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外汽車品牌:共建共赢

2023年,中國汽車市場迎來了高光時刻。盡管全球經濟低迷,内外壓力巨大,但中國品牌成功突破三千萬輛年度銷量,以56%的市場佔有率創下前所未有的記錄,新能源滲透率更是提前突破30%。

中外汽車品牌:共建共赢

中外汽車品牌:亦敵亦友

中國汽車品牌取得的輝煌成績值得祝賀,但是我們是否應該用“勝利”來定義外資品牌與合資企業的地位呢?事實上,我們不必将思維二進制對立,市場也無需零和博弈。中外汽車品牌,無論是油車還是電車,一旦進入中國市場,就成為中國汽車産業有機的組成部分。

中外汽車品牌之間存在着對立統一的關系。在人才和體系次元,合資企業和進口品牌推動了中國本土供應鍊與配套體系的發展。在燃油車時代,大衆、豐田、奧迪等為自主車企提供平台和制造标準體系,而電動汽車時代,特斯拉、大衆ID、豐田bZ等則推動了中國供應鍊的進步。

中外汽車品牌:共建共赢

中國汽車産業長期以來一直在借力、合力海外品牌的過程中發展,電動化更是在“戰勝合資之道”中嶄露頭角。在智能電動汽車時代,中外汽車品牌更多時候站在同一個陣營中。亦師亦友亦對手,彰顯了全球最大制造業國家和汽車制造業之間深厚的聯系。

合資與自主的融合:共同推動創新

在中國汽車産業切入新能源和智能化賽道之前,海外品牌的重要性就已經顯現。世界最大制造業國與最重要的汽車分支有着緊密的聯系,始于1901年的汽車進口,一直到1984年北京吉普的開張,中國汽車合資曆史已經走過了40年。

中外汽車品牌:共建共赢

在燃油車為主的歲月裡,中國車企通過學習借鑒海外汽車品牌,形成了一個有趣的鍊條,将看似無關的兩個陣營連接配接起來,促進了技術和人才的輸送。合資企業為中國車企提供平台和标準,成為技術和經驗的寶庫。

輸血與朋友關系:共同推動發展

從中汽協資料看,2023年中國品牌的新能源占比已經達到49.9%,幾乎占去一半。在銷量和份額成績高歌猛進的背後,是一個嚴峻事實:電車業務不如油車業務掙錢,自主品牌不如合資業務掙錢。

中國汽車産業要實作最佳的發展效果,即便新能源汽車的勢頭讓自主份額過半,也不必将所有海外汽車品牌視為敵對。資金在電動化和智能化的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

以廣汽與豐田為例,豐田通過在華的合資公司實作了可觀的利潤。資金的輸血讓廣汽集團取得不俗的業績,不僅推動了合資品牌的市場表現,也促進了自主品牌的發展。

豐田汽車除了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兩家合資公司之外,雷克薩斯豪華品牌和進口豐田業務在進口車中銷量數一數二,使得豐田無論是全球還是在中國,都實作了較好的利潤名額。

廣汽集團在2022年實作74.96億元扣非淨利潤,在車企集團中屬于不錯的水準。雖然不能和一汽、上汽等利潤大戶相比,但和長城等處在一個檔次。利潤主要來自于合資公司,在财報裡展現為“聯營與合營企業”。就在2022年,合營企業中最高的廣汽豐田利潤75.21億元,合營企業利潤合計120.72億元。

中外汽車品牌:共建共赢

眼下,新能源汽車規模還不足以充分攤薄研發成本和電池成本,是以除了極少數品牌,大多數新能源品牌都還沒有利潤轉正。是以,埃安能夠在2023年6-7月開始盈利,已經是難能可貴的成績,在利潤的貢獻度方面,仍然還不能完全取代廣汽合資公司。

是以,如果我們希望埃安、昊鉑能夠快速發展,一定時期内,需要廣汽合資闆塊進行“輸血”;如果我們希望豐田與比亞迪合作的新車性能更加強大,那麼豐田在華合資公司,和雷克薩斯、豐田進口車,也會扮演資金扶持的角色。

中外品牌互相借鑒:共同進步

除了資金層面的支援,海外品牌在打法和戰術上仍有許多值得中國品牌借鑒的亮點。給消費者充分的選擇權是其中之一,不同的電動化路線在世界範圍内共存,給予消費者更多可能性。

在合資企業的模式下,中外汽車品牌之間的交流更為頻繁。技術的流動和碰撞成就了無數傳奇,比亞迪造電池,特斯拉造電機,福特造電控,各自發揮所長,共同推動了中國電動化的程序。

觀察全球車企的布局,豐田、雷克薩斯、通用和奔馳等巨頭都在電動化領域有着多樣化的項目。特别是豐田和雷克薩斯對多元路線的堅持最為明顯。通過這種政策,品牌為消費者提供更為豐富和全面的選擇,使他們能夠根據個人需求在不同場景下靈活選擇。

其次,電動汽車和智能汽車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提高使用者心智與産品性能的比對度。目前,電動汽車市場存在着續航焦慮等問題,而智能汽車在安全和可靠性方面尚未完全赢得消費者的信任。

中國新勢力和特斯拉通過引入炫酷功能,貼近消費者的訴求,赢得了一部分先鋒人群。相比之下,傳統外資品牌更注重電動汽車的可靠性和智能安全性。這并非是對比誰更高明,而是一種分工,滿足不同消費者群體的需求。例如,雷克薩斯在推進多元化電氣化路線的同時,強調了續航真實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關鍵名額。

以雷克薩斯為例,該豪華汽車品牌不僅推出了純電動汽車RZ,還強調了LM混動車型和ROV氫能源概念車。這種多元化的政策旨在滿足不同場景下的需求,為市場帶來更大的活力。

中外汽車品牌:共建共赢

雷克薩斯在智能化方面也追求安全可靠的智能化,而不僅僅是激進的科技。雷克薩斯RZ搭載的LSS+ 3.0智能安全系統高效整合了一系列前沿主動安全科技,以适應常見的交通隐患和高頻用車場景。與激進智能汽車科技不同,雷克薩斯的智能化更加溫和、拟人化,如PDA預判式主動駕駛輔助系統。

中外汽車品牌:共建共赢

最終,智能電動汽車的成功不僅僅取決于技術水準,還需要合适的營銷和服務政策。在這方面,特斯拉和新勢力通過激進的功能吸引了先鋒人群。但随着更多主流人群轉向智能電動汽車,傳統品牌如雷克薩斯通過溫和、周到的品牌形象更符合理性回歸後的使用者需求。

總體而言,中外汽車品牌應在電動汽車和智能汽車領域開展更深入的合作,互相借鑒經驗,共同推動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中外品牌互相學習,互相成就,在這個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時代更是如此。在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危機的大背景下,各家車企團結合作,分享技術和經驗,成為推動中國汽車産業創新的關鍵力量。

中外汽車品牌的融合共赢是中國汽車産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在全球汽車市場競争加劇、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席卷而來的今天,中外汽車品牌應該加強合作,攜手共進,共同應對未來的挑戰。無論是合資企業還是自主品牌,都能在這個大時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實作共同發展、互惠共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