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明戴着手套吃小龙虾,为啥还是一手油?

作者:现代物理知识

作为宵夜江湖中的顶流,谁能抗拒一顿“红亮饱满”的“麻辣小龙虾”的“诱惑”呢?坐在鲜香可口的小龙虾面前,戴上手套,揪下虾头,双手前后捏住小龙虾的身体,向外一拉,一尾美味的虾肉就这样露在你面前,一口吃下去相信一整天的疲惫都会抛之脑后。然而,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烦恼:每次吃完小龙虾后才发现,店家赠送的塑料手套似乎没啥用,还是会吃得满手油。难道是手套质量不过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手套渗油,到底是因为啥?既然还会渗油,为什么还要戴一次性手套呢?

明明戴着手套吃小龙虾,为啥还是一手油?

一次性手套是用什么制作的?

目前,市面上的一次性手套主要有乳胶手套、PVC手套和PE手套三种。乳胶手套好理解,材料一望即知,但它的造价相对较高,往往用于医疗、美容等行业;PVC手套的主要材料是聚氯乙烯,它的耐热性低,而且在制造过程中,为了增加塑料的可塑性,厂商多会添加对人体有危害的增塑剂,因此不适用于食品领域。

明明戴着手套吃小龙虾,为啥还是一手油?

PE手套,就是我们吃小龙虾时用的一次性塑料手套。它是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为主要原料的聚乙烯(polyethylene,简写PE)手套,这一材料对人体安全,同时也很便宜。

手套为何防不住油?

由上面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了制作PE手套的主要原料,而且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聚乙烯的长链上,还有很多支链。打个比方,就如同一根枝条上长出了许多细小的分叉。

明明戴着手套吃小龙虾,为啥还是一手油?

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它们在长链上都有许多支链

相比于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支链要更短且长度更均匀一些。这些支链的存在使得聚乙烯材料更加柔软,且易于延展,因此适合手套的制作。

同时,这些支链也给油的渗透提供了可趁之机。由于支链的存在,聚乙烯长链之间的堆积不会太紧密,链与链之间便留出了较大的空隙。当然,这里说的较大,是针对油分子尺寸而言的。油分子从比自己大的空隙中一个个穿过,慢慢地突破手套的阻隔,时间一长便沾到了我们手上。

明明戴着手套吃小龙虾,为啥还是一手油?

手套为什么漏油,不漏水?

有生活经验的小伙伴可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手套能做到不漏水,却不能做到不漏油。明明水分子比油分子小多了,既然油分子可以穿越聚乙烯长链之间的空隙,那水分子应该也可以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明明戴着手套吃小龙虾,为啥还是一手油?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引申出一个概念:极性。简单来说,世界上的任何物质都由分子构成,也都有着“极性”。若分子的内部电荷分布不均匀,就是极性分子;若电荷分布均匀,就是非极性分子。物质之间会根据极性是否相同而表现出“同性易溶,异性难溶”的特点。

以最常见的水和油为例,水分子对外显示出较强的极性;油脂大多由非极性分子组成,对外不显示极性,也就是非极性的。水油混合在一起之后,相互之间显示出明显的排斥力。这也就是为何水与油倒在一个瓶子里无法混合在一起,且过一段时间就分层了。

明明戴着手套吃小龙虾,为啥还是一手油?

有了这些知识储备,我们再回到刚才提出的问题上,便能很好地解答了。虽然水分子个头比油分子小,但它是极性分子,因此难以和非极性的聚乙烯分子走得太近,很难穿过手套。反倒是同属于非极性分子的油分子,和聚乙烯分子“志趣相投”,因此可以轻松穿过聚乙烯分子间的空隙。所以,除了分子的大小,分子的属性种类也决定了其是否能够突破手套的防护。

PE手套安全吗?

PE手套透油,总显得脏脏的,加上价格便宜到老板白送,你也许已经开始担心起一次性手套的安全性了,那么,PE手套的安全性究竟如何呢?

总的来说,戴着这种手套抓东西吃,还是挺安全的。 首先,作为原材料的低密度聚乙烯本身就是无毒的。 其次,在加工为这类成品的过程中,也几乎不需要添加剂,顶多会使用二氧化硅之类的粉剂作为脱模剂,方便把做好的手套从模具上脱下来。 而二氧化硅的毒性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另外,说到塑料制品,我们难免会考虑它的耐热性。低密度聚乙烯的耐热性确实不好,温度到了70℃、80℃左右,就会开始变形。 不过也仅限于变形,并不会释放出什么有害物质。退一步讲,那么烫的东西,我们也不敢用手去抓。

明明戴着手套吃小龙虾,为啥还是一手油?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有一个疑问:既然防不住油,为何还要戴呢?你有没有想过,PE手套防的也许不是油脂,而是你手上的细菌。所以,下次吃小龙虾的时候我们还是乖乖戴上吧,为了减少油渗到手上的量,我们可以选择勤换手套或者多带几层手套。当然,如果可以找到一个肯为你剥小龙虾的他/她,那就彻底避免了油渗到手上的问题啦!

#精品长文创作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