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博物館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定陵博物館。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昌平區境内的燕山天壽山麓,距離北京約50公裡, 該陵園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曆史,總面積120餘平方公裡,陵區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裡,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寝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明代時,于途中的沙河鎮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橋”。在鎮東,則築有壯麗的“鞏華城”。該城原為嘉靖皇帝祭陵時中途休息的行宮,現僅存遺址。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别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寝建築群。明代術士認為,這裡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是以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總稱,十三陵的營建始于明永樂七年(1409年),止于清朝初年,曆時200餘年。依陵寝營建時間的先後順序依次為:長陵(永樂皇帝陵)、獻陵(洪熙皇帝陵)、景陵(宣德皇帝陵)、裕陵(正統皇帝(即天順皇帝)陵)、茂陵(成化皇帝陵)、泰陵(弘治皇帝陵)、康陵(正德皇帝陵)、永陵(嘉靖皇帝陵)、昭陵(隆慶皇帝陵)、定陵(萬曆皇帝陵)、慶陵(泰昌皇帝陵)、德陵(天啟皇帝陵)、思陵(崇祯皇帝陵)。陵區内除葬有13位皇帝外,還葬有23位皇後、1位皇貴妃以及數十名殉葬的宮人。此外,陵區内還建有7座妃墳園寝(東井、西井、萬貴妃墳、悼陵、四妃二太子墳、賢妃墳、鄭貴妃墳及二李、劉、周四妃墳)和1座太監陪葬墓(王承恩墓),以及為帝後谒陵服務的行宮、苑囿等各式建築。在陵域周圍的10個天然山口(東山口、中山口、榨子口、西山口、德勝口、雁子口、錐石口、賢莊口、灰嶺口、老君堂口)處修築了城垣、攔馬牆等防禦設施,以保陵區安全。
館藏文物:
一、金絲翼善冠,出自萬曆帝頭側的一個圓盒内。冠重826克,高24厘米,直徑17.5厘米。此冠雖屬于皇帝常服冠戴,但制作工藝技巧登峰造極,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此翼善冠分為“前屋”、“後山”和“金折角”三個部分,全系金制。其前屋部分,以518根0.2毫米細的金絲編成“燈籠空兒”花紋。後山部分組裝有二龍戲珠圖案的金飾件,其中二龍的頭、爪、背鳍和二龍之間的火珠,全部采用陽錾工藝進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龍身、龍腿等部位則采用傳統的掐絲、壘絲、碼絲工藝進行制作,每個鱗片均以金絲搓擰成的花絲制成。然後碼焊成形。
二、鳳冠,明朝鳳冠是皇後受冊、谒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發展和完善,因之更顯雍容華貴之美。定陵出土的鳳冠共有四頂,分别是“十二龍九鳳冠”“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和“三龍二鳳冠”。四頂鳳冠制作方法大緻相同,隻是裝飾的龍鳳數量不同。它們造型奇巧,制作精美,并飾有大量的珍珠寶石。六龍三鳳冠,通高35.5厘米,冠底直徑約20厘米。龍全系金制,鳳系點翠工藝(以翠鳥羽毛貼飾的一種工藝)制成。整個鳳冠,共嵌寶石128塊(其中紅寶石71塊、藍寶石57塊),裝飾珍珠5449顆。三、衮服,簡稱“衮”,與冕冠合稱為“衮冕”,是古代最尊貴的禮服之一。定陵出土的萬曆衮服共有五件。其中刺繡三件,缂絲二件。它們均飾十二章圖案,即龍、日、月、星辰、山、華蟲、宗彜、藻、火、粉米、黼、黻。四、百子衣,定陵孝靖皇後的“紅素羅繡平金龍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和“紅暗花羅繡‘萬壽’字過肩龍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是兩件難得的刺繡藝術精品和藝術瑰寶。五、金蓋金托玉碗,出自萬曆帝棺内西端北側,白玉制成。敞口,弧腹,圈足。玉質細膩、瑩潤,潔白無瑕。
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機關。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1982年,國務院公布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國家旅遊局确定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遊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儲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9年5月1日,明十三陵博物館經過自評申報,省級文物行政部門評估,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專家稽核備案,國家文物局決定被評為首批國家二級博物館。
文章來源于王小軍、李維剛編著的《撲克牌上的中國國家級博物館(國家二級博物館卷)》叢書。
《隴原天地》肖軍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