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亞棟:教育沒有所謂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分

作者:光明社教育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亞棟:教育沒有所謂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分

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帶來一場深刻的系統性變革,新一輪科技革新不斷加速,創新的産生、深化和傳播速度明顯加快,各領域的形态也正在被重塑。當下,培養與未來發展相适應的創新型人才,是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圍繞這一主題,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安徽師範大學校長李亞棟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亞棟:教育沒有所謂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分

李亞棟,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清華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2022年6月起受聘擔任安徽師範大學校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亞棟:教育沒有所謂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分

拔尖創新人才不是“拔”出來的,而是自己“長”出來的

《教育家》:李校長,教育是被當下科技變革廣泛影響的重要領域,教育領域本身既要随變革做出前瞻性調整,也要幫助學生為無法準确定義的未來工作做好準備。在變化的不确定中,衡量創新人才的标準是否需要調整?如何培養能夠站立創新前沿、與未來社會發展相适應的創新人才?

李亞棟:确實如您所說,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正在進行新一輪大發展、大調整、大變革,教育不可能置身事外,必須及時作出前瞻性調整和深層次變革,才能培養出跟上時代步伐、滿足社會需求的創新人才。衡量創新人才的标準是多樣的,也應該是與時俱進的,在不同時代有不同内涵,但是有些基本要求和判斷标準應該一以貫之。比如能否堅持獨立思考、勇于追求真理,能否敢于質疑、敢于說“NO”,能否創造性提出新觀點、産出新成果等,這些都是創新人才必備的基礎素質和能力。我認為衡量科技創新人才可以用一個通用的“金标”來檢驗,即“三發一解”,“你發現了什麼、發明了什麼、發展了什麼、解決了什麼科學和/或技術和/或工程上的難題”。我之前在多次演講中也反複說過,任何一項重大的科技發現和發明,隻有真正造福人類社會才會得到廣泛的認可,我們在評價創新人才時也是如此。

一直以來,安徽師大非常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累計培養了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在學校畢業生中,共有5位兩院院士、47位國家“傑青”和24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這一高端學術拔尖人才數量在全國高校中排名二十多位。我們始終堅信,創新人才來自創新的教育,因循守舊的應試教育确實很難培養出創新人才。如何培養創新人才,需要整個教育鍊同題共答。

首先,要堅持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教育是一門科學,興教辦學、人才成長都有其客觀規律,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必須遠離浮躁、拒絕功利。創新人才培養更是如此,不能被“工程化”“流程化”,像工廠工廠中的房間生産産品一樣來批量生産,而是要突出個性、因材施教,拔尖創新人才不是“拔”出來的,而是自己“長”出來的。

其次,要注重各學段一體化貫通培養。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離不開各學段之間的協調關聯,必須大中國小同題共答,在培養目标、課程體系、教學方式、評價機制等各方面有效銜接,真正建構起一體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在基礎教育領域,要着力激發學生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培養其探索性、創新性思維品質,在基礎知識傳授過程中,鼓勵獨立思考,種下創新的“種子”。在高等教育領域,要強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強化創新意識,訓練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把學生創新創造的潛能有效激發出來。

最後,要建構創新人才成長的優良生态。創新的“種子”要長成參天大樹,成為棟梁之材,土壤、陽光、水分、氣候都必不可少。要尊重科學、尊重曆史、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強化基礎與應用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科學與工程相結合,建立健全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體制機制,讓更多人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創新實踐之中。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亞棟:教育沒有所謂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分

培養人才在大學永遠是第一位的

《教育家》:現在許多創新性科技成果都是在學科交叉融合及各類新科學技術彼此交織中催生出來的,而我們的大學教育是以專業來細分學生的學習内容,這是否會影響甚至阻礙創新人才的培養?大學是否需要重新考量人才培養的要素和結構,探索人才培養新路徑?

李亞棟:學科、專業與知識密切相關,是人類社會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後進行體系化分類的結果。大學是知識生産、積累和知識傳播、創新的重要場所。随着知識的不斷豐富,大學也就不得不劃分專業,否則一個人不可能完成所有知識的學習。迄今為止,幾乎所有大學依然都是以學科專業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也确實存在重“專”和“精”、輕“廣”和“博”的問題,特别是随着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新産業、新技術、新業态的不斷湧現,大學的人才培養、專業設定“滞後”于社會需求的沖突也日益突出。但我認為,學科專業細分與創新人才培養并不是必然聯系,是否影響甚至阻礙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大學能否根據社會需求,及時進行學科交叉融合和專業優化調整,讓人才培養能夠及時跟上社會發展步伐。

培養人才在大學永遠是第一位的。關于是否需要重新考量人才培養的要素和結構,重構人才培養路徑,确實值得深思和研讨。我認為,每所大學都應順應國際大勢,服務國家需求,回應社會關切,全面提升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契合度。

一方面,要不斷優化學科和專業結構布局。主動适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知識創新、科技進步、産業更新需要,大力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切實抓好專業優化、調整、更新、換代和建立工作,全面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近三年來,安徽師大聚焦需求導向,新增人工智能等多個大學專業,增設資源與環境等15個博士、碩士招生專業,主動撤銷文化産業管理等7個大學專業,停招職業技術教育等5個碩士招生專業。

