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首席商業評論
前幾天,辛巴現身快手直播間,在介紹一款“半隻雞原湯面”産品時,辛巴坦承自己賣的就是預制菜,并且說:“預制菜可以吃,而且對人更好”。
他還提到“預制菜最應該給孩子吃”,“讓孩子吃一個好的預制菜是可以的,更健康更衛生”等,随後直播片段被上傳到網絡上後,頓時引發了激烈讨論。
1月21日,針對網絡熱議,辛巴在直播間回應預制菜言論,稱自己是被斷章取義,說的是讓大家去吃好東西,不是讓去吃垃圾或者壞東西,并表示老幹媽、奶粉都是預制菜,這些都是有工匠精神的國民品牌,預制菜隻是執行标準的問題。
結果老幹媽不幹了,說自己是調味料。
其實,我在想,有沒有可能,大家心裡想的預制菜不是一回事?
而且我問了幾個朋友,大家對預制菜的了解似乎也不太相同,生活中有太多的預制食品了。
譬如,鹵菜熟菜是不是預制菜?午餐肉火腿腸香腸是不是預制菜?速凍水餃是不是預制菜?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嚴肅地聊聊預制菜。
預制菜有沒有國标?
我趕緊去查了一下什麼是預制菜?有沒有标準?
根據文心一言和通義千問的回複,以及結合網絡上媒體的報道,我發現,其實目前預制菜有定義,但還沒有正式頒布國家标準。這或許是很多人争論不休的根源。
但是預制菜的國标于2023年底已經報送給有關部門,有人預測應該在半年内會有結果。
據媒體報道,由中國烹饪協會聯合多家機關共同參與起草的《預制菜》團體标準,是目前行業内認可度最高、應用最廣的标準。根據該标準,預制菜是“以一種或多種農産品為主要原料,運用标準化流水作業,經預加工(如分切、攪拌、腌制、滾揉、成型、調味等)和/或預烹調(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進行預包裝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依據這個定義,業内将預制菜分為四大類:即食(如八寶粥、即食罐頭);即熱(如速凍湯圓、自熱火鍋);即烹(須加熱烹饪的半成品菜肴);即配(如免洗免切的淨菜)。
這樣一來,如果有官方的定義和标準,大家讨論起來也有統一的尺度。
因為中餐的烹饪相對要複雜很多,而且各地的口味和烹饪方法還不太一樣,是以,預制過程中,食材和調味料能保質多久,這個恐怕不能一概而論,要看具體的食物了。是否健康,每個人可能看法還不同,要具體看配料,看怎麼吃。
大家排斥預制菜,主要是認為不夠新鮮,怕其中加了防腐劑,吃多了不好,好消息是這次國标據說要求預制菜不含防腐劑,看看後續執行情況吧,但對于一些保鮮期短的食品,不加防腐劑就意味着銷售期短,可能會影響一些即食食品的生産和銷售。畢竟,不是所有食品原材料隻用一天就能從田間到桌上。
其實友善食品我們也不是不能吃,主要還是看是否符合安全标準,另外看吃的頻率。如果都根據國家标準來,那實在沒時間或者沒條件自己燒菜的,吃預制菜也能放心一點。如果是即配的淨菜,那還可以友善很多上班族自己回家燒一下吃新鮮的。
關于預制菜,還有兩個點需要您自己選擇
第一,是不是該給孩子吃?
我的了解是,在學校統一配送的正餐中,應該盡量滿足當天現燒,口味不宜過重,否則即使新鮮,也未必健康。
但是,也請哪些喊着不要給孩子吃預制菜的家長們,在家裡也給孩子們提供安全健康有營養的食物,别天天吃泡面速凍食品+辣條等。
其他符合國标的預制菜,就看個人喜好和需要了。
第二,餐館,外賣,是不是要标注來源于預制菜?
很多消費者強烈要求有知情權,可以吃預制菜,但需要提前知道,并且是合理的價格。
我現在回想起來吃過的一些小館子,菜的油鹽特别重,我現在基本上不會去吃了。
另外一些餐館,價格不便宜,但用預制菜,很多消費者也不滿意。
畢竟,下館子,吃得就是一個好味道,而很多中餐的好味道是需要現炒的。
反正不管他們标不标,我吃了覺得不夠新鮮,價格又貴的,我就不會再考慮了,相信大家的舌頭也是很靈敏的。
或者能讓我看到開放式廚房,看到師傅現燒的,那我也會給加分,是以,怪不得很多好吃的小店越來越火,而那些千篇一律的大館子生意火不起來。
總之,雖然生活中難免會吃到預制菜,但也不妨礙我們去找一些現炒的中餐。