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作者:東意不一樣

随着2023年的汽車産銷資料出爐,這個問題又成大夥熱議的話題了。其實,這兩樣東西就是婚戀市場上的一靜一動,“有房有車”,女人的殺手锏,男人的奪命咒。但它倆并不具備可比性,因為核心邏輯不一樣,是以基本形成了兩派觀點。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一派認為無法替代,主要是從消費端看問題,因為房地産是十萬億級别的市場,全民頭鐵不怕液壓機,汽車隻是個萬億級市場。比如高峰期2021年,商品房銷售額高達18萬億元。

2023年,汽車業産銷兩旺,創曆史新高,産銷分别實作3016.1萬輛和3009.4萬輛,連續15年世界第一。全年整車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9%,超過日本,首次躍居全球第一。但銷售額隻有4.86萬億元,占比社會零售總額10%左右。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新能源汽車産銷分别完成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别增長35.8%和37.9%。另外,房地産與财政強相關,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具備很強的投資金融屬性。是以,汽車永遠無法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

一派認為可替代,因為汽車是全球性産業,具有很強的對外輸出能力,發展潛力更大,牛逼普拉斯。僅就業而言,2021年房地産直接及周邊産業從業人員總數雖然高達2000多萬人,涉及建材、化工、陶瓷、紡織、家電等120多個行業,産業鍊覆寫極廣。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但汽車産業鍊也不遑多讓,同樣涉及到鋼鐵、機械、電子、紡織、晶片和軟體服務等100多個行業。2019年,汽車直接從業人數550多萬;2021年,汽車産業直接及周邊産業從業人數高達3500萬。

其實,兩派觀點都沒有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些年,房地産走一路就被大夥罵一路,都成過街老鼠了。我以前也經常罵,但後來漸漸明白,無論咋罵都沒球用,因為那是一個曆史階段,是我們必須要去經曆和承受的,而這個階段的緣起就是1994年的“分稅制”。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很多小夥伴都知道這一年,但未必知道整件事情的背景。這事得從1979年實行“财政承包制”說起,當時不是“家庭聯産承包”熱潮嘛!我們村老房子上直到現在還儲存着一塊智語:一年到頭不敲鐘,從種到收不記工,隊長不再亂點名,農民幹活滿天星。

看到沒,家庭聯産承包就是好,看啥都想承包。既然療效這麼好,那就應包盡包,村裡的農田、旱地、茶山、魚塘、榨油坊等都一股腦承包出去了。然後中央和地方财政也搞了承包,就是各地跟中央約定一個固定繳納額。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交足國家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愛咋花咋花。聽故事的人總喜歡問後來,講故事的人早已淚流滿面。之後,大夥便各自突圍,但突着突着就出問題了。

咿?不對呀!按說中央财政應該越來越增長才對呀!但增長沒見着,下降倒是一大截。1979年時,中央财政占比總财政還能達到大概50%,等到1993年,占比竟然跌到了30%左右,為啥?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發展不平衡嘛!東部省份越來越有錢,中西部老鐵則越混越矬,一無區位二無資源三無政策,不窮才怪呢!每年固定繳納額,東部老鐵表示毫無壓力,中西部則窮得很穩定。然後中央财政就揭不開鍋了,甚至跟地方借錢過日子。本想優雅轉身,不料華麗撞牆,為啥?

因為收入在減少,支出卻不斷增加,吸小氣喘大氣。行政事業機關都指着财政這口鍋吃飯,科研、國防、教育等領域都嗷嗷待哺。是以,那會還出現了嚴重的腦體倒挂現象,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耍槍的不如耍猴的。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另外,有些中西部省份不僅沒錢上繳,連自身财政都難以為繼,再疊加災害,還得向中央請求幫助。但中央财政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夥說咋辦?跟銀行借錢吧!銀行也扛不住啊!

記得上世紀90年代,我們村國小和鄉中學都還是五六十年代的土磚房。遇上狂風暴雨,外面刮大風,教室窗戶就搖啊搖!屋頂上的瓦片時不時被刮走一片,那聲音就跟奪魂咒似的。

現在回想起來,那種感覺就像杜甫在窗戶外面唱歌——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以,一旦遇上這種天氣,大夥就得集體拜菩薩保佑别塌房,連上課都提心吊膽。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家裡就這麼個爛包現狀,而且東中西地區之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城裡人看不起鄉下人,勞工看不起農民,東部老鐵看不起中西部老鐵,隔閡越來越大,日常紮心老鐵!大夥說咋辦?總不能不管吧!

