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曉雲的心理健康教育“三部曲”

作者:光明社教育家
李曉雲的心理健康教育“三部曲”

北京友誼飯店亭台廊榭,竹林掩映,曲徑通幽處隐藏着一個心靈的驿站——“曉雲教育文化”工作室。工作室緻力于兒童青少年心理(人格)健康、家庭教育踐行與研究、親子關系問題具體指導與解決方案。

“接觸了那麼多孩子,我才發現,幾乎所有孩子的問題,都能從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和根源。如果把輕度抑郁看作‘心靈的感冒’,那麼去看病就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了。抑郁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生命力,生活要充滿生命的活力。一個人容納負性情緒能量的空間是有限的,要學會做減法,減少抑郁情緒的蓄積。”曉雲教育文化工作室創辦人李曉雲表示。近30年來,作為家庭教育資深專家,李曉雲專注于兒童青少年心理(人格)健康、家庭教育實踐、指導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心理健康教育“三實”理論(實踐、實用、實效),成功使無數深陷心理危機的孩子擺脫抑郁,放棄輕生,走出成長困境。李曉雲每天接觸到的是一個又一個帶着悲傷情緒的故事,如同一張張褶皺而蒙塵的書頁,他将這些人生的紙張撫平、拭去灰塵,再幫他們翻開新的一頁。

李曉雲的心理健康教育“三部曲”

“深海”也會有陽光

對有心理疾病的孩子來說,從自卑、懦弱到勇敢無懼的勇者,中間一定是一段煉獄般的磨煉,隻有完成這樣的磨煉,才能完成自我救贖。其實,一般來說,醫生很難真正意義上把心理疾病治好,主要還是依靠人體自我修複能力。每個人的救世主是自己,心理咨詢師隻是一個指引者。

“我上幼稚園的時候就認識了曉雲大大,後來經曆了一場家庭災難,他給了我溫暖的關愛。每當我遇到困難和困惑時,他就會出現在我身邊,幫助我、啟發我、溫暖我,給了我成長和堅強的力量,讓我懂得了一個男子漢的責任和對人生目标的堅定。”這是青年小迪寫給曉雲教育文化工作室的一段話。

小迪6歲那年,父親因意外離世。母親接手了父親創立的龐大企業。内心歉疚的母親,根本顧不上管他,隻是無限度地溺愛縱容,導緻孩子沒節制,十六七歲的年齡,體重就達到了200多斤。由于缺乏管教和學習動力,小迪高二就辍學了。每天把自己關在屋裡打遊戲,餓了就點外賣,母親給他送水果,他也不開門。身心俱疲的母親也被逼進了抑郁狀态,有一次,母親頻繁敲門、踹門未果,歇斯底裡地用刀割傷自己以死相威脅,小迪被逼無奈出來後,母子倆發生了更大的沖突。

李曉雲到小迪家裡“做客”,通過聊天得知孩子心裡有心結,父親在他心中有着至高無上的形象,對父親的思念,一直深藏于心。小迪也回憶起了幼年時李曉雲帶他的點滴趣事,氣氛很安靜。李曉雲親自下廚為他做了奶油蘑菇湯,小迪喝着熱乎乎的湯,淚流不止,他太久沒有這種家的感覺了。李曉雲絲毫不提學習的事兒,隻是問他在玩什麼遊戲,今後有什麼打算。小迪說想出國。李曉雲說,這想法很好,但你為什麼不出房間、不跟媽媽溝通呢?小迪說,隻要一出來,媽媽就說“該上課了,馬上要考試了!”全是這樣的語氣,媽媽和繼父因教育理念不同,常常在家裡吵架,讓他很煩。

李曉雲指導小迪作出合理的規劃,分析自己的優勢是什麼、弱項在哪裡,選擇托福還是雅思,并要求他每天堅持運動減肥。同時要求父母必須作出改變,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周末,李曉雲帶着小迪去郊遊、運動,帶他去找留學機構,根據他的學習情況和個人愛好,制定目标并督促執行。最後小迪順利去了加拿大留學。

“大大,您看這是我新租的房間,怎麼樣?”小迪做着鬼臉,跟李曉雲打視訊電話,向“曉雲大大”展示他在加拿大新租的房子。

“小迪的案例給了我很大啟發。孩子出現了問題,父母往往想不到喚醒孩子的有效方法,也很少自我反思,總認為是孩子不學習、不上進。其實隻要找到正确的方式,孩子内心的激情一旦被激活,他的潛能将是無限的。”李曉雲強調,孩子的内心世界猶如“海面下的冰山”,不要和孩子比情緒爆發力,而是以“耐力”取勝。每一個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猶如蒙了灰塵的珍珠,李曉雲在做的事,就是幫助他們拂去灰塵,煥發明亮的色彩。

