幸福,从而常常陷入自我嫌恶的痛苦境地。对青年而言,哲人的主张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而已。

8.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是这样吧?

9.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这一点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的确很有趣。他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当我们把人生看作一幕大型戏剧的时候,它那因果规律的简单逻辑和戏剧性的发展进程自然而然地就会散发出摄人心魄的魅力。

10.但是,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

11.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12.即使你不大声呵斥而是讲道理的话,服务员也应该会诚恳地向你道歉或者是用干净的抹布为你擦拭。总之,他应该也会采取一些应有的措施,甚至还有可能为你洗衣服。而且,你心里多少也预料了到他可能会那样做。

13.如果你说“人是无法抵抗感情的存在”,那我就要坚决地否定这种观点了。我们并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而采取各种行动。而且,在“人不受感情支配”这个层面上,进而在“人不受过去支配”这个层面上,阿德勒心理学正是一种与虚无主义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学。

14.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这就是哲人的主张。哲人所倡导的“目的论”是一种彻底颠覆正统心理学中的因果论的思想,这对青年来说根本无法接受。那么,该从何处破论呢?青年深吸了一口气。

15.当然,并不是有意地选择了“这样的我”,最初的选择也许是无意识的行为。并且,在选择的时候,你再三提到的外部因素,也就是人种、国籍、文化或者家庭环境之类的因素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即便如此,选择了“这样的我”的还是你自己。

16.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但是,请你不要忘记,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17.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18.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19.援助的大前提是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在理解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这个基础上再去考虑能做的事情,具体就是不去居高临下地命令其学习,而是努力地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

20.在今天的日本,虽然阿德勒的名字不像弗洛伊德或荣格那样广为人知,但阿德勒的主张却被称为是“谁都可以从中挖出点儿什么的‘共同采石场’”。即使阿德勒的名字不被提及,但其思想也影响着许多人。

21.阅读柏拉图对话篇的人也许会对探求“勇气是什么”的对话最终并未得出结论而感到吃惊。与苏格拉底对话的青年最初都很难认同苏格拉底的主张,他们往往会进行非常彻底的反驳。本书采用哲人与青年之间对话这一形式,也是遵循苏格拉底以来的哲学传统。

22.如果不懂如何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时候就会因为想要满足他人期待或者不想伤害他人而导致虽有自己主张但无法传达,最终不得不放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