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作者:中國旅遊地圖

#我來唠家常#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 麻婆豆腐。攝影/sasazawa,圖/圖蟲·創意

-風物君語-

每個人的家鄉

都有一道豆腐

豆腐,也許是中國美食裡種類最多、分布最廣、吃法最多樣的食物。

毫無疑問,風靡全球的豆腐是中國人發明的。但是誰發明的?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發明的?說法有很多。傳說,西漢淮南王劉安在煉丹過程中發明了豆腐。這種說法雖然被很多學者質疑,但也成了一種被普遍接受的說法。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 中國部分豆腐美食地圖。制圖/伍攀

相較于去探究豆腐的起源,人們更關注的是怎麼把這種美味吃掉。2000多年的吃豆腐曆程,一邊是從黃豆蛻變出的各種豆腐産品,一邊是煎炒烹炸炖煮烤等十八般“武藝”,排列組合出千變萬化的豆腐美食,讓人欲罷不能!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豆腐家族很大,超乎你的想象

還有像黃豆這麼神奇的物種麼?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 豆腐坊内黃豆的轉化。圖/阮衛明

它們從一顆橢圓的豆子,經過了泡豆、磨豆、濾漿、煮漿、點漿和鎮壓成型等過程,不僅最終産品——豆腐本尊是一種美食,整個生産過程中的“副産品”,也被中國人做成了各種食物。也有一定比例的豆腐,是用綠豆、黑豆等制成,制作過程大同小異。

豆腐腦&豆花丨不止甜鹹

曾幾何時,豆腐腦的鹹甜問題成了一段時間的網絡焦點,但你有想過豆腐腦和豆花有啥差別麼?

它們是用軟硬程度來大概區分的。豆腐腦比較嫩,要用勺子吃,而豆花相對硬一些,可以用筷子夾。粗略的了解,就是豆漿-豆腐腦-豆花-豆腐這麼一個過程。而這種軟硬的不同,也決定了它們倆不同的吃法。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 上圖:泉水制作的豆腐腦,圖/圖蟲·創意;下圖:鹵汁豆腐腦+香甜酥脆糖油餅, 圖/王小懶

豆腐腦無論是甜是鹹,基本都當做一種流食來吃。喜歡吃甜口的,一般在裡邊加上蜂蜜、白糖或者紅糖,冬季可以吃熱的暖身子,夏季可以吃冰的解解暑;喜歡吃鹹口的,有西南地區那種加上醬油、辣椒、油鹽醋來調味的,還有京津地區這種加鹵汁的。

這鹵汁頗講究,以澱粉芡糊打底,内有肉沫、花生碎、木耳絲、黃花菜等,上桌前再撒上小蔥和香菜碎,配上一根剛出鍋的油條,打勞工的能量可以充滿了。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樂山豆腐腦。圖/王小懶

豆花不是流食,在西南地區它是一碗菜。用筷子夾上一塊還泡在水裡的豆花,沾一下靈魂蘸料,連同米飯一起下肚。一碗白米飯,一碗豆花,再加上一碟辣椒蘸,四川的豆花飯可以是一頓正餐。豆花不僅能和米飯搭配,它還能和粉、面搭配,講究的老闆會問你:“豆花是單獨放,還是和粉(面)放在一起?”你們說吧,這碗豆花它不是菜是啥?

油豆皮&腐竹丨體脂率冠軍

從豆漿往豆腐轉變的過程中,大豆的油脂會在豆漿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膜,這就是油豆皮。油豆皮是大豆蛋白和脂肪組合的産物,也是豆腐系列産品中脂肪含量最高的。每100g油豆皮有400卡的熱量,慢跑1小時才能消耗,各位小主聽到這裡有沒有瑟瑟發抖。

當然,因為這飽滿的脂肪,油豆皮有着其他豆制品不具備的口感,煎炸着吃酥香脆爽,火鍋涮着吃堅韌Q彈。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 上圖:手藝人在晾曬油豆皮,圖/阮衛明;下圖:豆皮細節,攝影/fkruger,圖/圖蟲·創意

腐竹本質上和油豆皮是一種東西,隻是形狀不同。把油豆皮從豆漿表面挑起後搓在一起,幹燥後形似竹枝,這就是腐竹。油炸腐竹是螺蛳粉的靈魂配料,吸滿湯汁的腐竹咬上去又彈又脆,湯汁稀釋了腐竹的油膩,腐竹增添了螺蛳粉口感上的層次。無論是油炸還是水泡的腐竹,它們都是火鍋局裡的明星單品。