其實,隻有經曆過大風大雨的人才知道,打傘沒卵用。然後到了1994年,“分稅制”就被操辦起來了,四六分賬,六分歸中央财政,四分歸地方,啥意思呢?

就是好收的稅種歸國家,比如增值稅,消費稅和車輛購置稅等;不好收的稅種歸地方,比如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産稅、屠宰稅和農業稅等。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這下好了!大頭歸國家,小頭歸地方,富裕地區也喊窮了!但即便如此,冷熱不均的情況也依然嚴重。比如有的省份家裡有礦資源好,資源稅收得爽歪歪,而那些家裡沒礦的就隻能幹瞪眼。

好在有一樣東西大夥都有,對!就是城鎮土地!然後大夥就集體點開了土地财政。使勁渾身解數招商引資,等賣地賣房有錢了,就開始修路、蓋樓、建工業園,搞開發區。然後大夥就去企業上班掙錢,掙着錢了再買房,錢不夠,銀行就給予貸款支援,内循環就搞起來了。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之後,城市快速擴張,公共服務設施也得到了大幅改善,極大地改善了大夥的生活環境。

但效率越高,副作用也必然越大,畢竟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有鮮花着錦就會有錦繡成灰,有雪中送炭就會有雪上加霜,甘蔗沒有兩頭甜,發展從來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比如我們用30多年時間,迅速走完西方二三百年的工業化道路,我們雖然創造了世界經濟奇迹,但同時也因增長過快而積累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西方是用二三百年去慢慢消化的,而我們則不可避免地呈現短期集中爆發特征。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是以,我們不能隻想吃肉不想啃骨頭,不能隻要成果而不要後果。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家庭被掏空了錢包,背一身貸款,但卻讓大部分人進城了,享受了城市生活的便利和時代發展的紅利。

同時,土地财政也讓我們有足夠的資金快速完成工業化,投入科研、國防等領域,讓我們快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最大工業國和貿易國,并比曆史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作民族偉大複興。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其實,上面非常清楚這些副作用,畢竟日韓等發達國家都踩過地産深坑,那我們為啥還要往裡跳?除了上文所說的原因,可能還有沿着西方的路走,西方才會對我們放松警惕,才會相信能把我們變成他們所希望的樣子。

從2001年加入世貿開始,我們就開啟了一溜煙狂奔模式。2010年超越日本插旗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11年超越美國插旗全球最大工業國,2013年超越美國插旗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網絡爽文都不敢這麼寫。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媽賣批!太欺負人了,哪有這樣玩工業化的嘛!美西方一臉懵圈。但等他們反應過來時,我們已完成了對他們的快速接近,甚至趕超,并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的膠着局面。

這事有點像“抗日戰争快不得,解放戰争拖不得”,處守勢時要穩紮穩打,處攻勢時要快打快沖。比如,東野千裡南下打錦州,置長春和沈陽40萬敵軍于不顧,直撲錦州,封閉東北大門。隻要打下錦州,就掌握了戰場主動權!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美國雖在2009年就提出了“重返亞太”,但鑒于我們快速做大的體量優勢,以及曆史文化傳統等原因,美國一直畏首畏尾。等到它真正想對我們開展武裝說服工作時已是2016年,但臨鐵闆而收腿,美國已無力回天,因為輕舟已過萬重山!

但要實作這些追趕,并最終阻吓美國,是需要天量資金作支撐的,那錢從哪來?地産無疑作出了巨大貢獻。

是以,相比民族複興與崛起,土地财政所帶來的後遺症是可接受。雖然下手可能狠了點,透支了居民儲蓄,但其實也沒更好的辦法了。就像當年利用工農剪刀差搞工業化,除了從三農提取剩餘,别無他途。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是以,大夥别再罵地産了,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某些自媒也别老糾着這事不放,少打些流量小算盤,還是要看長遠看大局,多給大夥鼓勁加油,多給産業更新鼓與呼。不然咋辦?難道謾罵嘲諷,甚至佛系躺平,問題就能自動解決?

另外,那些得利的人也該收手了,别做了人類想成仙,生在地上要上天,欲壑難填。老逮着一隻羊薅,這世上沒有傻子。錢這玩意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别老想着做“土豪”,能做“中農”就已經很好了,要懂得識大體顧大局。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上下五千年,我們這個民族所信奉的一直是集體主義大家庭,不是個人主義小圈子。那些真正載入史冊的英雄,那些被大夥世代傳頌的聖賢,從來都是舍小家顧大家,舍私而為公的人。否則,我們的民族和文明走不到今天。

有些人始終沒明白我們的政策制定邏輯,其實很簡單,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發展維穩,二是安全生産,三是百姓就業,目的從來都是為了滿足大夥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是以,赢利賺錢從來都不是首要目的,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土地财政收入再高,最終也都投入到了基建、教育、醫療和國防等領域。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房地産對于我們這種體量的國家而言,65%的城市化率基本到頭了,我們不可能像西方發達經濟體那樣,把城市化率折騰到70%,甚至80%以上,置鄉村壓艙石而不顧。沒有這個壓艙石,以後萬一出點啥事咋辦?