另一方面,要強化産學研合作和校企協同育人。堅持需求牽引和目标導向,大力加強地方政府、創新企業和高等學校戰略合作,建立健全人才、平台、資源等共享互用,按照“市場主導、政府主推、院校主辦、企業主用”的原則,加強有組織的科研創新和有組織的人才培養。近年來,安徽師大主動加強與科大訊飛、奇瑞、海螺等高新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開設“創新人才定制班”和“卓越工程師班”,聯合培養了一大批企業所盼、社會所需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亞棟:教育沒有所謂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分

現代社會需要的不是死記硬背“死知識”的人

《教育家》: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大學還面臨哪些挑戰,還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哪些理念和方式需要堅持,哪些需要摒棄

李亞棟:我認為,在目前的形勢背景下,大學創新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主要展現在以下幾組沖突上:一是大衆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之間的沖突。大陸已經全面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一方面是規模龐大的學生數量,另一方面是高校有限的教育資源,兩者之間的不均衡導緻很難滿足學生個性化培養需求,難免會對創新人才培養品質造成影響。

二是學科專業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沖突。前面我說過,雖然各高校都在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但相較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需求,仍具有較大的滞後性,與新興産業對接不夠緊密,推進學科交叉融合不夠深入,人才鍊、教育鍊、創新鍊、産業鍊“四鍊融合”不夠有力,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新師範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

三是傳統教學模式與個人全面發展之間的沖突。傳統教學模式主要是知識傳授,但是現代社會最缺乏、最需要的不是死記硬背“死知識”的人,而是素質全面、适應性強的複合型創新人才,我們必須要善于将“死知識”變成“活知識”。這就要求教育需作出調整,突出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強化科教融合、産教融合,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教育有着傳承與創新的雙重功能,面對社會的重大變革或重大挑戰,既要革新,應用新的理念、技術和方式方法等,又要保持戰略定力,發揚優良傳統,對傳統價值體系中的精華内容進行堅守與傳承。

首先,我們需要堅守和傳承的是教育初心、教育思想、教育情懷。從“有教無類”到“傳道、授業、解惑”,再到“尊師重教”“立德樹人”,大陸擁有數千年的優良教育傳統,這些優良教育傳統的精華集中展現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教育家精神之中,我們要更好地踐行。

其次,我們需要革新和完善的是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技術。從教育内容看,大學的知識供給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有些“落後于社會”,甚至“與社會脫節”,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加強學習、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教學内容,教授新觀點、新知識、新技能。從教育方式看,傳統的“說教式”“灌輸式”教學顯然不适合于創新人才培養,而是要更多采用“啟發式”“探究式”教學,充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内驅力和創造力。從教育技術看,人工智能對教育教學模式帶來了新沖擊、新挑戰,同時也提供了新機遇、開辟了新賽道,我們要充分發揮教育數字化的“突破口”作用,全面推進新一代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推動高等教育的高品質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亞棟:教育沒有所謂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分

教育沒有所謂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分

《教育家》:“師範”時刻提醒着師大“培養人民教師”的建校初心,在踐行教育家精神的師範教育實踐中,如何培養好大批的未來教師,使他們能夠勝任育人工作?

李亞棟:教育直接決定着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而基礎教育又是整個教育體系的根基,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先導性的重要作用。目前,大陸基礎教育優質師資不充分、不均衡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特别是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老百姓對優質基礎教育資源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安徽師大作為擁有近百年曆史的老牌師範院校,被譽為安徽師範教育的“龍頭”和基礎教育的“母機”,始終堅守師範辦學底色,着力推動教師教育改革,培養了一大批優質師資人才,在安徽省中國小校長和管理骨幹之中有一半以上是我校畢業生。

針對師範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挑戰、新問題,安徽師大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實施“學科振興”“基礎教育振興”“大學生護航”三大行動計劃,向全社會作出了“我們的師範畢業生一出校門就要達到省級示範中學教師平均水準”的莊嚴承諾。

一是實施“學科振興”行動計劃,全面提升師範生的專業素養。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做強高峰學科,發展特色學科,尤其是把聯考9個科目的學科和專業建設擺在更加重要位置,下大力氣引進和培育一批高水準的教學名師,努力打造出30門具有國内一流水準的精品核心課程,切實讓全體學生把專業課學深、學精,具備足夠的專業能力和水準。

二是實施“基礎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全面提升師範生的從教能力。率先實施“暑期國小期”制,着力打造金牌教案、金牌教練、金牌師範生“三金”工程。今年我們聘請了來自全國126名教學名師和國際奧賽金牌教練組成的特聘教授團隊,成功主辦了首期一個月的“暑期國小期”師範生教學實戰訓練,為2576名學員奉獻了一堂堂精彩的示範“金課”,切實讓師範生“現學現練”,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三是實施“大學生護航”行動計劃,全面保障師範生健康成長發展。我們提出“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标,率先成立校院兩級學生工作委員會,堅持抓兩頭、帶中間,分類建立學生檔案,集全校之力和社會之力解決好學生在思想、學習、情感、身心健康等各方面的突出問題和實際困難,全面保障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努力造就更多大國良師。教育是人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教育本身并沒有所謂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分,隻是在成長的不同階段有所側重而已,不能顧此失彼、因噎廢食。必須在加強基礎知識傳授過程中提高受教育者的個人基本素質,鼓勵他們讀萬卷書,實作基本知識的積累;結合社會實踐,行萬裡路,提高人才的見識、洞察力和學術品位,進而确立人生奮鬥目标。

— END —

來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3年12月刊第4期,原文标題《因循守舊的應試教育很難培養出創新人才——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安徽師範大學校長李亞棟》

作者|王湘蓉

統籌 | 周彩麗

《教育家》雜志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媒體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