百葉&素雞丨南北大不同

煮熟的豆漿澆在布上,一層豆汁一層布,然後用重物壓制脫去部分水分,成品看上去像千百張疊在一起,故名千張或者百葉,北方也叫豆腐皮。

東北人對于這種豆腐皮,喜歡吃的原汁原味。豆腐皮上桌一般和蘸醬菜放一個盆裡,手裡拿上一張皮,先塗上一層靈魂黃豆雞蛋醬,放一顆綠葉生菜,再碼上幾根瓜條,擺上一根蔥,這一卷是東北餐桌上永恒的春天。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 上圖:成卷的豆腐皮。攝影/風之谷,圖/圖蟲·創意;下圖:上海紅燒素雞。攝影/楊百年,圖/圖蟲·創意

在揚州,百葉會被切成絲,和高湯一起煮成了大煮幹絲;在上海,百葉被切成條再打成了中國結,和五花肉一起炖成了百葉結燒肉。卷成圓棍形的百葉,捆緊煮熟,切片過油後就成了素雞,這是一碗蘇面的靈魂伴侶。

豆豉&腐乳丨發酵的藝術

豆豉絕對是豆腐家族中的老資格,最早的記載見于漢代劉熙《釋名·釋飲食》中,比豆腐的明确記載早很多。豆豉很少作為獨立菜品食用,卻是很多名菜的核心調味品。麻婆豆腐和回鍋肉就是以豆豉為底料,川人燒制茄子、洋芋、蘿蔔、芋頭等蔬菜時也常有豆豉的身影;而廣東人的早茶也離不開豆豉,豆豉鲮魚、豉汁排骨,炒田螺也用豆豉來調味。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 腐乳。攝影/大鵬DP,圖/圖蟲·創意

把豆腐進行發酵就有了腐乳。和豆豉一樣,腐乳也是一種高頻使用的配料。北京人吃涮鍋時的蘸料麻醬,就離不開腐乳的調味。對于天津人來說,煎餅果子、鍋巴菜都離不開腐乳。

南豆腐&北豆腐丨不止南北

貌似在中國,好多美食都有粗略的南北之分,豆腐也不列外。南豆腐又稱嫩豆腐,是用石膏來做凝固劑,出來的豆腐色白質嫩,适合做豆腐湯或小蔥拌豆腐,不太适合複雜的烹饪炒制;北豆腐也稱老豆腐,是用鹽鹵來做凝固劑,出來的豆腐不如南豆腐白,口感也要老很多,可以做成凍豆腐、炖豆腐、炸豆腐圓子等。

豆腐分南北,吃法卻沒有二分法這麼簡單!全國不同區域是怎麼把豆腐吃掉的呢?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 平平淡淡才是真!圖/圖蟲·創意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吃遍了豆腐,也就走遍了中國

麻婆豆腐應該是世界上名氣最大的豆腐菜品,不僅在國内流行甚廣,外國人幾乎也是從這道菜認識了豆腐這種中國美食。但中國好吃的豆腐做法何止這一種?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 麻婆豆腐蓋飯。攝影/K,圖/圖蟲·創意

凍豆腐丨東北炖菜優等生

東北人把豆腐吃成了繞密碼,不信你念一遍“炖凍豆腐”。室外低溫讓豆腐内的水結成冰,膨脹的體積擠壓豆腐蛋白組織,讓豆腐口感更有韌性的同時,也制造了衆多孔隙。在炖煮凍豆腐時,這些孔隙充分吸收着炖菜的湯汁,就像海綿一樣。這塊看似平淡而内藏玄機的凍豆腐,往往是這盆炖菜中最受歡迎的成員。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 上圖:凍豆腐。攝影/藍太陽TNT,圖/圖蟲·創意;下圖鳕魚炖豆腐,圖/彙圖網

臭豆腐丨長沙小吃頭把交椅

聞着臭吃着香的食物還挺多,但不少食物的臭是“假”臭,臭豆腐那是真的臭,尤其是未經油炸的原件,甚至有人懷疑是用什麼泡制發酵的?長沙臭豆腐的鹵水配料,一般采用豆豉、純堿、香菇、冬筍等煮制成,追求的就是怎麼恰到好處的臭。

在油鍋中翻滾後的臭豆腐,部分的臭讓位給部分的香,外表焦黑,内裡白嫩。長沙人會把炸好的臭豆腐在中間戳個洞,把秘制湯汁澆進去,增加了臭豆腐的鮮美。外邊會撒上一些榨菜碎、辣椒末和香菜,和着整塊臭豆腐一口吃下去,鮮香辣爽。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 聞着臭吃着香。圖/視覺中國

毛豆腐丨長毛了也好吃

“徽州毛豆腐,打個巴掌都不吐”,安徽人如此來形容毛豆腐的美味。毛豆腐也叫黴豆腐,切好的豆腐塊放在竹條上,在15℃-25℃下經過3-5天乳化,表面長出均勻細密的絨毛,普通的豆腐就成了毛豆腐。油煎是最常見的吃法,表面香脆金黃,内裡鮮嫩多汁,再配以冬筍末、蒜茸、辣椒醬和肉沫炒制調芡的蘸料一起食用。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 毛豆腐。上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下圖/圖蟲·創意