是以,繼續推高房地産肯定不可能了,既不符合曆史發展趨勢,也不符合我們的穩健風格。但這并不意味着我們會置地産于不顧,從處理恒大事件來看,國家現在對地産的态度是:救民不救商,救樓不救市。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救民”就是兜底老百姓介入的部分,保交樓。“不救商”就是那些用于房地産的資本平台,包括地方平台和炒房團體,該破産就破産,該清盤就清盤,一概不管。“不救市”就是不管市場跌成啥樣,不關财政的事。你們自己約的炮,含着淚也要打完。

“救樓”是因為樓房是有價值的實體資産,而且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是以國資會對相應資産進行清算,建立國儲地産。也就是把房子收儲起來,既可以給暫時沒有經濟能力的老鐵提供廉租房,也可以用作吸引人才,還可以以合理價格銷售給購房者……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總之,既要讓那些擷取暴利的人付出代價,又要把經濟從地産中解脫出來,還不能讓占比高達1/3的資金總量沉沒在地産裡面。要把它們從地産經濟中逼出來,趕出去,投入到民生工程、“一帶一路”等領域。

比如建設全國水循環系統,還生态文明欠賬。2023年,生态環境資源部就會同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和水利部等聯合釋出了《關于公布2022年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名單的通知》,明确了首批納入試點範圍的19個城市,開展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這個系統涵蓋了污水收集、污水處理、達标尾水淨化、再生水調蓄和區域配置、水資源調配、财稅金融等衆多領域。政府搭台,企業唱戲,不僅為資本提供投資領域,也為大夥提供千萬級就業崗位,同時也為鋼筋水泥産能提供新的出口。

隻是出口不大,利潤微薄而已,但有些産能注定是要被淘汰的,有些資本注定是要出海征戰的。是以,不是不給出路,而是你想不想走、敢不敢走的問題。如果一味窩裡橫,估計不會有好果子吃。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握草!歪樓了,聊了一堆房地産的事,接下來把話題拉回汽車。基于核心邏輯不同,汽車和房地産就不存在所謂“替代”,而是互為補充。

地産熱是個階段性産物,當它完成曆史使命之後,熱潮必将過去,但并不意味着地産經濟就不存在了,畢竟這玩意的本質還是人的需求與欲望。隻要需求側的欲望還在,它就會一直存在下去,但會回歸它本身應有的屬性: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以汽車為代表的新經濟将形成新的良性循環模式,在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的同時,提高大夥的收入,到時可能就不是“跟你月薪三千有啥關系”,而是“跟你月薪四千有啥關系”。

比如,比亞迪前段時間在獵聘網的招聘,就提供了8000多個崗位,年薪百萬以上的24個,年薪50萬以上的1600多個,最低月薪5000的崗位,隻要會開叉車,會钣金之類的手藝就行。是以,汽車産業鍊可以提供覆寫全年齡、全學曆的就業崗位。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目前,我們的汽車工業産值大概10萬億元人民币,占比GDP7%以上,已是毫無争議的支柱性産業。全球汽車工業年産值大概40萬億元,我們目前占比約25%,不說像光伏産業那樣拿下全球80%以上的産能,霸榜加屠榜,吃下50%的産能還是有可能的。

大概20萬億元産能,屆時與汽車直接及周邊産業從業人員将達到1億以上。有些老鐵可能會驚呼:不可能!其實,還真有可能!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從2023年全球銷量榜單前10來看,僅有比亞迪入選,以總銷量302萬輛排在第9,增長勢頭跟生猛海鮮似的,同比增長61.8%。豐田銷量雖然高達1065萬輛,但中國市場下滑1.7%,歐洲市場僅增長6%,而且更多的是通過降價保銷量。

貌似依舊風光,其實已是最後的瘋狂,為啥?因為在這輪汽車産業劇變中,當中美歐在純電動汽車道路上狂奔時,它倒好!帶着整個日本汽車産業鍊還在油車、混動和純電動車之間磨磨唧唧,左右橫跳,堪稱人類抽風行為大賞。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目前,汽車已是日本制造最後堡壘,占比制造業40%,占比日本GDP10%,直接就業人員高達530多萬,年個人所得超46萬元人民币。2022年,日本有20家制造業企業進入福布斯500強名單,其中有12家和汽車産業深度相關。