李曉雲的心理健康教育“三部曲”

任何一方不配合,就會抵消正能量

李曉雲具有深厚的理論造詣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他總結出心理健康教育“三部曲”。

第一步“把脈”。首先跟父母談,徹底了解原生家庭的情況;接着,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有什麼興趣愛好和特長,如是否喜歡接觸小動物等,第一次出現急躁情緒是在哪個年齡段、什麼原因導緻的?第一次打罵是什麼時候、什麼原因?出現過什麼極端言行等。

第二步“确診”。單獨與孩子交流,探訪、傾聽、親近孩子,快速走進孩子内心,建立信任基礎,再巧妙地去觸碰問題。然後“曲線救國”式将孩子引導至正常軌道。現身說法,用自己過往經曆激發孩子對人生的熱愛與無限想象,讓孩子跳出負面情緒并重建自信,進而“看到”隻要相信自己,按照正确方法的指導付出努力,就一定有希望,甚至會創造出人生奇迹。

第三步“開藥方”。根據擷取到的綜合資訊,給父母提出具體建議或明确要求。嚴格按照要求進行調整和改變,選擇積極的生活方式,主動改善家庭氛圍,重建家庭秩序,重塑和諧溫暖的親子關系。整個過程和父母保持及時溝通,并随時根據進展或突發情況适時調整,“調方換藥”。

李曉雲提到一個案例,正上國小四年級的女孩小艾,産生了厭學情緒,父母無奈便輾轉找到了李曉雲。

李曉雲從了解家庭具體情況入手,發現小艾的心理創傷與哥哥小鑫相關。由于家庭條件優越,小鑫上學時就不服管教,不停地換學校,成年後也不肯工作,每天不是窩在家裡打遊戲,就是徹夜不歸,沒錢了伸手就要,動辄就是幾萬。父親經常在外面奔波忙生意,看到兒子便氣不打一處來。一次小鑫張口就要20萬,父親不給。小鑫惱羞成怒,一下子掐住妹妹的脖子,威脅父母:“不給是吧?信不信我掐死她!”小艾受到驚吓,每天戰戰兢兢,父母便帶她去看心理醫生。這事兒傳到了同學耳朵裡,便诋毀、排擠她,說她是神經病。小艾心理壓力很大,說什麼也不肯上學了。

了解情況後,李曉雲單獨見了小艾。小艾一直低頭啜泣。李曉雲一邊給小艾遞紙巾,一邊輕輕地撫摸她的頭頂,讓她從體貼和溫暖中逐漸放松下來,并從她感興趣的話題入手,走進她的内心世界,打開她“關閉”已久的話匣子,最後和孩子達成了美好的約定。之後,李曉雲根據小艾的情況給父母開出了“藥方”,首先父母要認清自己作為家長的責任和孩子問題的嚴重性,要求父母首先自身作出改變,如改善夫妻關系,重塑家庭秩序,建立和諧氛圍,不能當着孩子的面發生激烈争吵,孩子已經因為受到驚吓等負面影響導緻心理問題,再往前走就會出現精神問題。

其次,必須把兒子的問題解決好。他已經成年,父親可以帶着他做生意,或者嘗試性地讓他去創業、做點小買賣,或者介紹到朋友公司,請人“帶”他,使其正常接觸社會。

再次,重新調整家庭生活方式。不跟孩子談學習,隻談生活、美食、書籍、電影,重新讓孩子接受來自父母的溫暖和愛意。整個家庭氛圍改善了,孩子也就安靜下來了。

最後,父母主動找班主任溝通并尋求幫助,讓孩子重返校園,請班主任到校門口迎接孩子,給她一個擁抱。請班主任跟班裡的同學溝通,營造一個友好的氛圍。同時,在作業上不提硬性要求。

鋪墊好一切,父母把小艾送回了校園。當然解決心理問題更是一個長期跟進幹預的過程。小艾回到校園三四天後,又不肯上學了。父親失去了耐心,又開始急躁。李曉雲指導他們換一種方式和孩子交流,親近她,讓孩子内心安甯,找到安全感。此時,小艾提出要養一隻小狗,父母征求李曉雲的意見,在得到具體指導後,充分利用這次有效促進親子關系的機會,父親也轉變了态度,提出養小狗的前提是必須去上學。萌寵也有治愈的力量,養了小狗之後,小艾的心态陽光了很多,每天放學去遛狗,找到了生活的樂趣。