文思豆腐丨淮揚菜名品

這是一道很見刀工的淮揚菜名品,相傳是乾隆年間一位叫文思的和尚創制,《調鼎集》中又稱之為“什錦豆腐羹”。豆腐本味清淡,為了讓它足夠入味,切成細絲成了揚州人的選擇。

用雞清湯将切成頭發絲粗細的香菇、冬筍、火腿、雞脯肉煮沸,再用雞清湯将豆腐細絲煮沸,兩者混合便大功告成。文思豆腐口感軟嫩清醇,細密的豆腐絲入口即化,如此多的鮮美配料來成全這道豆腐羹,“什錦”一詞也實屬恰當。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 細如發絲的文思豆腐。圖/圖蟲·創意

烤豆腐丨石屏最好吃?

有人說石屏的豆腐最好吃,秘密就在石屏的井水(俗稱“酸水”)中。走在石屏大街上,最常見的攤位便是豆腐攤,有的賣生的豆腐坯子,方的圓的長的扁的;更多是賣烤豆腐的小店,“雲南十八怪,石屏豆腐烤着賣”。

幾個人圍坐在豆腐攤前,一人一個蘸料碟,老闆娴熟的在食客面前撥弄着豆腐,瞅着眼前的美味膨脹變大,熱的彈跳起來。有經驗的老闆按需配置設定剛從火堆裡出來的豆腐,用玉米粒計數。豆腐攤從早開到晚,食客一茬茬的換着,享受烤豆腐美味的同時,小小的一方豆腐攤也成了鄰裡的社交場所。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 石屏老街燒豆腐攤。圖/阮衛明

貴陽豆腐圓子丨還有折耳根!

對豆腐的再加工吃法中,貴陽的豆腐圓子絕對可以排上一号。将花椒粉、五香粉、蒜泥、蔥末等放入盛豆腐的盆中,用手将豆腐揉碎成泥,充分和調味品混合,再揉搓成圓子,放進油鍋裡炸。

各家圓子味道好壞就取決于獨家的秘料和掌握油鍋的火候。圓子趁熱單獨吃,外酥裡嫩,也可以沾着店家秘制的蘸料吃。貴陽人很愛用折耳根調制蘸料,有甚者可以把豆腐圓子裡塞滿折耳根。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 貴陽人的日常零食。攝影/仙人闆闆,圖/圖蟲·創意

釀豆腐丨客家人的鄉愁

廣東人都對釀菜迷之喜歡,菜市場上各種釀辣椒、釀苦瓜、釀茄子,還有客家釀豆腐。相傳客家人從北方逃難而來,想吃餃子卻沒找到面粉,就用豆腐做皮,肉做餡,成就了這道釀豆腐。

豆腐要選鹽鹵老豆腐,肉餡選用半肥半瘦的豬肉,在豆腐中間開一個口子,将肉餡塞進去。熱油先将豆腐煎的金黃焦脆,再放入砂鍋中炖煮入味。這一塊釀豆腐放進嘴裡,葷的素的,嫩的彈的,味道和口感上都是多層次的滿足。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 釀豆腐,完全滿足了想吃肉又想吃豆腐的需求。圖/圖蟲·創意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叫豆腐,卻不是豆腐

如今,還有很多豆腐家族的特别成員,深受都市年輕男女們喜歡,它們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豆腐,但它們擴容了“豆腐”家族,成了麻辣燙、麻辣香鍋、冒菜和火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要說魚豆腐是麻辣燙和火鍋必點單品,有人反對嗎?這種以魚肉泥和大豆分離蛋白組合而成的新興食品,方方正正的外形,叫魚豆腐是恰到好處。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 燒烤魚豆腐。攝影/長沙攝影小老頭兒,圖/圖蟲·創意

與傳統豆腐稍微有點親戚關系的還有千頁豆腐。它的主要原料就是大豆分離蛋白,再加上其他食品添加劑,讓口感更加Q彈。在寒冷的冬天來一份熱辣辣的幹鍋千頁豆腐,配兩碗米飯不過分吧!

日本豆腐、杏仁豆腐和魔芋豆腐從原料看,基本和傳統豆腐沒啥關系了,但因為形狀的緣故,也獲得了豆腐這個美名。日本豆腐更像是雞蛋羹,主要材料就是蛋清和蛋黃,紅燒是主要吃法;杏仁豆腐是一道江蘇甜品,主要原料是甜杏仁,夏天食用甘甜消暑;魔芋豆腐的主要材料是魔芋,熱量很低,可以替代涼皮涼面中的主食,成為一道減肥餐。

中國人吃豆腐地圖

▲ 紅燒日本豆腐。攝影/徐希高,圖/圖蟲·創意

豆腐分南北又不止南北,它們在中國餐飲中的地位無可取代。八大菜系都有以豆腐為主角的菜品,而讓我們中國人更挂念的,也許是那盤屬于故鄉的“家常豆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