鋤禾日當午,地雷埋下土。不出意外,日本失去汽車制造是遲早的事,跌落成開發中國家也是意料中事。但還是要衷心祝願它們壽比昙花,早日嗝屁挂牆上!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現在,很多人對未來比較迷茫,沒啥信心。其實,我們的産業更新已取得巨大突破,基本度過了艱難的防守階段,進入反擊戰環節。

目前,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通訊資訊兩個方面,它倆必将是未來就業的大頭,起碼能提供2億級以上的直接及周邊産業就業崗位。

新能源方面,從光伏、風電、水電和核電的基礎裝置到電廠發電,再到特高壓輸變電,我們已形成了自主全産業鍊。而作為重要産能輸出口,新能源與汽車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目前,從電池、電機和電控到整車,我們已不輸美西方和日韓,甚至還要超前一些。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通訊資訊方面,華為、小米、VIVO、OPPO等本已殺出重圍,華為更是直逼蘋果和三星,雖然被美西方從晶片端卡了脖子,被強行摁下暫停鍵。但集齊洪荒之力的所謂封鎖制裁,也就擋住了華為三年而已,mate60Pro的橫空出世,基本宣告了他們的失敗。

其實,對我們而言,最大的問題并不在于供給側的産能,而在于需求側的市場,因為我們的産能實在是太大了,大到我們自己根本消化不了。是以,氣氛已經烘托到這了,不去海外鬧個天宮怕是說不過去了,但出海必定是條荊棘之路。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以數字經濟為例,我們首批網際網路平台出海就不太順利。早期三巨頭BAT(百度、阿裡、騰訊)基本折戟沉沙了,為啥?因為它們基本照搬了美國的搜尋、社交和電商模式。

相當于跟國際巨頭們同質化競争,那在人家具備先發優勢和話語主導權的情況下,你當然拼不過人家!但第二批出海的網際網路平台,還是有許多成功案例的。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比如,抖音海外版tiktok、拼多多海外版Temu,還有米哈遊原神,以及服裝平台Shein等,為啥?因為它們打通了電商、社交和搜尋三大模式的連接配接,并結合國内特點,利用豐富的應用場景,不斷疊代更新,最終鼓搗出了極強的戰鬥力。

現在的新能源汽車也是這個邏輯,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城、一汽、上汽、廣汽、理想、蔚來和小鵬等一堆汽車在市場上厮殺嚯嚯,太殘暴了!

最後肯定會像手機那樣被整合成幾家能打的,比如“春秋五霸”或“戰國七雄”,其他車企就給它們做代工。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最後留下的幾家肯定都會具備各自獨特性,在滿足國内消費場景需求的同時,還能滿足歐美發達國家和其他經濟偏弱的開發中國家的消費需求。

在避開發動機、變速箱和底盤三大燃油汽車護城河之後,我們開辟了冰箱、彩電、大沙發等舒适大空間,解鎖了娛樂和增程式裡程等新技能,将汽車進化成了工作、生活和娛樂平台,可以适用于各種應用場景,玩得特别花。比如問界M9,已經疊代貼心到連親媽都不認識了。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這也是為啥美國會推出《晶片與科學法案》和《通脹削減法案》,老是想通過立法詛咒我們。現在,連歐洲都不顧臉面了,準備對我們的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這說明他們真的害怕了!

但是,總是要但是的!事後諸葛亮,事前豬一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是殘酷的現實競比,不是好萊塢式的科幻臆想,吹唢呐吃席是遲早的事。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這篇就打算寫到這裡了,在外邊出差,一氣呵成寫完的,大夥湊合看吧!地産就别想了,哪怕是杯苦酒,我們也得強咽下去。産業更新,建立良性循環經濟,是我們無論如何都要去死搏的。

我們時常談論“國運”,有些人覺得這玩意既宏大又飄渺。其實,它是個非常接地氣的詞語,說到底就是每個人的選擇。當成千上萬的選擇彙集在一起,經過大量對沖和整合後,最終所形成的大勢,就是國運。

産業更新到哪個階段了?汽車會替代房地産,成為經濟扛把子嗎?

對個人而言,永遠不要因為錯過機遇而活在上個版本,錯過了就錯過了,正視現實,想辦法抓住下次機會才是正确之舉。這世上沒有過不去的坎,隻有過不完的坎,沒有後悔藥,隻有向前看,撸起袖子加油幹!

全文完,如果覺得寫得不錯,請随手點個贊,感謝閱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