“很多孩子的問題其實都來源于家庭。孩子改變的前提,是父母必須先改變。如果父母不改變,任何力量都沒有用。心理健康是一個系統工程,絕不是孤立的任何一個條件,有一方不配合,很快副作用就會抵消正能量。是以幫助孩子,實際上也是在教育和幫助我們這些父母,這是基礎。”李曉雲坦言。為此,他創始發起了“中國父母成長學院”并在全國推廣普及,希望幫助更多的父母和孩子。“中國父母成長學院”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種務實和科學的教育機制,一種建立在各級各類學校或教育教育訓練機構上的成人教育模式,而非一個教育實體。父母隻有經過系統的學習和專業教育訓練,并不斷加強自我修養、适時反思、努力提升和完善自我,成為養育孩子的合格者,才能“持證上崗”,真正擔負起家庭教育的重任,并一路陪伴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李曉雲的心理健康教育“三部曲”

做孩子的心靈捕手

多年前,有部好萊塢電影《心靈捕手》,是一部教科書級别的心理治愈系電影。其中有一句話:“隻有當我的手猶豫時,我才感到自己的殘忍。”重度抑郁的人70%以上都會選擇自殺,這是一種精神疾病。當他們下定赴死的決心,跨出窗台那一瞬間,是沒有意識、沒有思想的,帶着一種慣性,似乎是在完成一種程式。李曉雲深知,心理危機幹預幫不了所有人,這項工作是一個攜帶着“遺憾”基因的工作,在溫馨如春的工作室裡,總有人從這裡進出,留下許多無法說出口的故事,每天接觸的負面情緒如濃霧般揮之不散,稍有不慎會帶來職業耗竭和身心的巨大危害。

前一段時間,李曉雲受西北一所大學的邀請,前去開展心理健康講座。演講結束後,一位大學的輔導員急着找到他尋求幫助。

一名大三的女孩阿典,兩個月前被兩個男生校園霸淩了,阿典報了警,她在醫院治好傷回到學校,不料想事情發酵,别人總是在背後指指點點,說些難聽的話,阿典心理壓力很大,出現了嚴重的抑郁和自殺傾向,輔導員特别緊張,就怕出事。

李曉雲單獨見了阿典,她戴着口罩,全程低着頭,情緒低落,一直拿餐巾紙抹眼淚,她說這件事發生後,怕别人瞧不起她、欺負她。她雖報了警,但又覺得兩個男生是以會受到法律制裁,而對不起他們。

李曉雲說,你能說出你的心聲,我非常欣慰,我可能比你父母年紀還大,你就把我當長輩,我是兩個女兒的父親,你也是女兒,我非常同情和了解你。

漸漸地,阿典放下戒備,她摘下了口罩。女孩眼睛大大的,臉頰帶着點高原紅,非常可愛漂亮。她說,霸淩的男生父母在當地有點勢力,怕兒子在學校受處分,要求拿錢私了。阿典家裡不同意,他們便陰陽怪氣地開始威脅。她的父母雖然不識字,但也有起碼的自尊,雙方氣氛劍拔弩張,她的壓力很大,父母有怨氣,又怒其不争,言語裡總是帶着抱怨。

李曉雲分析了她的沖突沖突,告訴她事情已經發生了,要承認這個事實,未來的人生還很漫長。你是受害者,違法者就理應受到懲罰,不要有思想包袱。如果你們接受私了,表面上得到了平衡,但兩個男生反而會更加得意忘形,不收斂,以後會闖出更大的禍,那才是害了他們。

回到北京後,李曉雲經常跟阿典微信聊天,其間,阿典病情反複發作,不止一次表露過想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想法。李曉雲安慰開解她,傾聽她心裡的孤單、封閉和焦慮。經過一段時間的心靈和情感陪伴,漸漸地,阿典開始與李曉雲聊學校、同學,甚至鄰居、周邊的花草,以及人生的意義,陰霾一點點散去。

“我是一個明天還沒到,就把後天想得很美好的人。做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尤其是心理危機幹預,其實很苦,内心除了要有大愛,還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更要有擇一事,終一生的強大精神,否則很難堅持下去。”采訪結束,李曉雲站在視窗。夜色一點點深邃下去,但窗外一直亮着璀璨的光。

— END —

來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3年12月刊第4期,原文标題《抑郁就像一場心靈的感冒》

作者|邢曉鳳

統籌 | 周彩麗

《教育家》雜志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媒體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