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明戴着手套吃小龍蝦,為啥還是一手油?

作者:現代實體知識

作為宵夜江湖中的頂流,誰能抗拒一頓“紅亮飽滿”的“麻辣小龍蝦”的“誘惑”呢?坐在鮮香可口的小龍蝦面前,戴上手套,揪下蝦頭,雙手前後捏住小龍蝦的身體,向外一拉,一尾美味的蝦肉就這樣露在你面前,一口吃下去相信一整天的疲憊都會抛之腦後。然而,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煩惱:每次吃完小龍蝦後才發現,店家贈送的塑膠手套似乎沒啥用,還是會吃得滿手油。難道是手套品質不過關?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手套滲油,到底是因為啥?既然還會滲油,為什麼還要戴一次性手套呢?

明明戴着手套吃小龍蝦,為啥還是一手油?

一次性手套是用什麼制作的?

目前,市面上的一次性手套主要有乳膠手套、PVC手套和PE手套三種。乳膠手套好了解,材料一望即知,但它的造價相對較高,往往用于醫療、美容等行業;PVC手套的主要材料是聚氯乙烯,它的耐熱性低,而且在制造過程中,為了增加塑膠的可塑性,廠商多會添加對人體有危害的增塑劑,是以不适用于食品領域。

明明戴着手套吃小龍蝦,為啥還是一手油?

PE手套,就是我們吃小龍蝦時用的一次性塑膠手套。它是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為主要原料的聚乙烯(polyethylene,簡寫PE)手套,這一材料對人體安全,同時也很便宜。

手套為何防不住油?

由上面的介紹,我們已經知道了制作PE手套的主要原料,而且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聚乙烯的長鍊上,還有很多支鍊。打個比方,就如同一根枝條上長出了許多細小的分叉。

明明戴着手套吃小龍蝦,為啥還是一手油?

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它們在長鍊上都有許多支鍊

相比于低密度聚乙烯,線性低密度聚乙烯的支鍊要更短且長度更均勻一些。這些支鍊的存在使得聚乙烯材料更加柔軟,且易于延展,是以适合手套的制作。

同時,這些支鍊也給油的滲透提供了可趁之機。由于支鍊的存在,聚乙烯長鍊之間的堆積不會太緊密,鍊與鍊之間便留出了較大的空隙。當然,這裡說的較大,是針對油分子尺寸而言的。油分子從比自己大的空隙中一個個穿過,慢慢地突破手套的阻隔,時間一長便沾到了我們手上。

明明戴着手套吃小龍蝦,為啥還是一手油?

手套為什麼漏油,不漏水?

有生活經驗的小夥伴可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手套能做到不漏水,卻不能做到不漏油。明明水分子比油分子小多了,既然油分子可以穿越聚乙烯長鍊之間的空隙,那水分子應該也可以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明明戴着手套吃小龍蝦,為啥還是一手油?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引申出一個概念:極性。簡單來說,世界上的任何物質都由分子構成,也都有着“極性”。若分子的内部電荷分布不均勻,就是極性分子;若電荷分布均勻,就是非極性分子。物質之間會根據極性是否相同而表現出“同性易溶,異性難溶”的特點。

以最常見的水和油為例,水分子對外顯示出較強的極性;油脂大多由非極性分子組成,對外不顯示極性,也就是非極性的。水油混合在一起之後,互相之間顯示出明顯的排斥力。這也就是為何水與油倒在一個瓶子裡無法混合在一起,且過一段時間就分層了。

明明戴着手套吃小龍蝦,為啥還是一手油?

有了這些知識儲備,我們再回到剛才提出的問題上,便能很好地解答了。雖然水分子個頭比油分子小,但它是極性分子,是以難以和非極性的聚乙烯分子走得太近,很難穿過手套。反倒是同屬于非極性分子的油分子,和聚乙烯分子“志趣相投”,是以可以輕松穿過聚乙烯分子間的空隙。是以,除了分子的大小,分子的屬性種類也決定了其是否能夠突破手套的防護。

PE手套安全嗎?

PE手套透油,總顯得髒髒的,加上價格便宜到老闆白送,你也許已經開始擔心起一次性手套的安全性了,那麼,PE手套的安全性究竟如何呢?

總的來說,戴着這種手套抓東西吃,還是挺安全的。 首先,作為原材料的低密度聚乙烯本身就是無毒的。 其次,在加工為這類成品的過程中,也幾乎不需要添加劑,頂多會使用二氧化矽之類的粉劑作為脫模劑,友善把做好的手套從模具上脫下來。 而二氧化矽的毒性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另外,說到塑膠制品,我們難免會考慮它的耐熱性。低密度聚乙烯的耐熱性确實不好,溫度到了70℃、80℃左右,就會開始變形。 不過也僅限于變形,并不會釋放出什麼有害物質。退一步講,那麼燙的東西,我們也不敢用手去抓。

明明戴着手套吃小龍蝦,為啥還是一手油?

很多人看到這裡會有一個疑問:既然防不住油,為何還要戴呢?你有沒有想過,PE手套防的也許不是油脂,而是你手上的細菌。是以,下次吃小龍蝦的時候我們還是乖乖戴上吧,為了減少油滲到手上的量,我們可以選擇勤換手套或者多帶幾層手套。當然,如果可以找到一個肯為你剝小龍蝦的他/她,那就徹底避免了油滲到手上的問題啦!

#精品長文創作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