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家二级博物馆名录之4:明十三陵博物馆

作者:陇原天地

明十三陵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博物馆。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天寿山麓,距离北京约50公里, 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总面积120余平方公里,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

国家二级博物馆名录之4:明十三陵博物馆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十三陵的营建始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止于清朝初年,历时200余年。依陵寝营建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为:长陵(永乐皇帝陵)、献陵(洪熙皇帝陵)、景陵(宣德皇帝陵)、裕陵(正统皇帝(即天顺皇帝)陵)、茂陵(成化皇帝陵)、泰陵(弘治皇帝陵)、康陵(正德皇帝陵)、永陵(嘉靖皇帝陵)、昭陵(隆庆皇帝陵)、定陵(万历皇帝陵)、庆陵(泰昌皇帝陵)、德陵(天启皇帝陵)、思陵(崇祯皇帝陵)。陵区内除葬有13位皇帝外,还葬有23位皇后、1位皇贵妃以及数十名殉葬的宫人。此外,陵区内还建有7座妃坟园寝(东井、西井、万贵妃坟、悼陵、四妃二太子坟、贤妃坟、郑贵妃坟及二李、刘、周四妃坟)和1座太监陪葬墓(王承恩墓),以及为帝后谒陵服务的行宫、苑囿等各式建筑。在陵域周围的10个天然山口(东山口、中山口、榨子口、西山口、德胜口、雁子口、锥石口、贤庄口、灰岭口、老君堂口)处修筑了城垣、拦马墙等防御设施,以保陵区安全。

馆藏文物:

一、金丝翼善冠,出自万历帝头侧的一个圆盒内。冠重826克,高24厘米,直径17.5厘米。此冠虽属于皇帝常服冠戴,但制作工艺技巧登峰造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此翼善冠分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个部分,全系金制。其前屋部分,以518根0.2毫米细的金丝编成“灯笼空儿”花纹。后山部分组装有二龙戏珠图案的金饰件,其中二龙的头、爪、背鳍和二龙之间的火珠,全部采用阳錾工艺进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龙身、龙腿等部位则采用传统的掐丝、垒丝、码丝工艺进行制作,每个鳞片均以金丝搓拧成的花丝制成。然后码焊成形。

二、凤冠,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定陵出土的凤冠共有四顶,分别是“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二凤冠”。四顶凤冠制作方法大致相同,只是装饰的龙凤数量不同。它们造型奇巧,制作精美,并饰有大量的珍珠宝石。六龙三凤冠,通高35.5厘米,冠底直径约20厘米。龙全系金制,凤系点翠工艺(以翠鸟羽毛贴饰的一种工艺)制成。整个凤冠,共嵌宝石128块(其中红宝石71块、蓝宝石57块),装饰珍珠5449颗。三、衮服,简称“衮”,与冕冠合称为“衮冕”,是古代最尊贵的礼服之一。定陵出土的万历衮服共有五件。其中刺绣三件,缂丝二件。它们均饰十二章图案,即龙、日、月、星辰、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四、百子衣,定陵孝靖皇后的“红素罗绣平金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和“红暗花罗绣‘万寿’字过肩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是两件难得的刺绣艺术精品和艺术瑰宝。五、金盖金托玉碗,出自万历帝棺内西端北侧,白玉制成。敞口,弧腹,圈足。玉质细腻、莹润,洁白无瑕。

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9年5月1日,明十三陵博物馆经过自评申报,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评估,全国博物馆评估委员会专家审核备案,国家文物局决定被评为首批国家二级博物馆。

国家二级博物馆名录之4:明十三陵博物馆
国家二级博物馆名录之4:明十三陵博物馆

文章来源于王小军、李维刚编著的《扑克牌上的中国国家级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卷)》丛书。

《陇原天地》肖军编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